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望洞庭教学设计一等奖模板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10篇
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模板1
一、教学目标
1.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寻诗歌主要意象。
2.通过小组讨论、多媒体教学等方式,描绘夜间洞庭湖景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3.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描绘夜间洞庭湖景特点,体会诗歌意境。
教学难点:感受刘禹锡对自然美景的喜爱之情。
三、教学方法
多媒体教学法(听音频);朗诵法(集体朗诵、指定学生朗诵);讨论法;教师导读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教师运用多媒体展示五张图片,为学生介绍中国五大淡水湖,重点介绍洞庭湖,进而引入文本。(板书课题)
(二)整体感知
明确:刘禹锡(772-842),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字梦得,洛阳人,自称“家本荥上,籍占洛阳”,又自言系出中山。其先为中山靖王刘胜。有“诗豪”之称。刘禹锡诗文俱佳,涉猎题材广泛,与柳宗元并称“刘柳”,与韦应物、白居易合称“三杰”,并与白居易合称“刘白”,有《陋室铭》《竹枝词》《杨柳枝词》《乌衣巷》等名篇。
2.根据课前预习,出声诵读课文(注意:朗读的快慢、停顿、语调、轻重音等),播放音频。
(三)深入研读
1.仔细阅读第一句,思考那个字用得好?
明确:诗句的第一句“和”字用的好,将月光与湖面紧密的结合起来,即皎洁的月光与澄澈空明的湖水交相辉映,形成一幅唯美的画卷。
2.小组讨论,诗歌中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
明确:诗歌的第二句和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第二句将潭面比作未经打磨的镜子,“镜未磨”三字十分形象贴切地表现了千里洞庭风平浪静的景象,在月光下别具一种朦胧美。“潭面无风镜未磨”以生动形象的比喻补足了“湖光秋月两相和”的诗意。因为只有“潭面无风”,波澜不惊,湖光和秋月才能两相协调。
第四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将君山比作一颗小小的青螺,将湖面比作是一个大大的银盘,想象丰富,比喻恰当,调淡雅,银盘与青螺互相映衬,相得益彰。(板书:青螺、银盘、比喻)
3.朗读诗歌,你看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
明确:秋夜皎皎明月下的洞庭湖水是澄彻空明的,与素月的清光交相辉映。湖上无风,迷迷蒙蒙的湖面宛如未经磨拭的铜镜。远远眺望洞庭湖山水,苍翠如墨,恰似白银盘里托着青青
的田螺。
(四)拓展延伸
(五)小结作业
作业:以“我心中的洞庭湖”为题准备演讲稿,下节课一起分享。
教学反思
古诗《望洞庭》优秀教案模板2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写出本课题《望洞庭》一诗所描绘的景。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揭题
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
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
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
生:八百里洞庭,烟波浩淼。水天相接,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湖中有君山,山上有诸多名胜。
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
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
3、出示洞庭湖的画面。
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
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
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
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
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天一、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悠远。望洞庭的意思全解
5、引出课题
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
二、精读会意
1、自读全诗,明要求。
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