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评论·影视文学电影《美女与野兽》中爱欲与文明的冲突
黄馨      广西民族大学
摘  要:《美女与野兽》是一部非常有影响力的动画片,自白雪公主和灰姑娘此类公主片以来,这是迪士尼的一次突破,它抛弃了以往等待王子拯救的傻白甜公主情结,甚至让被拯救的变成了王子,而拯救者变成了热爱知识的先锋性女性。片中通过对女主贝儿、男主野兽和男二贾斯托这三种类型化角的刻画,深入揭示了人性本能的爱欲与文明之间的冲突。以及这部童话电影再度被翻拍成高质量还原的真人电影所代表的意义,它再一次地唤起激发出他们对于文明的渴望,同时也是现代儿童的希望和理想的启蒙。
关键词:美女;野兽;文明;爱欲;童话;冲突
[中图分类号]:J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7)-14-141-02
迪士尼影业的改编自同名动画的真人版《美女与野兽》自公映以来,全球票房火爆大受观众欢迎。这是一部奇幻的歌舞爱情电影,讲述一位任性冷酷的王子,拒绝向可怜丑陋的乞丐伸出施舍之手,而这位乞丐原本是美丽而法力高强的巫婆,王子因为自己的行为被这位巫婆惩罚施下诅咒变成了丑陋的野兽,直到他学会爱人,并此人也能爱上他,诅咒才会消失的一部奇幻故事。女主是爱读书的文明女性,而男主却因自野
蛮地表达自己的爱欲而受到惩罚,同时男二也是因为不尊重文明而不被女主贝儿喜欢。从生理角度来说嫌丑爱美以及追逐自己的快乐、过随性的生活乃人之本性,是人类自出生以来的本能,然而社会文明却告诉人类,不可只看外表,而应看见事物本质,美丽的内心更为重要,影片不仅讲述了一段奇幻的爱情故事,更是一段爱欲与文明冲突的故事。
弗洛伊德认为爱欲可以解释为一种人的本能,爱的本能、欲望本能,但是为了更好地在一个大的社会中生存,人们必须与这种爱欲作斗争,必须克服这种本能的爱欲,取而代之的则是文明。他说:“人类文明史,也就是人类爱欲受压抑的历史。”在这个基础上人类的各种不同的意识也在心理学上被分为了本我、自我和超我。
在《美女与野兽》中小镇上的人们正是一这样靠着本能的爱欲生存的人们,他们可以说正是“本我”的象征,其中贝儿的追求者之一贾斯托正是他们的代表,他们对一些基本的物质生存条件感到满足,受到自身以及周边大环境所规定的“快乐原则”的影响而满足于现状,这里所谓“快乐原则”也就是并没有考虑到更久远的人类保存、进步和发展,只在乎眼前的快乐和收益,满足于现状的一种生活原则。从贝儿在剧中演唱的片段可以看出来,小镇上的居民每天做重复的劳作,也几乎没人喜欢看书,贾斯托一行人终日仅钟情于打
猎,对力量天然崇拜,对于喜欢各种小发明的贝儿,他们也只是看见了她美丽的外表,贝儿喜欢看书他们觉得是多余,做的那些小发明也被鄙视,甚至会在贝儿试图教小女孩读书认字的时候对贝儿勃然大怒。因为他们一致对现在日复一日相同的生活非常满足,并不追求更进一步的发展,并对和他们想法不同的人视为异类,处处排挤。
与之对立的就是以贝儿为代表的女巫以及镇上大龄未嫁的孤女等等这些人,贝儿从内心渴望文化文明,不在乎外表的美丑,更能发觉善良的内心,也正是发达的现代文明对于高标准的生活的限制作用,代表的是“超我”,它受到的是来自于当下现实社会的文化文明的影响,是当今社会投射于寄情于影片的外在约束,她们不仅服从于“现实原则”,而且是“现实原则”的标杆。她爱看书爱发明,有自己的想法,并且她坚信自己不愿意嫁给图有外表和一身蛮力的贾斯托,镇子上的生活方式也不是她所想要的生活。
