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是指国家、 高校、志愿组织等各类
主体,为促进大学生志愿服务发展, 而形成一系列宏观的制度性
政策规定与管理规范, 及适当的策略技术来激发大学生志愿服务
行动力量的模式。 ①从现有研究文献来看, 关于大学生志愿服务
较多的侧重于动机的研究,动机复杂多样,因人而异,通过对动
机的把握促进高校志愿服务事业的长远发展。 较多的文献聚焦于
志愿服务的管理机制和长效机制, 对培养大学生志愿精神、 建构
志愿服务机制等方面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这些研究对于大学生志
愿服务的发展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但目前对于激励机制的建构和
完善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于如何保留志愿者方面的研究较少。虽然志愿活动是自愿贡献个人时间和精力不为报酬的公益活动,但适当的激励也是一种保障。 本文我分析了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的重要性,并结合目前激励机制的实际情况和存在的问题,以期有针对性的提出改进激励机制的对策, 从而提高大学生进行志愿服务甚至其他社会服务的积极性, 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体系进一步完善健全。
一、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的重要性
尽管志愿服务具有自愿性、 无偿性和公益性, 但志愿者自身有着被认可和肯定的需要,这种需要可以通过激励机制来满足。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 年)》中明
确指出要鼓励师生开展志愿服务。 科学有效的激励有利于倡导和弘扬志愿者精神, 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在志愿服务活动中体现着无私奉献、 友爱互助的精神, 大学生作为精神文明的创造者、传承者和弘扬者, 对其进行科学的激励有利于提倡和弘扬志愿者精神,
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科学有效的激励可以激发大学生的内在动机, 充分调动大学
生的积极性,使其更好地为社会服务。政府、高校、志愿组织等
激励主体通过系统、 完善的激励机制, 践行“以人为本”的理念,
可以最大限度的激发被激励者的潜能,充分调动其主观能动性,
有利于大学生奉献社会,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的统一。
科学有效的激励不仅可以调动大学生的积极性, 还可以促进志愿服务长久良性发展。 激励是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的一种认可,在满足大学生渴望受到尊重和认可的需求时, 可以提高大学生志愿服务的参与率,更好地保留志愿者并且壮大志愿者队伍,使志愿服务充满生机和动力, 为志愿服务长久良性发展提供了保障。由此可见, 对大学生志愿服务活动进行激励在很多方面具有积极影响,完善激励机制是必要的。
二、大学生志愿服务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
1.激励方式不完善
激励方式单一,过分强调精神激励,忽视物质激励。当前各
高校的激励方式主要是精神激励,比如对优秀志愿者进行表扬、
大会表彰、颁发奖状或荣誉证书,但获奖人数较少,大部分志愿
者没有得到激励,同时提供适当的奖品、奖金、补贴等物质激励
较少。大学生参与志愿服务活动的需求动机多样,并非单一的,志愿者精神
虽然志愿服务是无偿的、 公益的,但不根据志愿者自身特点和需
求来进行激励很难有针对性的满足志愿者的需求, 导致积极性较
低,参与度不高,不利于志愿服务事业的快速发展。目前许多高
校只看重奖励而忽视惩罚的做法也是不恰当的。 激励不仅包括奖
励,也包括惩罚,适当的惩罚可以督促志愿者进行反思,到不
足并改正,但目前的激励机制在这方面有所欠缺。
2.志愿者权益保障缺失
随着志愿活动的开展, 大学生志愿者在志愿服务过程中面临
着人身伤害、 财产损失等风险。 如果大学生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
障,必然会挫伤其积极性,进而导致志愿者流失,这是目前激励
机制急需解决的问题。高校、政府、社会作为激励主体,三者之
间的联系不够紧密, 未形成系统的激励机制体系, 这不利于全面
的保障大学生志愿者权益。 虽然政府部门高度重视志愿活动的开
展,但我国缺乏针对性志愿服务的相关法律、法规。国家所颁布
的《青年志愿服务条例》 等法律中大多是对志愿者的义务进行规
范,有关激励和保护大学生志愿者权利的措施很少。 使得大学生
志愿者处于“边缘”地带。
3.考评体系不完善
大学志愿者在践行奉献精神的同时也渴望被认可、被理解、
被鼓励,参与志愿活动是追求“奉献”和“回报”的互惠性成长
的过程。目前由于考评体系不完善, 许多志愿者组织在开展志愿
活动时,对于志愿者的专业特长和个人潜能不够了解, 不能根据
志愿者的特长和经历来安排合适的岗位, 没有充分体现志愿者价
值。当前对于大学生志愿者的优秀表现缺少统一的评判标准并且
评价方式单一, 许多高校都是简单的将志愿服务经历与评奖评优
联系在一起,这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加剧志愿服 ?盏墓 ?利化倾向。
4.忽视了志愿文化的重要性
志愿者文化具有引领作用, 是提高凝聚力的关键。 目前高校
对于学生志愿者的激励主要停留在积极鼓励参与上, 通过积极鼓
励动员来保留志愿者并且吸引更多的学生加入到志愿服务活动
中来,往往忽视了志愿者文化的感染力,带动力,这种力量是无
形的,但也是有力的、持久的。当前我国高校青年志愿者文化的
培养和弘扬仍不成熟, 志愿者文化的价值和引领作用未得到充分
发挥,依托文化的传播使志愿服务被认可, 从而吸引更多的大学
生志愿者主动加入的重要性往往被忽略。
三、改进激励机制的对策
1.坚持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奖惩相结合的原则物质激励与精神激励相结合有助于调动大学生志愿者的积极性,
一些内容简单, 实践起来较为容易的活动, 如去敬老院慰问孤寡老人,可以主要采用精神激励的方式。 精神激励主要是激发大学生志愿者奉献爱心、服务社会、被社会认可的内在需求。一些耗
时长,条件艰苦的志愿活动, 如山区支教, 在强调“奉献、 友爱、
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时,也要给予适当的物质激励,保障活动期间的基本生活开支,如车费、通讯费、食宿、保险等,物
质激励一定要适度, 不足的奖励会打击志愿者的积极性, 过度的奖励则会使奖励的意义大于服务本身, 扭曲了内在动机和志愿精神。还要坚持奖惩结合激励的原则, 对于不合格的志愿者要进行批评教育,采取有针对性的惩罚措施,促使其反思改正。这样可以维护志愿者活动的公平性,并激发志愿者的竞争意识。
2.切实保障志愿者权益
志愿服务保障不足, 活动无法顺利开展。 加强大学生志愿者
权益保障,可以免除志愿者的后顾之忧,提升对工作的认同感,
增强凝聚力, 为志愿服务活动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政府在建立
和完善志愿者服务体系中起着主导作用, 高校、政府和社会要共
同努力,强化志愿服务的后续保障, 通过颁布保障志愿者权益的
法律法规,为大学生志愿者提供必要的物质保障等途径来保障志
愿者合法权益。 我国要积极学习西方先进志愿者国家的经验, 颁布如美国《志愿者保护法》等类似保障志愿者权益的法律,加快
颁布具有适用性的法律法规, 解决后顾之忧, 促使志愿者们全身心的投入,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3.建立完善的志愿者信息和考评体系
要使大学生志愿服务事业有序发展, 需要建立统一的信息与
考评体系,对大学生志愿者的注册、培训、管理,以及志愿服务
的时间、经历、效果纳入一个统一的信息系统。考评体系的激励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