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语敬语中的称谓
敬语是汉语礼貌语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称谓语在敬语中占绝大部分,在古代汉语敬语中,称谓语尤其丰富复杂。受中国传统文化的深刻影响,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汉语言的一大特点。
标签:汉语敬语 尊称 谦称 称谓语
汉语敬语是汉语礼貌语中含恭敬、谦逊的基本义或附属义的基本的固定的语素、词和短语。它是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底蕴、以汉语为母体、以词汇手段为主要表达方式的语言系统。称谓语是汉语敬语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是一个称谓语大国。吕叔湘曾经指出:“中国旧社会的习惯,社会地位低的对于社会地位较高的,如卑幼对尊长,仆人对主人、平民对官长,穷人对阔人、是不能用普通第一、第二指称词的,得用尊称和谦称。”这里的尊称、谦称就是敬语范畴内的称谓语。汉语的称谓语涉及尊卑,这是其显著特点。顾曰国先生在《礼貌、语用和文化》一文中曾归纳了具有中国特的“自卑而尊人”的贬己尊人准则和“上下有义,贵贱有分,长幼有序”的称呼准则。由称谓语可
以窥见人们在当时社会中所处的一种统治与被统治的、不平等的社会关系。称谓语是人们用来表示对亲属或非亲属的相互关系的称呼,分为亲属称谓语和社交称谓语两大部分,称谓语与敬语关系相交,并且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变化。
一、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
头衔名称亲属称谓语是以说话人为轴心确定亲属与说话人关系的标志,它是建立在血缘关系基础上的亲属之间的相互称呼,是由历代婚姻关系构成的双方亲族关系的排列次序所构成的。它是语言中对他人称呼的最基本的称谓词。这里我们所要探讨的亲属称谓语是可以传达敬谦彩的亲属称谓语。
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包括对他人的亲属所用的尊称和对自己的亲属所用的谦称。一般用在说话人和称呼对象属于非亲属关系的语言环境中。大多含有比较固定的表示敬谦的修饰成分,即表敬表谦语素。表敬表谦语素就是含恭敬或谦逊彩的语素,是敬语的显著标志。常见的有“尊、贤、令”和“家、舍、小”,前者用来称呼他人亲属表达敬意,后者用来称呼自己的亲属表谦逊,以传达对谈话方的敬意。如:“尊兄”“令叔”等等。但并不是所有的亲属称谓都可以加上敬谦语素,敬谦语素和亲属称谓的搭配也并不是随机的,它们之间的搭配是有内部组合规
则的。在现代汉语敬语中,这部分称谓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取而代之的是另一种形式的称谓方式。
还有一种亲属称谓脱离了称呼对象本来的辈份和地位,主观上将其升级,在这种语言环境中,我们认为它也扮演了敬语的角。如称与自己年龄相仿的女性为“姑奶奶”。在汉语亲属称谓语的发展过程中,有部分亲属称谓语泛化,变成了敬语的组成部分,如“父”就从“父亲”这个单纯的意味泛化成了对有身份的年长男子的敬称。
在亲属称谓中只有上面几部分我们将其归为敬语的组成部分。汉语亲属称谓语,尤其是敬语中的亲属称谓语含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内涵,是汉民族亲属关系和亲属观念的外化符号,集中体现了汉民族的伦理文化和宗法制度观念。
二、作为敬语的社交称谓语
社交称谓语是指亲属称谓语以外的,反映社会生活中人们之间相互关系的称谓语,即对非亲属的称谓。社交称谓语镌刻着所属文化体系的印记,是一定社会礼制的重要体现。汉语的社交称谓语等级性比较强,体现了中国封建宗法制的等级人伦观念。它偏重于对称呼对象的尊重,其成员大部分为敬语。
