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九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语文试题
学校:___________姓名:___________班级:___________考号:___________
一、非连续性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
古诗是古人心声的真实记录,是展现先民人生态度的可靠文本,正如清人叶燮所说:“诗是心声,不可违心而出,亦不能违心而出……故每诗以人见,人又以诗见。”读诗就是读人,阅读那些长篇短诗,古人音容笑貌知在目前,这是我们了解前人心态的最佳途径。清人沈德潜说:“有第一等襟抱,第一等学识,斯有第一等真诗。”中国古人评价文学家时有一个优良传统,就是人品与文品并重,经过历代读者集体选择,凡是公认的大诗人,往往都是具备“第一等襟抱”的人物,其作品必然也是第一等真诗,从中可以感受真实心跳和脉搏,从而沦肌浃髓地领会传统文化精神。从《诗经》《楚辞》到明清诗词,都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如果兼顾作品的经典意义、阅读难度等因素,唐诗宋词应是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颖达在《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诗词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对真善美的追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美感。
当然,唐诗宋词对于现代人的最大意义,是其中的典范作品可以提升我们的情操、气质和人格境界,有深远的教育作用。且举李、杜、苏、辛为例。李白热情讴歌现实世界中一切美好的事物,其诗中蕴含强大精神力量。杜诗中充满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和热爱天地万物的仁爱精神,是儒家思想积极因素的艺术表现,也是中华民族文化性格的形象凸现。苏轼在词史上首先打破晚唐以来词专写艳情的局限,他不但大量写作抒情述志、咏史怀古等题材,使词从音乐歌词向抒情诗转变,在以柔声曼调为主的传统词乐中增添高昂雄壮的因素。到了南宋,以辛弃疾为首的爱国词人把爱国主义主题变成当时词坛的主旋律,他们继承苏轼词中始露端
倪的豪放词风,并以慷慨激昂和沉郁悲凉两种倾向充实了豪放风格。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熏陶作用。阅读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
材料二
在如何阅读和鉴赏唐宋词的问题上,我很认同清末民初词论家况周颐的一席话:“读词之法,取前人名句意境绝佳者,将此意境缔构于吾想望中,然后澄思渺虑,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样,便能臻于“吾性灵与(词人之性灵)相浃而俱化”的境地(《蕙风词话》卷一)。照我看来,这种读词之法所重视与强调的,即是读者须与古代词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如此才能达到两代人之间的精神沟通和心灵契合。此话如何理解?
首先,从唐宋词人来说,尽管他们早已长眠地下,但其凝聚和贮存在那些不朽词篇中的人生体验却至今犹保持着顽强的生命活力。美国优秀作家福克纳曾说:“艺术家的宗旨,无非是要
用艺术手段把活动——也即是生活——抓住,使之固定不动;而到一百年之后有陌生人来看时,照样又会活动——既然是生活,就会活动。”虽然唐宋词人在主观上或许并无此种意愿,但在客观上他们又通过写词而把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固定”了下来;而当后之读者重读这些词篇时,词人的歌哭啼笑,词人的音容笑貌,以及他们的生存状态和精神面貌,就都会得到复活和浮现。从这个意义上说,古老的唐宋词其实不老,尤其是它所贮存的丰厚人生意蕴则更保持着“常绿”的状态。故而读词实际就是在人生体验方面向前代词人“讨教”“求援”的过程,也是在古代先行者中间寻觅精神知音和良师益友的文化活动。这时,读者处于“受众”的地位,他们必须澄思渺虑,静静地倾听和深深地思索发自唐宋词人的种种心声。
