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体育学复习资料
1.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掷铁饼、投标。雅典到12岁进入体操学校学习,以上五项竞技还有游泳,舞蹈。
雅典学校四级:文法学校和音乐学校、体操学校,国家体育馆、青年军事训练团。
2. 捷克著名教育家夸美纽斯被誉为“近代学校体育之父”
古茨穆茨被誉为“德国近代体育之父”
3. 苏联在20世纪30年代推行“劳卫制”,西周时学校分为“国学”和“乡学”,奴隶主贵族学校学习六艺:礼、乐、射、御、书、数,其中“射”和“御”存在体育性质。
4. 同志1917年在《新青年》上发表的《体育之研究》一文
恽代英的《学校体育之研究》也极具代表性
5. 1923年《新学制课程标准》的公布,正式将学校“体操科”改为“体育课”
我国1954年参照苏联制定《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简称《劳卫制》。
1931年3月颁布《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确定了《劳卫制》。
6. 2002年,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联合颁布《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一步落实“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
1995年6月20日,国务院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
7.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培养学生的体育兴趣、态度、习惯和能力,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
8. 竞技运动教材化的改造工作可以概括为:“分解——提取——改变——重构”。
9. 素质教育具有全面性、全体性、主体性、基础性等特征
10. 按照时间序列,学校体育系统的结构大致上可划分为:学前阶段体育、初等教育阶段体育、中等教育阶段体育、和高等教育阶段体育四个部分。
11. 学校体育的本质功能是育人,具体又有教育功能,、健身功能和娱乐功能三个方面。
12. 学校体育的目标可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学校体育的总目标;第二层次,学校体育的条件目标、过程目标、效果目标。
13. 课程实施的取向:忠实取向、相互适应取向、创生取向。
14. 学校体育的目标是通过:体育(与健康)课程、课余体育活动这两条基本途径来具体贯彻实施的。
15. 从课程设计开发管理的主体区分有三种类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
16. 任何课程的实施过程实际上就是对一定课程资源的加工、分配和转换的过程。
17. 分段教学的顺序可以是多样的,基本顺序有分进式、连进式和递进式三种。
18. 搜集评价信息的方法:观察法,问卷法,测验法。
19. 课余体育对个人的功能:健身、健美、健心。
20. 作息制度中规定的体育活动:早操(早锻炼或晨练)、课间操、大课间体育活动、班级体育锻炼。
21. 训练计划的类型:多年训练计划、年度训练计划、阶段训练计划(大周期)、周训练计划(小周期)、课训练计划。
22. 学校体育实行宏观管理的组织机构,主要是由教育部和国家体育总局两大系统构成。
23. 体育教学目标的功能:激励功能、定向功能、评价功能。
24. 教学目标分类:目标领域、认知领域、情感领域、动作技能领域。
体育教学目标分类:运动参与、运动技能、身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
25. 体育教学系统是由体育教师、学生和体育教材三个基本要素构成。
26. 任何体育教学方法都有其结构,结构有:目标、媒介、技术、工具等。
27. 动作示范的示范面:正面、背面、侧面和镜面示范。
动作示范法:是教师(或教师指定的学生)以自身完成的动作为范例,用于指导学生进行学习的方法。
28. 体育学习评价的常用方法:体育成绩定级、理论知识的测验评价法、体育态度的测量与评价。
29. 课余体育锻炼的原则:自觉性原则、经常性原则、差异性原则。
课余体育训练的原则:一般训练与专项训练统一原则、周期性原则、适宜负荷原则、区别对待原则、直观性原则。
30. 体育课程目标是由教育行政部门依据教育目标的总要求确定的,指导各级、各类各地区学校进行体育课程编制的准则,也是指导各级、各类学校体育教学的重要准则。其目标内容即不能只是体育教育目
标的重复,也不能只是对体育教学目标的的概括,既要体现社会需要和个体发展的要求,又要符合体育教育学科的特点。
31. 练习密度:是指在一节体育课中,学生练习密度的总时间与上课的总时间的比。
32. 体育课的运动负荷量:是指学生在课中从事身体练习时所承担的运动的量与强度的总称。
33. 体能训练:是指在运动训练中运用各种有效的训练手段和方法,增进运动员的健康、改善身体形态、提高机体的技能水平、全面发展身体素质、为掌握运动技术和战术、创造优异运动成绩打好基础。
34. 技术训练:是指学习、掌握和提高专项运动技术的训练过程。
35. 1990年,由国务院颁发,由国家教委、国家体委和卫生部实施的《学校体育工作条例》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简称《两个条例》)。
36. 学校体育环境:是指开展学校体育活动需要的所有条件的总和,学校体育环境是学校教育环境的组成部分。
39. 讲解法:是教师通过简明、生动的口头语言,向学生系统地传授体育知识、传授运动技能的方法。
40.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根据某次体育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学生情况、场地器材等教学实际情况,针对体育课堂教学活动而进行的教学设计。
41. 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应包括体育教学目标设计、体育教学内容设计、体育教学策略(体育教学方法)设计、体育教学环境(场地器材需要)设计、身体练习的负荷量的设计、体育教学评价的设计。
