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九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联考
语文试题
考生注意:
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
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部编版选择性必修上册,中册第一至三单元和“古诗词诵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某一历史现象的客观属性.作用于一定的对象,在一定的历史环境下所产生的意义关系,我们称之为历史
价值。历史价值的存在是客观的,但它又是通过历史评价来揭示的。进行历史评价,必须有一定的价值标准,主体需要是判断价值的标准。当然,主体应该是社会主体,需要应该是社会需要。
价值标准具有历史性。人类社会是发展的,每一个时代由于时代背景不同、历史条件不同、社会需要不同,因此就有不同的价值标准。强调价值标准的历史性,并不等于说可以用历史上人们的价值标准为标准。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有学者就提出评价历史人物应该从当时当地人民的利益出发,以对当时当地大多数人利益起什么作用为标准。这种看法是把历史条件和历史标准混淆起来。评价历史人物应从当时当地条件出发,却不能以当时当地人的认识水平为标准。
价值标准具有流变性。任何评价主体的价值标准对其成员来说,在本质上都是稳定的。但是,价值标准也是随评价主体的变化而变化的,没有亘古不变的标准。比如在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问题上,有其稳定的一面,即论者大部分同意以历史人物对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作为基本尺度。到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有人又提出了以气节观作为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之一。党的十二大提出在建设物质文明的同时还要建设精神文明的方针,从此,精神文明建设就成为社会主义的一个基本特征,近年来,由于人的价值问题引起重视,随之影响了历史人物的评价标准。鲁迅的“呐喊”不再被仅仅看作是对封建专制的揭露和控诉,还被评价为“属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
价值标准的历史性、流变性等都说明历史评价的标准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如果要求不同主体或同
一主体对于同一个历史客体只有一个评价标准,是不符合价值关系和价值标准的客观本性的。标准是多样的,但进行历史评价,要有一定的价值标准。
(摘编自朱智文《论历史评价》)材料二:
历史人物评价是史学研究中最具争议也最富挑战的问题之一,它吸引同时也困扰着不同时代的众多学人。在以马克思主义史学为主导地位的新中国史学发展历程中,曾有过对许多历史人物评价的争论,而1959年的“曹操论战”是最为集中的一次。
1959年1月25日,郭沫若发表《谈蔡文姬的(胡茄十八拍)》,主张重塑曹操形象。2月19日,《光明日报》刊出翦伯赞《应该替曹操恢复名誉》一文,认为应该替曹操摘去奸臣的帽子,恢复名誉。郭沫若、翦伯赞替曹操翻案的文章,引发了国内学界关于曹操历史作用、个人品德等问题的大论战。
新中国成立后,马克思主义史学成为史学主流,唯物史观成为历史研究的总原则。“曹操论战”对这一总原则的运用做出了学术性尝试。贯穿论战中的评价标准主要是历史作用标准、阶级标准和历史主义观念。
论战中,很多人持历史作用标准,其基本观点是以历史人物所作所为的客观效果,即对
历史发展所起的推动或阻碍作用为标准。历史作用标准在考察历史人物所做事功及其或负或正的影响方
面,较其他标准更具客观性。阶级标准表现为阶级立场标准、阶级成分标准和出身标准。例如,在本次讨论中对曹操镇压黄巾军的否定,就体现了这种阶级观点。而历史主义观念则指在评判历史人物时,从他所处的具体历史条件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把历史人物置于具体的历史范围和历史条件之内进行考察和分析,这无疑具有相当的合理性,另外,在本次讨论中,虽然没有学者明确提出“道德标准”,但其中在对曹操的否定性或否定方面的评价中,道德标准是主要因素。
