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比较《祝福》和《为奴隶的母亲》中的女性悲剧形象
08041122  沈月梅
《祝福》是浙江籍作家鲁迅在1924年发表的作品,《为奴隶的母亲》是浙江籍作家柔石在1930发表的作品。由于两部作品在产生的年代和表现的主题上有相近的地方,于是,在我看完了两部作品后深有感触,下面,我就祥林嫂和春宝娘这两个女性悲剧命运的形象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由于作品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题材类似,而柔石又是师承鲁迅的,两位都是现实主义的作家,因此,两部作品中的主人公祥林嫂和春宝娘都表现为封建制度和封建思想所迫害的悲剧人物。
祥林嫂在封建婚姻制度的迫害下,嫁了两次男人,这在封建的婚姻制度中是不为社会所容的,加之她的儿子阿毛又被狼所食。于是,不仅仅是鲁四老爷一家,几乎连整个社会都容不下她。祥林嫂是旧中国农村中勤劳、善良、质朴、顽强的劳动妇女的典型。她屡遭不幸,走投无路,最后在“年年如此,家家如此,今年也如此”的地主阶级欢天喜地的“祝福”声中悲惨地死去,这
与封建地主阶级杀鸡宰鹅,大放鞭炮,乞求天神赐福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使故事的悲剧性更加深刻。
春宝娘也是受封建婚姻制度的迫害,被逼成为一个别人的生育工具。她一方面承受着违背封建婚姻制度的内心煎熬,承受着远离自己亲生儿子春宝的骨肉分离的痛苦;另一方面,她还要被典,成为别人的生育工具,在晚上受着比她大二十多岁的丈夫的身心摧残,白天还要受着秀才大妻的精神折磨,忍受着无尽的凌辱和虐待。“为奴隶的母亲”,向吃人的旧社会提出的血泪控诉,是怵目惊心的,是发人深省!
就作品反映的主题和思想内容来看,无论是祥林嫂还是春宝娘,他们都是老实、本分、勤劳和朴实的典型的农村劳动妇女,但是都遭受到了封建制度对她们的迫害。封建统治者通过各种渠道对封建劳动妇女从肉体上和精神上进行残酷的折磨、蹂躏和迫害,让人们看到劳动妇女如何在封建思想的牢笼下挣扎并最后走向悲惨结局的过程,反映的社会现实较为深刻,发人深省。
其次,作者在表现她们的时候所采用的写作技巧在一定程度上有相似之处。通观两部作品,我发现两部作品中对于连个主人公都是没有确切的名字的,祥林嫂是以丈夫的名字命名的,
春宝娘是以儿子的名字命名的。可见,在当时封建制度的压迫下,劳动妇女的地位是极其低贱的。我总觉的,她们在那个社会是多其一个不多,少其一个不少的。没有她们,自然会有更多的祥林嫂和春宝娘来代替他们出现。因此,她们的悲剧命运是当时整个社会环境的一个折射,而不仅仅是她们 个人的悲剧命运。
但是这两部作品又有着很多的区别,值得我们去细细品味。
首先,从作品表现的角度来看,春宝娘和祥林嫂在具体的生活遭遇或者说是忍受的痛苦是不尽相同的。
春宝娘主要是收封建夫权的迫害,她所忍受的是被典,骨肉分离的痛苦。在作品中,春宝娘在被典的时候,离开自己的亲生儿子春宝,那是一种骨肉分离的痛苦;在秀才家里,得知春宝病重而不能看望的时候,那是一种骨肉分离的痛苦;在秀才家里,尽管自己生了儿子秋宝,但是秋宝不能叫自己妈妈,而只能叫婶婶,那是一种骨肉分离的痛苦;当三年典期到,要春宝娘回到自己原来的家中是,也就意味着,春宝娘要永远的离开自己在秀才家里生的儿子秋宝,那是一种骨肉分离的痛苦;而当春宝娘回到自己原来的家里,面对分离三年的春宝,但是已经和娘不亲的境况时,那是一种骨肉分离的痛苦。也就是说,在《为奴隶的母亲》
