头衔名称资料汇总:现代汉语称谓系统
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首先可以分为面称和背称。面称就是称呼性称谓,背称就是指称性称谓,如亲属称谓的“爸爸、妈妈”是面称,“父亲、母亲”是背称。有些称谓面称和背称同形,如“舅舅、老王”等。
称谓词从它们的交际功能上看,可以分为以下九个层次:代词称谓、亲属称谓、社交称谓、关系称谓、职衔称谓、谦敬称谓、姓名称谓、亲昵称谓和戏谑称谓。每一类称谓形式都有自己的交际功能和适用范围,它们在使用上受到各种各样的制约,说话者要根据彼此的关系、说话的场合、各自的人文背景选择一个恰当的称谓。
1.代词称谓
称谓体现的是人与人的关系,因此我们在这里只讨论体现人与人关系的语言形式。人称代词通常不被承认为称谓形式,这是因为在汉语里人称代词不必根据交际双方的关系而变化(“你、您”除外)。但是考虑到与其他语言系统的对应关系,我们还是有必要把它们列举出来。
现代汉语的人称代词有13个,它们是:
我 你 您 他(她) 我们 你们 他(她)们 咱们 人家 咱 大家 各位 诸位
2.亲属称谓
亲属称谓包括亲属间的和非亲属间的两种:前者在亲属之间使用,后者在社会上使用。“爸爸、妈妈”是纯粹的亲属间的亲属称谓,而“叔叔、大哥、大”等称谓形式既可以用于亲属间,也可以用于非亲属之间,“阿姨、大妈”这一类的称谓形式则只能用于非亲属之间。
亲属称谓又有血亲称谓和姻亲称谓的分别,如(以常用的为例):
血亲称谓
爷爷 祖父 奶奶 祖母 姥爷 姥姥 外公 外婆
爸爸 父亲 妈妈 母亲 叔叔 伯伯 舅舅 姑姑 姨妈
哥哥  弟弟 妹妹 堂兄 堂弟 堂 堂妹
表哥 表兄 表弟 表 表妹
儿子 女儿
侄儿 侄女 外甥 外甥 女儿
孙子 孙女 外孙 外孙女
姻亲称谓
姑父 姨夫 舅妈 婶婶 伯母 大妈 大娘
嫂子 弟妹 夫 妹夫 大伯子 小叔子 大姑子 小姑子
儿媳妇 侄媳妇 女婿侄 女婿
孙媳妇 孙女婿
非亲属间的亲属称谓有的选用血亲称谓,如“叔叔、伯伯”等,有的用从血亲称谓中派生出来的称谓形式,如“阿姨、大妈、大爷、大哥、大”等。姻亲称谓除了“伯母、嫂子”外一般不用于非亲属间。
血亲称谓的面称常常取单音节形式,或者在前面加上行辈。如:
爸 妈 爷 奶 姥 叔 舅 姑  哥……
三叔 大伯 老舅 四姨 二姑 三 六哥……
亲属称谓还有一种特殊形式,借子称或者从子称。借子称是在亲属称谓前加上“他”(指自己的孩子),“他爸”=“孩子他爸”;从子称是站在自己孩子的立场上使用跟孩子一致的称谓形式。它们既可以用作面称,又可以用作背称。如:
借子称:他爸 他妈 他叔 他三奶 他二叔……
从子称: 哥哥 爷爷 奶奶……
3.社交称谓
社交称谓又称礼貌称谓,主要用于社交场合或者用于称呼有特殊身分或地位的人。它包括以下一些称谓形式:
先生 夫人 太太 少爷 小 大人 阁下 陛下 老爷 殿下 女士
它们可以直接用作称谓,也可以附加在其他称谓形式后面,如:
总统先生 居里夫人 张太太 王小 法官大人 总理阁下 国王陛下 亲王殿下 张先生 莺莺小
但是有些音译外来词则是例外,如:
密斯张 密斯特李
社交称谓中的“先生、小”使用频率最高,而且有泛化的趋势。但是它们在使用当中却有许多麻烦,比如对有一定地位的年轻女子称“小”不会有问题,在服务行业,我们称年轻的女子、或者不太年轻的女子为“小”也不会有问题,在其他的行业(比如机关、学校)对同样年龄的女子我们就不敢肯定称“小”是否合适。“先生”与“小”是不对称的,“先生”是一种尊称,“小”不一定是尊称(如“小”就不是尊称);“先生”可以称呼男性,也可以称呼女性(如宋庆龄可以尊称为“庆龄先生”),而“小”绝不会用来称呼男性;在服务行业我们对女服务员可以称“小”,但是对男服务员我们却一般不称“先生”,大多数人不知道该怎么称呼,但最近也有人称“先生”。这说明称谓系统有空缺,也正在变化之中。
4.关系称谓
关系称谓反映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它有以下一些形式:
同志 老师 师傅 同学 老板 朋友
不同的社会阶层习惯使用不同的称谓形式。相同的称谓形式在不同的称谓场合有不同的指称含义。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有不同的高频称谓词,它们会各领风骚几十年,这里面有社会原因。
