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市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三12月联考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1.(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材料一:
中国古典音乐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漫长的中国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丰富多彩、包罗万象、各具特的古典音乐文化。据考古研究发现,华夏音乐文明最早可追溯到炎黄时期之前,河南贾湖遗址出土的骨笛是全世界最古老的吹奏乐器,有8000年的历史,其中一支七孔骨笛依然能奏出七声音阶,令人叹为观止。经过各个民族、历代文化风俗的融合、充实以及完善,中国古典音乐经历了远古时代的氏族乐舞,夏商时期的编钟等打击乐,西周东周宫廷礼乐,秦汉乐府百戏,宋、金、元时期瓦舍勾栏里说唱的市民音乐,明清时期各具南北特的戏曲等阶段,不断创新发展。
音乐作为反映时代背景、体现美学价值的载体,在朝代更迭、社会发展、民族迁徙中,形成了特鲜明的音乐流派与作品,时代韵律是中国古典音乐的永恒主题。例如,古奉名典《渔樵问答》,以对话的形式表现了置身青山绿水中的渔民和樵夫对于名利的理解,反映出在战乱纷争的年代里,文人隐士体面对无力改变的世界,寄情山水间,淡泊名利,独
醒于世,做淤泥中的一股清流。兴亡得失这一厚重的时代话题在一舟一桨的摇曳中消解,古今多少事都付琴声悠扬里。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文人雅士掌握的“琴棋书画”四艺,既是闲情逸致,更是修身养性的重要手段。古典音乐中的高山流水之音、丝竹腊梅之韵、秋叶冬雪之境,让无数文人墨客沉醉其中,而融合琴棋书画的意境,让古典音乐更显艺术之美。比如根据李白《秋风词》所作的《梅庵琴谱》,曲风哀怨彷徨,将女子思念远方丈夫的相思之苦表现得淋漓尽致。诗词与音乐的结合,营造出悠远哀怨的伤感意境,让人闻之不禁潸然泪下。中国自古以来便是多民族国家,中国传统文化的发展历史就是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而音乐作为承载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媒介,呈现了各民族风格各异而又彩缤纷的风土人情、语言文化、宗教信仰、民俗习惯,丰富了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底。在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文化中、发展最早的是匈奴族裔音乐。目前保存较为完备、流传较广泛的是《祁连山歌》,相传为霍去病将军大破匈奴后,匈奴被逐出河西走廊、遭受沉重打击时所作。短短四句歌词“亡我祁连山,使我六畜不蕃息;失我燕支山,使我嫁妇无颜”,生劝地表现出匈奴面对“漠南无王庭”现实的悲怆之情,极具艺术感染力。
中国历朝历代产生的彰显家国情怀的音乐作品层出不穷,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化为忧国忧民、精忠报国的精神力量、总是能在适当的时刻唤醒人们的爱国之心、报国之志、担当之勇、人文之情。例如,古琴曲《胡
笳十八拍》相传是由东汉女诗人蔡琰创作的同名乐府诗改编创作而来,它诉说了蔡琰战乱中被掳,身处胡地思念故乡,泪别孩子回归故土的一生经历。透过国家危难之际小家的个人抉择能够窥视民族大义和人文关怀,委婉悲伤的琴声诉说着肝肠寸断之情、让听者感受到忧国忧民的家国情怀。
摘编自王捷《中国古典音乐的审美追求与文化隐喻》)
九校联盟
材料二:
《乐记》开篇即言“乐者,音之所由生也,其本在人心之感于物也”,指出“乐由中出,礼自外作。乐由中出故静,礼自外作故文”。文有文饰之意,不排除矫情伪饰,而音乐是内心情感的最纤感的最真实、最自然地流露。
中国古代对“乐”十分重视,主张以乐导人、以礼治世、礼乐并举、内外兼治。西周把乐排在“六艺”中的第二位,重点在于调和人们内在的情感,配合“礼”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而不是单纯的娱乐活动。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的乐教思想,《论语》中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认为乐与礼都是塑造仁人君子必不可少的重要条件,只有“礼”“乐”结合,才能相得益彰,达到“以乐化民”、治国安邦的目的。
什么是好的音乐?正如荀子提出“大乐必易,大礼必简”。最好的音乐,并非在声音方面追求极致,而是
追求平易近人、雅俗共赏、返璞归真的抒情境界,追求潜移默化、春风化雨、滋养人心的德育功能。好的音乐能感动人心,直达灵魂。庄重的音乐能让好动的人安静下来,激昂的音乐能让保守的人开朗起来,温柔的音乐能让人远离暴力,雄壮的音乐能让人充满力量。正如匈牙利音乐家李斯特说,“好的音乐,像箭一样、像朝露一样、像大气一样渗入我们的内心,它充实了我们的心灵”。
尽善尽美的和谐,即指音乐形式与内容,情感与道德的统一。孔子认为音乐有思想性和艺术性,他评价音乐的标准是“善”和“美”。所谓“善”是指内容和思想的完善,“美”是指音乐的形式美好、动听,二者能完美结合就尽善尽美了。孔子“尽善尽美”的主张是对古代音乐美学思想的丰富和发展,是对音乐艺术特征的认识和审美评价的一次飞跃。
摘编自郑乐秋《中国古典音乐思想的价值观蕴含》)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源于炎黄之前的中国古典音乐,在不同时期呈现出不同的表现形式,是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B.文人雅士通过古典音乐可以感受山川、植物以及季节的自然之美,既是闲情逸致的表现,更是修身养性的手段。
C.匈奴人创作的《祁连山歌》是最早的北方游牧民族的音乐,表现了匈奴兵败后的痛苦生活,极富艺术感染力。
D.为了论证好的音乐能感动人心,直达灵魂,材料二作者选取了庄重、激昂、温柔和雄壮四种类型的音乐加以阐发。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当下,听众在欣赏古琴名曲《渔樵问答》时,应更注重感受音乐所传达出的青山绿水、风景如画的意境美。
B.《胡笳十八拍》诉说了蔡琰一生的经历,在委婉悲伤的琴声中让听众感受到了蔡琰的离别愁肠和家国情怀。
C.“乐”只有与“礼”结合才能相得益彰,以乐化民,瓦舍勾栏里说唱的市民音乐对君子仁人的塑造并无益处。
D.材料二的作者认为,最好的音乐作品,是为了满足自我情感的抒发,对受众产生的影响是在潜移默化中完成的。
(3)下列选项,最能体现音乐的德育功能的一项是
A.《说苑•修文》:“乐非独以自乐也,又以乐人。”
B.《吕氏春秋•大乐》:“凡乐,天地之和,阴阳之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