除了在历史人物评价方面的理论贡献,“曹操论战”也留给我们诸多需要进一步斟酌与思考的问题,尤其是道德标准被忽视、弱化,甚至被取代的问题。用历史作用标准消解道德标准的独立性,不论从客观历史还是对历史研究而言,都是说不通的。例如屈原之所以是屈原,他的成功不在于现世政治功绩的成功,而是对国家的忧患意识和敢于献身的精神。同时,道德标准与生产力发展标准之间也不存在直接关系,与进步标准之间没有必然关联,比如,文天祥宁死不降、英勇就义的道德行为,很难说直接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历史人物的所作所为是否有助于社会进步,往往争议很大,这就导致了对其评价的不确定性,但一些道德行为则被公认,例如滥杀、偷盗、叛国等在每个时代基本皆被否定。这些确定性的道德标准有利于解决历史人物评价中的分歧,在评价历史人物上具有更大的适用度。
历史的多面性、历史人物的多样性,决定了历史评价标准的多元性,既可以用历史作用标准评价历史人物的事功作为,也可用道德标准、艺术标准、学术标准等其他标准来评价历史人物的道德影响、艺术造诣、学术成就,孤立地用其中任何一个标准进行单线评价,都不能对历史人物做出相对全面的考量,因
此,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宜积极汲取其他学科的理论、方法与成果,将线性思维改为立体化思维,构建多元标准与多元评价格局,从而使历史人物评价的研究更为生动、细致和深入。
(摘编自高希中《历史人物评价标准之争与中国历史观重构》)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历史价值是客观的,而历史评价却是主观的,每个参与历史评价的人都应该按照自己的需求来确定评价标准。
B.价值标准具有流变性,虽然对于特定评价主体来说价值标准具有稳定性,但是其会随着评价主体的变化而变化。
C.在1959年“曹操论战”中,有些学者对曹操进行了否定性或否定方面的评价,因为他们明确提出了“道德标准”。
D.虽然历史人物评价标准有多元性,但是我们在评价历史人物时运用历史作用标准,就能对历史人物做出全面的考量。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评价历史人物时,有学者提出以对当时当地大多数人利益起什么作用为标准,这种看法混淆了历史条件和历史标准。
B.随着人的价值问题得到重视,鲁迅“呐喊”的价值不再是揭露和控诉封建专制,而是“属人的自我意识和自我实现”。
C.历史作用标准在历史人物评价中常被采用,历史作用标准较其他标准能更客观地考察历史人物所做事功及其影响。
D.历史有多面性,历史人物有多样性,历史评价标准也应是多元的。两则材料都对历史评价标准的多样性给予了肯定。
3.下列对材料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采用总—分—总式结构阐述了历史评价的相关问题,分论部分阐述了价值标准多样化的特点,脉络清晰。
B材料一第四段总结全文,指出历史评价的标准是多样的而不是单一的,强调进行历史评价,要有一定的价值标准。
C.材料二站在重构中国历史观的高度,由“曹操论战”这一历史事件切人对历史人物评价标准这一话题的探讨。
D.材料二第五段列举屈原和文天祥的例子,意在论证在历史评价中道德标准被忽视、弱化后产生的严重后果。
4.“曹操论战”有什么积极意义?请根据材料二简要说明。(4分)
5.材料一中的“价值标准的历史性”与材料二中的“历史主义观念”两个概念在内涵、外延上有同有异,请简要分析。(6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人生[注](节选)
路遥
早饭时分,一辆草绿的吉普车开进高家村。高玉德当兵走了几十年的弟弟回来了!消息很快就传遍了。
高家村好多年都没有这样热闹过,高玉德家的窑里已经挤满了人。
加林妈在旁边窑里做饭。好多婆姨女子都在帮助她,有的拉风箱,有的切菜,有的擀面。高加林从叔父的提包里拿出许多糖,正给人里的娃娃们散发。他尽量想保持一种含蓄的态度,但掩饰不住兴奋。