简答题
1. 学校体育的总目标:
①开发学生的身心潜能,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促进学生身心的和谐发展。
②培养学生从事体育运动的态度、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良好的基础。
③促进学生个体社会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思想品质,使其成为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的合格人才。
2. 学校体育的效果目标:
①增强学生体质,增进学生健康。
②传授体育运动、卫生保健、健康生活的知识、运动技能和健身方法,使学生具有一定的体育文化素养。
③培养对体育的兴趣、习惯和能力,为终身体育奠定基础。
④促进学生个性全面发展,培养健全人格。
⑤发展学生的运动才能,提高学生的运动技术水平。
3. 实现学校体育目标的基本要求:
①协同学校教育,面向全体学生
②课内与课外相结合
③营造良好的学校体育环境军事训练目的
④加强体育师资队伍建设
⑤加强学校体育科学研究和经验的总结
4. 体育(与健康)的课程目标:
①增强体质,掌握和应用基本的体育(与健康)知识和运动技能。
②培养运动兴趣和爱好,形成坚持锻炼的习惯。
③具有良好的心理品质,表现出人际交往能力与合作精神。
④提高对个人健康和体健康的责任感,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⑤发扬体育精神,形成积极进取,乐观开朗的生活态度。
5. 体育教学目标的设计应遵循以下原则:
①整体性原则
②科学性原则
③灵活性原则
④可测性原则
⑤发展性原则
6. 体育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①体育教学环境的开放性
②运动技能学习的重复性
③承受身心负荷的双重性
④人际关系的多边性
⑤教学效果的综合性
7. 体育教学原则体系:
①学生主体性原则
②身心全面发展原则
③技能教学为主原则
④实践强化原则
⑤为终身体育打基础原则
⑥全面效益原则
8. 选择体育教学方法的依据:
①要依据体育课目的与任务来选择教学法
②要根据教材内容的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③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来选择教学法
④要根据教师本身的条件和特点来选择教学法
⑤根据各种体育教学方法的功能、适用范围和使用条件等来选择教学法
⑥根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选择教学法
9. 体育教学设计的一般程序:
①制定体育教学目标
②选择体育教学内容
③进行体育教学任务分析
④选择教学策略
⑤体育教学场地设计
⑥开展教学评价
10. 体育教学评价的类型:
①综合评价和单项评价
②对学生的评价和对教师的评价
③内部参与者的评价和外部参与者的评价
④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
⑤相对评价和绝对评价
11. 体育教学评价的原则:
①客观性原则
②整体性原则
③指导性原则
④科学性原则
12. 课余体育的特点:
①活动内容的广泛性和活动空间的广阔性
②活动形式的多样性和活动方法的灵活性
③学生活动的主体性和教师指导的辅助性
④组织活动的法定性和学生参与的自愿性
⑤参与对象的众性和课余训练的精英性
⑥但是体育课堂的延伸性和自成体系的独立性
13. 大学竞技体育的意义:
①有助于提高我国竞技运动水平
②积极推动学校课余体育活动的开展
③有效地提高学校的声誉
④丰富校园的文化生活、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14. 体育教师的劳动特点:
①体育教师“一育兼一科”的工作广泛性
②校内外体育工作的多样性
③对学生教育影响的全面性
④室外工作的艰苦性
15. 全面的专业工作能力:
①教学能力
②教育能力
③训练能力
④运动能力
⑤组织能力
⑥科研和创新能力
⑦社会交往能力
16. 体育教师的基本职责:
①贯彻各项教育、体育工作方针、政策和法规、制定各种教育教学文件。
②优先做好体育教学工作。
③组织指导课外体育锻炼。
④从事学校体育科研。
⑤配合开展学生体质检测和健康教育工作。
⑥开展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
⑦体育宣传与器材设施维护。
⑧参与社会体育工作。
17. 产生动作错误的原因:
①学生对完成动作不认真,敷衍了事,会把动作做错。
②学生对所学动作技术的概念模糊不清。
③学生受旧技能的干扰。
④学生的能力较差,导致产生动作错误。
⑤学生在疲劳情况下进行学练,导致产生痘痘错误。
18. 体育课堂设计的注意事项:
①分析教学过程,控制影响因素。
②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理论。
③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根据体育课教学特点,遵循体育课教学规律。
④体育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事求是、讲究实效、具有可操作性。
论述题
1. 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
答: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是指以培养学生终身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和习惯为主导这种思想认为,学校体育是终身体育的最重要的,具有决定性意义的。主张在学校阶段培养学生终身从事体育学习的和锻炼的观念和习惯,并使学生掌握终身体育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这种思想对学校体育的目标、内容、方法、评价、组织等都产生了很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