“同志”曾经是个用途极广的称谓形式,但是现在有迅速萎缩的趋势。“老师”本来只用于学校,但是现在已经泛化,许多与教师职业无关的人也被尊称为老师。这种现象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称谓的混乱。“师傅”使用范围很广,但是目前也有萎缩的趋势。“老板”是冬眠近40年之后又重新起用的称谓形式,它说明了人与人之间社会关系的新变化。本来“同志”只限于党内使用,1949年以后逐渐在大陆范围内为全社会所通用,它成了人与人之间平等关系的标志。“”期间,工农兵的地位迅速提高,尤其以工人老大哥的地位为尊,于是“师傅”就成了与“同志”并驾齐驱的称谓形式,并逐渐有取而代之的势头。改革开放以后,海外的“先生们”和
曾被贬为“臭老九”的海内的“先生们”备受青睐,于是“先生”“老师”又成了新的尊称。可谓“风水轮流转”,称谓的指针永远指向时代大潮的浪尖儿,它成了时代的风向标。
5.职衔称谓
职衔称谓是一种极普遍的称谓方式。它可以分为两个部分:一是职业性称谓,一是头衔性称谓。
职业性称谓:大夫 医生 护士 律师 教练 会计 经理 工程师
头衔性称谓:部长 市长 团长 主任 上校 教授 博士 大师
职业性称谓的面称只选择在大众心目中有地位的职业名称,而不会选择另一些,如以下几个称谓一般不用作面称:
司机 厨师 理发 师钳工 车工 架子工
但是在农村地区,“木匠、瓦匠”是可以作为面称使用的。
头衔性称谓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1)官衔:部长 司长 局长 署长 处长 科长 股长 省长 专员 州长 市长 县长 乡长 队长 军长 师长 旅长 团长 营长 连长 排长 班长 书记 主任 所长 馆长 厂长 场长 船长 机长
(2)军衔:元帅 将军 上将 中将 少将 上校 中校 少校 大尉 上尉 中尉 少尉 上士 中士 下士
(3)职衔:教授 讲师 研究员 助研 编审 高工 工程师
(4)学衔:博士(硕士、学士不做称谓使用)
头衔性称谓中有个正在迅速成长膨胀的称谓“老总”或者“某总”,这个称谓形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有不同的含义:1949年以前称国民党官兵为“老总”,1949年以后称朱德、陈毅等元帅级的人物为“老总”,90年代以后称总经理为“老总”,有时也把总工程师称为“老总”。无论何时“老总”都是一个尊称。所有头衔式称谓都含有对被称呼者的敬意在内,虽然这种称谓形式本身并不是敬称。称谓形式的使用反映的不是人们对语言形式的态度,它反映的是人们对社会行为规范和社会等级观念的态度。
头衔性称谓有的可以冠以姓氏,例如官衔、职衔和学衔,但是遇到带有“副”字时为了交际的礼貌原则,习惯上要把“副”字去掉,工程师系列则直呼为“某工”;有的则不能冠以姓氏,如军衔,我们不用“张上校、李上尉”(“将军”除外)。职衔中除了科技人员,初级、中级职称一般不做面称使用。
6.谦敬称谓
谦敬称谓包括两种称谓方式:一种是谦称(或贱称),一种是敬称。谦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与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自称,有时也可以是上对下比较客气的自称;敬称是下对上说话时或平辈说话时比较客气的对称。例如:
谦称:
(1)称自己
小弟 学生 属下 在下 弟子 孩儿 老朽 愚兄 鄙人
(2)称己方
贱内 犬子 敝友 敝东 敝岳 家严 家慈
敬称:
(1)直接称呼对方
a.老+姓氏:老王 老张 老李 老于 老崔
b.行辈+爷:二爷 三爷 四爷 五爷
c.姓氏(或名号)+兄:王兄 张兄 伯江兄 子美兄
d.姓氏(或名号)+老:郭老 张老 子其老 子陵老
e.特殊的敬称:老师 老乡 老丈 老兄 老伯 老弟
f.取名字中一字+公:朱德熙──熙公
(2)称呼对方的家人或亲友
a.尊+称谓:尊夫人 尊大人 尊大君 尊翁 尊府 尊堂
b.令+称谓:令尊 令堂 令兄 令弟 令郎 令妹 令爱 令嫂 令徒
以上所举的例子在现代汉语中都会碰到,然而它们有的是文言词,有的是口语词,有的是书面语词,不在同一个层面上。对使用场合和使用者的身分也是有限制的。中国古代有成套的谦敬称谓,在今天它们已基本不用了,不过因为现代汉语中没有与之相对应的词,有时为了需要不得不借用旧的称谓形式。
7.名字称谓
人人都有名字,有名字就是为了便于称谓和指别。但是在现代汉语称谓系统里,名字并不是可以随便用做称谓的。名字包括全名(连名带姓)形式和纯名(不含姓)。下对上、卑对尊使用全名称谓是不礼貌的,而平辈之间则要看交际双方的关系远近来确定使用什么样的称谓形式。除了老师叫学生、警察审小偷、平辈之间互相称呼等场合以外,指名道姓是不够礼貌的。但是情况并不是那么简单的,因为在现代汉语里,中国人的名字有单名和复名之分(少数人还有三音节的名字),单名只能连名带姓一起用,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