野兽王子则代表着爱欲与文明冲突的枢纽,代表部份接触了外在环境的本我。因为受到冷酷无情的父亲的影响,他只顾自己享乐,不为可怜的劳苦大众考虑,受到来自现代社会的惩罚,在影片中则意象化为女巫对他的魔法惩罚,之后本我逐渐发展而成的“自我”。王子原本对于外表的美丽,人类有着源自本能的喜爱和追逐,但是当“快乐原则”与“现实原则”相冲突的时候,他受到了相应惩罚,于是乎在超我的“感化”下,选择了更为安全和效率的“现实原则”。
可以说整部电影以一段童话爱情为线索,讲述的却是可以思考现实的故事,每个人物都有其现实的映照
和寓意。在迪士尼这一公主系列的新片加工中,包括《沉睡魔咒》、《冰雪奇缘》和《海洋奇缘》,都不再单纯的是浪漫爱情故事,随着社会进步,大众知识水平的提升,许多观众对影片的要求也不断攀升,不能仅仅满足于一个简单的故事讲述,它们必须有所譬寓,必须和现实相互映照,观众在看的时候能激发出观影同感,并有所触动,这些童话故事必须像现实一样,同时又有不同的视角,让观众能在电影中到慰藉。那么在《美女与野兽》中一个重要的触动点就是它带来的文明的力量,男女主都热爱读书,和那些将自己束缚在村庄里的村民最大不同就是他们热爱知识。尤其是在动画版《美女与野兽》中,动画版中的王子拥有一整座图书馆并将它送与贝儿,但王子自己却并不怎么识字,他只是被女主美丽善良的内心吸引,女主也是看到了王子狰狞面目之下善良的心而相爱;相较之下真人版的电影中却将这一细节改为王子也识字并且喜欢读书,两人有共同爱好,一起看图书馆里的书,并因此渐渐真心爱上对方。虽然这只是一个几乎微不足道的小细节的改动,但是却透露出现代人们心中对于知识,对于文明的认可,文明是一种力量,它能帮助人们看见他人心中的善良,
141
文学评论·影视文学
我们可看出当时社会对男人有私生子和非婚性生活的放任和包容。
索菲亚对汤姆性随意的态度。索菲亚明知汤姆与媢丽的关系,更差点撞见珍妮与汤姆偷情,更知道汤姆
中国女明星整容前后
与贝拉斯顿太太的关系,最后却很轻易地谅解了汤姆。
3.把汤姆的堕落看成是受女性引诱的结果
作者描述汤姆是在媢丽的引诱下才和她发生关系。作者在第四卷第六章用了很长的篇幅来写汤姆是怎样的善良与被动,而媢丽又是如何的工于心计来诱惑汤姆。如:“她看到他畏缩不前,她就相应地更加无畏直前,她一见他完全不进她的家门,就想方设法,故意和他碰见的机会,并且对他施展出种种勾引挑逗的手段。”(Tom Jones 1999, 109)但当汤姆在树林里独自倾诉对索菲亚的爱慕及忠贞之情时,媢丽突然出现,他却把索菲亚及自己刚刚所说的话抛到了九霄云外,和媢丽跑到深林隐处去偷情了,这说明汤姆对待性的轻率,而作者却用一个女人总比没有女人好以及酒后失去控制作为汤姆轻率行为的理由。
同理,无论汤姆与沃尔特夫人发生关系还是后来被贝拉斯顿太太包养,文中都把谴责的矛头指向了女性,认为汤姆是受到沃尔特夫人的勾引才与其发生关系。汤姆之所以被贝拉斯顿太太包养也是因为贝拉斯顿太太用各种计谋逐渐引汤姆上钩,汤姆是不得已为了报答她才与其有了私情。为了物质利益被女人包养的汤姆,不仅不被唾弃反而成了菲尔丁笔下知恩图报的人,而为汤姆提供金钱的贝拉斯顿太太却被刻画为居心叵测的妖妇。可见当时社会对男女两性的双重标准。
四、社会歧视并且无法为有学问的女性提供谋生途径
