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第8课古诗二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诗人登上鹳雀楼看到了白日、山、黄河等景象。上去以后看到太阳在山的尽头、黄河向海的方向流去。
想到要想看得更远,只有站得更高些,更上一层楼。
3.《望庐山瀑布》采用了什么方法来描写景物?
采用了夸张、比喻的修辞手法以及联想、想象的方法来写瀑布的磅礴气势。
3、上册三年级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诗句理解
上册三年级第4课古诗三首赠刘景文诗句理解
《赠刘景文》诗人一反悲秋的调子,突出了秋天是收获的季节,唤起学生面对生活要乐观向上,
不泄气,珍惜现在的大好时光。
【宋】苏轼
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字词解释:
【刘景文】诗人的好朋友。刘景文名季孙,原籍开封,是北宋名将刘平的小儿子。
【擎】举,向上托。
【傲霜】不怕霜冻,坚强不屈。
【君】对对方的尊称,相当于您。
【正】最
【橙黄橘绿】表面意思橙子将黄,橘子犹绿,指秋季景物。
4、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重难点归纳
1.这三首诗有什么共同之处,在内容和情感上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这三首古诗的共同之处在于所描绘的都是深秋时节的景。三首诗在内容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行》描写了寒山、石径、人家、枫林、霜叶;《赠刘景文》描写的是荷、菊、橙、橘四种季节性景物;《夜书所见》则描写了梧叶、秋风、儿童、篱落、灯火。三首诗在情感上的不同之处在于:《山行》表达了诗人对深秋山林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赠刘景文》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劝勉和支持;《夜书所见》表达了诗人的思乡和寂寞的心情。
2.《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天哪些自然景物?你还知道秋天哪些景物是什么样?
《赠刘景文》这首诗写了秋季的景,从枯荷(荷尽已无擎雨盖)、残菊(菊残犹有傲霜枝)、橙黄橘绿时这些地方发现的。我还知道秋天秋天的风,卷起了片片黄叶,在街道和巷子里吹。又到家家户户储存秋菜的季节了。大白菜、土豆、萝卜、冬瓜堆满了菜店的棚子。
3.《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望洞庭的意思全解《夜书所见》诗人在瑟瑟秋风中看到了秋叶、秋风、秋江、秋灯、想到了儿童在明亮的灯光照耀下挑促织。
5、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夜书所见课堂笔记之课文主题
6、三年级上册第4课古诗三首山行课堂笔记之诗歌主要意思
7、三年级上册第17课古诗三首课堂笔记之古诗大意
《望天门山》: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碧绿的长江水向东边流到这儿突然转了个弯,向北流去。两岸边高耸的青山隔着长江相峙而立,我乘着一叶孤舟从旭日东升的远处慢慢驶来。
《饮湖上初晴后雨》:晴天,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美极了。下雨时,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眼前一片迷茫,这朦胧的景也是非常漂亮。如果要把西湖比作美女西施,晴天的西湖就如浓妆的西施,而雨天的西湖就像淡妆的西施,都是同样的美丽无比。
《望洞庭》:秋夜,皎洁明月的清光与清澈明净的洞庭湖的水交相辉映,融为一体。因为没有风,湖面平静的像一面未经磨平的镜子,没有一丝波纹。月光下,洞庭山显得更加青翠,洞庭湖显得更加清澈远远望去,如同一只晶莹剔透的银盘里放了一颗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
8、三年级上册课文4古诗三首之赠刘景文说课稿教案教学设计
学情分析:
《赠刘景文》写的是秋末的景。荷枯,菊败,橙黄,橘绿,彩鲜明,突出了秋天的特点。第一句赞美了菊花傲寒斗霜的气慨,第二句是全诗的点睛之笔,表达了苏轼对刘景文的鼓励。
二年级的学生虽小,但对于古诗有着天生的喜爱之情,这首诗在预习过的情况下有不少学生早已会吟诵。教学时要充分利用学生的实际经验,借助图片创设特定的情境,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感悟诗的意境。在此基础上,激发学生对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丰富学生的积累。
教学目标:
1、巩固本单元描写秋天的词和句,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2、会认10个生字,会写本首诗中的4个生字。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体会诗人对秋天的赞美,对朋友的鼓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