中,贯穿作品整体的是一种骨肉分离的痛苦,对于其他的,涉及的并不多。
但是,在《祝福》中就不一样了,祥林嫂在各方面受的封建制度的压迫更甚于春宝娘。祥林嫂除了受到封建夫权的迫害(开始被迫嫁给一个比自己小10岁的丈夫,丈夫死后,又被婆婆强嫁给贺老六)之外,其受到的精神折磨更是让她苦不堪言,鲁四老爷开始看她眉头紧锁,就不愿意用她。在用了她之后,看她勤快也就勉强留下;在她被抢走以后,关心的不是祥林嫂,而是今天有没有人做饭吃;第二次任用祥林嫂的时候,认为她是一个死过两个丈夫的人,认为她不干不净,不让她碰祝福的东西;而祥林嫂在捐了门槛后,依旧不为社会所容。这种种,反映的不仅仅是封建的婚姻制度给祥林嫂带来的迫害,而是整个封建制度都在迫害着她。
因此,从某总程度上来说,《祝福》反映的社会现实更甚于《为奴隶的母亲》,《祝福》的思想深度和思想广度都比《为奴隶的母亲》更为深刻。
其次,在这两个同样是劳动妇女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反抗性是不一样的。先来看春宝娘,她在作品中从头至尾都没有表现出半点的反抗,对于封建制度的迫害,她从来都是逆来顺受的。开始,她被她的丈夫典去秀才家的时候,她首先想到的不是自己,而是自己的孩子春宝,她
说,春宝还只有五岁,要是没有娘,他可怎么办呢?同时,她对自己的感叹就只有“倒霉的事情啊,我。一点办法也没有了吗?春宝底爸呀。”而她在秀才家里,她也是忍受着大娘对她的欺凌而并没有因为自己生了一个儿子而反抗,她会的,只有低声的哭泣,连哭,也要低声的。春宝娘不仅仅对这种非人的生活没有点点反抗,相反,她甚至有过憧憬和希望,希望这种生活可以继续下去,希望有一天,她可以带着她的春宝在秀才家里长久的住下去……而这些,仅仅是春宝娘心中的一个梦而已,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实现的。
但是在鲁迅的《祝福》中就不一样了,祥林嫂在她丈夫死后因为不堪忍受婆婆的虐待就跑出来当长工,她是希望自己可以独立,可以自己生活的;当她被迫嫁给贺老六的时候,先是在轿子上哭,在拜堂的时候一头撞在了香案上。从总体上看,祥林嫂这种以死来反抗的行为更加又彻底性。在祥林嫂将死的时候,她又发出了人死之后有无魂灵这样的疑问。可见,祥林嫂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她的反抗性更加强烈,也更加彻底。
虽然这两部作品都是中国劳动妇女的血泪史和对中国封建社会的指控,但是,他们身上不同的反抗性还是有一定的源泉的,我认为这和作者的经历和思想有着密切的联系。鲁迅作为一个彻底的革命民主主义者和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家,更是以一个“真的猛士”的姿态,“敢于直面
惨淡的认识,敢于正视淋漓的鲜血”,把揭示劳动妇女所受的灾难看成他战斗的启蒙任务。他不仅仅是从表面来给予劳动妇女以同情,而是自己设身处地,把自己看成是劳动人民中的一员,感同身受的去展示这种封建制度的迫害。但是柔石不是这样的,虽然他师承鲁迅,在《为奴隶的母亲》中也是力求从农民受苦的现状剖析他们所受的心灵和身体上的创伤的,但是他对农民生活的了解仅仅局限于间接的范围之内。
所以,我认为鲁迅的《祝福》中的人物形象的真实性要远远高于柔石的《为奴隶的母亲》中的人物形象,而其中祥林嫂为什么要比春宝娘更有反抗性也就不言而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