高玉德、高玉智两弟兄被一年纪大的人包围在他家的脚地当中。玉智已经换上了地方干部的服装,比他哥看上去小二十岁,他身材不高,但挺胖,红光满面,很少有皱纹,头发还是乌黑的,只是两鬓角夹杂几根白发,他笑容满面,辨认他小时候的伙伴们,这些人都已年过半百,又亲切又拘束地接过他双手敬上的纸烟。德顺老汉和另外一些长辈进来的时候,玉智把他们一个个搀扶着坐在炕栏石上,问他们的身体和牙口怎样。这些老汉们纷纷张开没牙的嘴抢着嚷嚷……高玉智笑呵呵地回答他们的问话。玉德老汉站在他旁边,嘴里噙着早烟锅,一边笑,一边用瘦手抹眼泪。
陪同高玉智回村的县劳动局副局长马占胜同志,出去解了个手,就再挤不进高玉德家的院里了。
高加林碰见马占胜,占胜一条胳膊亲热地接着加林的肩头,对他说:“旁的事我先不和你拉搭:我先只对你说一句话,你的工作我们会很快妥善解决的……”高加林的心猛一阵狂跳。在他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高明楼已经站在了他们面前。
明楼笑着说:“加林,你还不回家招呼你二爸去?你爸你妈人老了,手脚不麻利,家里又再没个人……”他说完转过身,热情地和马占胜握起了手。
明楼说:“叫马局长先到我家里坐一坐。另外,你告诉你妈,你叔父头一顿饭在你们家吃,下一顿饭就不要准备了,我们家已经准备上了。啊呀,多不容易呀!玉智几十年闹革命不回家,说什么也得在我家里吃一顿饭!”他转过头对占胜说:“玉智是我们村在门外最大的干部,是整个高家村的光荣!”“高玉智同志现在是咱们地区的劳动局局长,我的直接上级。”马占胜对高明楼说。“我已经知道了!”高明楼一边说,一边让加林回家忙去,他便拉着马占胜到前村他们家去了。
吃过饭以后,加林跟着父亲和叔父上了祖父祖母的坟地。祖坟在村子后面一个向阳的山坡上。两座坟堆上长满了茂密的蒿柴茅草。
两弟兄哭了一阵后,玉智把他哥搀扶起来,玉德老汉哽哽咽咽地说:“咱老人……活的时候……把罪受了……”
高玉智非常内疚地说:“我一直在外,没好好管老人,想起来心里很难过。这已经没法
弥补了。现在,我已回到咱家乡工作了,以后我要尽量帮扶你们哩……有什么困难,你就说,哥!”
高玉德怔了一阵,说:“我们老两口没什么要牵累你的。现在农村政策活了,家里有吃有穿,没什么大熬煎。就是你这个侄儿子,高中毕了业,就在村里劳动。大家有腿的,都走后门工作了,他……”“你不是在村里小学教书着哩?”玉智转过头问加林。
没等加林回答,玉德老汉赶忙说:“现在学生娃少了,用不了那么多教师,就回来了。”他不愿意让玉智知道明楼下了加林的教师。不管怎么说,明楼是他们村的领导,不能惹!
高玉智沉默了一会,对他哥说:“好哥哩,按说,你提出什么要求,我都要尊哩!但这件事你千万不要为难我!我任职后,地委和专署领导我谈了话,领导说我刚从部队下来,又一直是做政治工作的,就让我担任了这个职务。这是信任我哩!我怎能辜负组织的信任,这种我可是坚决不能做啊!哥,你要理解我的心情哩……”
高玉德老汉听兄弟这么一说,思谋了半天,说:“既然是这样,也就不能为难你了。唉……”老汉长叹了一口气,便叫玉智和加林回村;他说走时明楼一再吩咐,他们家的饭做好了,专门等着哩……
九校联盟
高明楼此刻正和马占胜在他的“会客室”里拉话。明楼现在心里很慌,生怕高加林给他叔父告他,说他走后门让自己儿子三星当了教师,而把他弄回队里参加了劳动。当时这事是他和占胜共同谋划的。“万一这事让高局长知道了怎么办?”明楼问正在喝茶的马占胜。占胜咧嘴一笑:“有个比教师更好的工作让他干,他还能再对咱说一长二短吗?”“更好的工作?”明楼瞪起眼,“现时国家又不在农村招工招干,哪有比民办教师更好的工作?”
“正好最近地区给咱县上的小煤窑批了几个指标。当然,这几个指标本来没城关公社的,因为城关以前走的人太多了。”马占胜接过明楼递上的纸烟,点着吸了一口。
“加林恐怕不愿去掏炭!”
“谁让他掏炭哩?现在县委通讯组正缺个通讯干事,加林又能写,以工代干,让他就干这工作,保险他满意!”
“这恐怕要费周折哩!”
“我早把上上下下弄好了,到时填个表,你这里把大队章子一盖,公社和县上有我哩。反正手续做得合法,捣鬼也要捣得像嘛!”两个人哈哈大笑一番。
正在他俩拉话的时候,三星已经引着高玉智进了院子。明楼和占胜慌忙迎了出去。
高明楼把地区和县上的两位局长接进“会客室”。高玉智本不想来这里,但他哥不让;让他一定得去吃这顿饭!说明楼是村里的领导人(高家村书记),不能伤了他的脸。再说,老先人都姓高!他只好来了。
高明楼让占胜先陪高局长喝茶抽烟,他过来在厨房里嘱咐他老婆和儿媳妇先别忙着上菜。
他出了院子,把正在院墙角里抽烟的三星叫过来,压低声音问:“你怎么不把你高大叔和加林也叫来?”