珍妮(即年轻时的沃尔特夫人)的堕落更揭露社会对男女两性的不公平。年轻时的她悟性很高,在学习上很有天赋;又爱学习,掌握了拉丁语,小说中写到:“她也许称得起和现代绝大多数的贵族子弟是一样的学者”(Tom Jones 1999, 18)。但是她的学问和聪明却没有给她带来好的生活,相反却使她招来邻居们的嫉妒和恶意。由于贫困和她与众不同的品质及学识,她被白蕊洁小挑中,把刚出生的汤姆放到奥维兹先生的床上,后来虽然她被审问及当众侮辱,她都遵守诺言,没有说出真相。从这一点上可看出珍妮是一个有美德的女人。然而,作为一个被剥夺了名誉又被驱逐出故乡的女人来说,贫穷、没有谋生的途径、更不能依靠自己的才华在社会上寻求出路,她只能依靠男人。
结语:
总之在18世纪这样一个典型的父权制社会文化中,女性要依附于强势的男性主体才能生存,经济上的依附关系决定了女性被歧视的他者地位。由于对女性美德的标准也是以男性的需求来确定的,即使个别经济独立的女性如贝拉斯顿太太,虽然挑战、反抗以男权为中心的社会习俗,大胆追求自己的幸福,但最后也逃脱不了被歧视、被讽刺的他者地位。参考文献:
[1]西蒙•德•波伏娃.第二性——女人[M].桑竹影,等译.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1986.
[2]Henry Fielding, Tom Jones[M].Hertfordshire: Wordsworth,1999.[3]伊恩•瓦特.小说的兴起[M].高原,董红钧,译.
北京:三联书店,1992.
得到真挚的爱情。
童话故事其实就是一面神奇的镜子,它映照出人们的现实生活,是积累千年经验后,沉淀又提炼出来的关于人生和人性的道理,再把它们幻化成一个易懂的故事,却因为现实说不清道不明的复杂性,这些故事变得易懂以后总会带些奇妙的彩。童话改编的电影除了娱乐大众,同时还兼有重要的教育教化意义,一个时间段里的电影代表着这个时期社会人民的价值观念,所以任何一部热映的电影中,可以说都凝聚着当代人的情感诉求。人们对于电影作品剧本、演员、技术和剧情等等的要求,不仅涉及眼前的娱乐,更代表的是社会文明的发展,文明是物质的和精神的。
一部影片如果没有进步,就不能吸引观众。在真人版的电影《美女与野兽》中,演员,技术,画质都得到了保证,而且还有高还原度,但是剧情却没有进展,一方面没有进展本身可以说是一个枷锁,一方面它的热映又能说明它依然符合现在人们的价值追求:一个独立有进取意识的女性,和依然存在的现实桎梏,也就是王子和村民所代表的一些陈旧观念。
人类历史发展至今,文明确实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当今人们已经可以像小镇上的人们一样过着相对安
逸和舒适的生活,可是现在依然有许多女性受到压迫,许多地方仍然保留着恶劣习俗,伴娘被猥亵,女童被抛弃,包括现在娱乐圈中明星整容成风,却不注意自身演技和素质的提升,拿着天价出场费却没有一部值得推敲的作品,出轨、离婚整个新闻版面全都被这些话题占据。现代文明物欲横流,精神生活却格外荒芜,无数次中国的调查显示,国内阅读书籍的人越来越少,正是这种物质和精神的失衡,《美女与野兽》这种对于书籍,对于知识文明最简单的来自童话故事的诉求,更显得像是一股清流,唤起成年人对儿时的回忆,激发出他们对于文明的渴望,同时也是现代儿童的希望和理想的启蒙。
参考文献:
[1](美)赫伯特•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上海译文出版社.
[2]张丽珣.浅析马尔库塞《爱欲与文明》.华章.2012(9).
(上接第140页)
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