汉语的社交称谓语较之其他语言的称谓语有一种特别但普遍的语言称谓现象,即用亲属称谓来称呼非亲属成员,我们将其称之为拟亲属称谓语。拟亲属称谓语大多用在非正式的交际场合,主要是为了表达说话人对称呼对象比较亲切尊敬的态度,拟亲属称谓偏重于对对方的尊称,将称呼对象抬到“长者为尊”的位置上,让称呼对象感到倍受尊重。在人们的日常交际活动中主要是以拟长辈称谓和拟兄弟妹称谓。并且以对长辈的称谓语使用的频率高,同辈称谓中又以对年长者的称谓使用次数较多。这种拟亲属称谓在本质上是传统宗法观念的扩张,强化辅助了宗法文化。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家族聚居的局面逐渐为父母子女组成的小家庭所代替,家族观念日趋淡薄,人们更喜欢运用其他人际关系的称谓,所以现代生活中使用拟亲属称谓的频率呈下降趋势。
人们的文化程度越高,人际关系就建立得越广泛、复杂、使用其他类型称谓语的可能性就越大,使用亲属称谓和拟亲属称谓的比例就相应下降。
三、作为敬语的官职、职务、职业称谓语
官职是地位尊卑、权利强弱的标志。阶级社会初期人们就用官职称谓语来表达对居官者的敬重。如“皇上”“将军”“王”等都是古代的官职称谓语。并且还在官职称谓的基础上产生了一些敬
称,如“太尊”(对知府的尊称)“知县大人”等等。且“官”字本身也是一种敬称,如“客官”“看官”。这部分官职称谓语也是敬语的组成部分,但是随着其所称代的官职的消亡,它们逐渐退出了社会交际舞台。当今社会,官本位意识仍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称谓方式,人们频繁地使用新式的官职称谓语,如“书记”“村长”“市长”等等。同时人们也使用职务称谓语来帮助完成交际任务。称呼对象有职务头衔的人们习惯于用姓氏加职务头衔来作称谓语。如“黄经理”“王教授”。随着社会各行业职称评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习惯于这一类称谓方式,也由此巩固了这类称谓语在敬语中的地位。
现代社会人们还经常使用职业称谓语,这种称谓带有尊重对方职业和劳动的感情彩,像“老师”“医生”“律师”等,但是,只有在当时社会中受到人们敬重认可的职业称呼才可算作敬语,并且可以作为敬语中的职业称谓语的职业,只是表示了某种职业的性质而非具体职务的名称。这些作为敬语的称谓语,都可用姓+正官职/职务/职称名称的称谓语形式。如:“李省长”“张老师”“王处”等。这种称谓形式,含有较高的礼仪性和得体性,具有很强的表敬功能,在现代汉语中使用广泛。与西方国家不同,中国自古以来以老为尊。敬语的称谓语中还包括含“老”的称谓形式,这是一种表敬程度非常高的称谓语结构,使用不太普遍,一般用于称呼社会地位较高的年龄较大的“老先生”“老教授”“老专家”等,如“茅老”(茅以升先生)、“叶老”(
指叶圣陶先生)、“望老”(陈望道先生)等。
敬语中还包含一种通用性称谓语,指通用于某一时期的,不区分称呼对象的职务、职业、年龄等因素的一种称谓语。如:“先生、同志、在下、小、夫人”等。称谓语具有高度的社会敏感性,并随社会的变化而逐渐变化。
汉语称谓语与汉语敬语息息相关。我们在了解称谓语的时候,要首先了解称谓语涉及到谈话方的尊卑,具有表敬功能。在言语交际中,称谓语的使用是对谈话双方关系的界定,所以称谓语也相应地反映出人的社会属性和价值观念。汉语的称谓语依附于中国传统文化,随着社会文化的变迁而变化,并受到特定社会环境的制约。随着人们交往的频繁以及人们之间关系的复杂化,人们在交际中为了表示尊敬,往往有意识地赋予对方比实际地位高的称谓。这也要求交际者要充分认识这一语言现象。
参考文献:
[1]于根元.应用语言学理论纲要[M].北京:华语教学出版社,1995.
[2]陈松岑.礼貌语言[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
[3]刘宏丽.现代汉语敬谦辞[M].北京:北京语言文化大学出版社,2001.
[4]吉常宏.谦称和敬称——正确使用称谓词之二[J].语文建设,2001,(4).
[5]刘庆委.敬谦用语探微[J].高教论坛,2005,(2).
[6]秦佳慧.试论中的尊称和谦称[J].浙江社会科学,2005,(6).
(蹇照芹,天津师范大学国际教育交流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