在上饭的前一刻,高玉德终于被三星捉着胳膊拉来了。明楼慌忙出去,亲热地扶住他的另一条胳膊,问:“加林怎么不来?”玉德老汉说:“那是个犟板筋,不来就算了!”
高玉德立刻被明楼父子俩簇拥着进了窑,扶在了上席上;高玉智和马占胜分坐在两边。明楼在下席上落座。
饭菜很快就上来了。明楼起来敬酒。第一杯满上,双手齐眉举起,敬到高玉德面前。高玉德两只瘦手哆哆嗦嗦接过了酒杯。一杯酒下肚,老汉的五脏六腑搅成了一团!他看看高明楼满脸巴结的笑容,又看看身边的弟弟,老汉内心那无限的感慨——
半个月以后,高玉德的独生子高加林就成了国家正式工人;并且只去县煤矿报个到,尔后就要在县委大院当干部了。他只填了一张招工表。其余的事都由马占胜一手包办了。
生活在一瞬间就发生了巨大的转折……
(有删改)[注]《人生》是路遥的成名作,原载于《收获》1982年第三期。小说以改革开放初期陕北高原的城乡生活为背景,讲述了高中毕业生高加林的人生故事。
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当兵走了几十年的高玉智回高家村的消息传遍了,兄长高玉德家的窑里已经挤满了人。高加林想保持含蓄,但掩饰不住兴奋,心理叙写真实。
B.高玉智辨认小时候的伙伴们.给他们敬烟。德顺老汉和另外一些长辈进来时,高玉智询问他们的身体和牙口,可见高玉智对家乡人民有感情。
C.马占胜告诉高加林会很快妥善解决他的工作。马占胜违规占用小煤窑指标,先让高加林成为国家正式工人,然后让他以工代干,做通讯干事。
D.高玉智内疚地说要尽量帮扶哥哥一家,当哥哥高玉德提出给儿子安排工作的请求后,高玉智却拒绝了,他拒绝的主要原因是考虑自己的仕途。
7.关于文中高明楼“请吃饭”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三星引着高玉智进了院子,高玉智本不想来,但高玉德让高玉智一定得去吃这顿饭。
B.高明楼到厨房嘱咐家人先别忙着上菜,他出了院子,让三星去叫高玉德和高加林。
C.高玉德被三星请来了,高明楼“慌忙出去,亲热地扶住”,高明楼的形象跃然纸上。
D.高明楼起来给高玉德敬酒,高玉德哆哆嗦嗦接过了酒杯,高玉德此时心中非常害怕。
8.高加林的人生经历了“巨大的转折”,请根据小说节选部分简要说明。(4分)
9.小说节选部分塑造的高玉智的形象非常鲜明,请简要分析高玉智的形象特点。(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老子者,姓李氏,名耳,字聃,周守藏室之史也。孔子适周,将问礼于老子。老子曰:“子所言者,其人与骨皆已朽也,独其言在耳。且君子得其时则驾,不得其时则蓬累而行。吾闻之,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吾所以告子,若是而已。”孔子去,谓弟子曰:“鸟,吾知其能飞;鱼,吾知其能游;兽,吾知其能走。走者可以为罔,游者可以为纶,飞者可以为矰。至于龙,吾不能知,其乘风云而上天。吾今日见老子,其犹龙邪?”老子修道德,其学以自隐无名为务。居周久之,见周之衰,乃遂去。至关,关令尹喜曰:“子将隐矣,强为我著书。”于是老子乃著书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余言而去,莫知其所终。或曰:老莱子亦楚人也著书十五篇言道家之用与孔子同时云。盖老子百有六十余岁,或言二百余岁,以其修道而养寿也。自孔子死后百二十九年,而史记周太史儋见秦献公曰:“始秦与周合,合五百岁而离,离七十岁而霸王者出焉。”或曰儋即老子,
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隐君子也。老子之子名宗,宗为魏将,封于段干。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邪?李耳无为自化,清静自正。
(选自司马迁《史记·老子传》,有删改)材料二:
天长地久。天地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久。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以其无私,故能成其私。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选自《老子·修身》,有删改)10.材料一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给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给分。(3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