其次,在此同时,读者在阅读和欣赏唐宋词时,却又会依据自身特定的人生阅历和生活经验对原作的意蕴作出多种多样的诠释和解读,并将自己的独特感悟融入到对原作之“词境”与“词心”的理解之中,这就会进而扩展和拓深原词的思想意蕴。读者在读词过程中并不是处于被动的状态,他们可以且肯定会将其自身的某些人生体验反射给唐宋词篇,缘此就形成了读者与前代词人之间的跨时代“交流”与“对话”。而惟有这样的读词之法——读者尽可能地调动自身的人生经验和艺术想象力,“以吾身入乎其中而涵泳玩索之”——这才能真正把词读深读透。
(摘编自杨海明《唐宋词与人生》)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凡是能写出第一等真诗的诗人,他必然有第一等襟抱,也必然有第一等学识。
B.作者认为,陆机提出“诗缘情”否定了中国古典诗歌“诗言志”的古老纲领。
C.唐诗宋词的典范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能提升读者的人格境界。
D.当代人阅读优秀古典诗歌能够从中汲取精神力量,两则材料对此均有所论及。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要想了解一位诗人的襟怀抱负,最佳途径就是阅读他的诗歌,因为读诗就是读人。
B.古代诗歌之所以具有现实价值,是因为它们表达了古今共有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C.读者须与古代诗人进行有关人生体验的“交流”与“对话”,才能把诗读深读透。
D.唐宋诗词的内容与现代读者没有距离,在这一点上,两则材料的观点是不一致的。
3.下列对唐宋诗词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虽然《诗经》《楚辞》等也具有很高的阅读价值,但综合多方面因素来看唐宋诗词应成为我们的首选阅读对象。
B.唐诗宋词中表达的基本内容体现了普通人的基本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故其内容与现代人没有距离。
C.李白、杜甫、苏轼、辛弃疾的作品是唐宋诗词中的典范作品,虽风格各异但都具有深远的教育作用。
D.唐宋词人为贮存丰厚的人生意蕴,将其生命活动和人生体验“抓住”并融入诗歌创作中传递给读者。
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论证了现代人与古代诗词之间的关系,但论证的侧重点有所不同,请简要说明不同之处。
5.下面这段对王国维读词的评析材料,体现了况周颐的“读词之法”,请结合材料二第一段的内容对此简要说明。
王国维读李璟词时,对《摊破浣溪沙》中“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两句大加赞赏,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人间词话》)。他选择这首词中意境绝佳的两句进行鉴赏,不仅读出了萧瑟秋景衬托下女主角哀怨的心境,还因自己多愁善感的性格,得出了词中深寓忧患意识的结论。
二、文学类阅读-单文本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出发①
老舍
不要说高梁与玉米,就是成熟最迟的荞麦,也收割完了。平原变得更平了,除了灰暗的村庄,与小小的树林,地上似乎只剩下些衰草与喜欢随风飞动的黄土。近处的河流与铁道,和远处的山峰,都极明显的展列着,仿佛很得意地指示出这一带的地势。
这是打仗的好时候。
大山在西边。我们不要说出它的名字吧,因为它仿佛已经不是山,而是一个伟大的会放射与接受炮火的,会发出巨响与火光的,会坚决抵抗暴力的武士。山下有向东流的一条不很大,也不很小的河。河的北边,无论是在靠近山脚,还是距山一二百,甚至于好几百里的地方,都时常有我们的军队驻扎。我们的军队时时渡过河去杀敌;敌兵也不断地渡过河来偷袭。这条浑黄,没有什么航船,而偶尔有几座木筏子的河,也正像西边的大山,时常发出火光与炮响,成为决不屈服的战斗员。
大山的脚底下,现在,有我们的一军人。
河南边,铁路东边,是被敌人攻陷的文城。
河北边,在文城的东北约五十里的王村,驻着我们的一旅人。
文城的敌军,望见远远的西山,便极度不安地想起山下的一军人——他们必须消灭这一军人,才能逐渐的“扫荡”山里的军队;他们只有消灭了山下与山上的军队,文城和其余的好多地方才能安安稳稳地爬伏在他们的脚底下,他们怕和恨西边的大山,正好像小儿在黑暗中看见一个丑恶的巨人一样。
同时,我们的驻在文城东北王村的那一旅人,就像猎户似的,不错眼珠地,日夜监视着文城的敌人。只要文城的敌马一往西去,他们便追踪而至,直捣敌人的老巢。
地上连荞麦也割净了,西山的远峰极清楚地给青天画上亮蓝的曲线。山峰高插入云,也仿佛是一些利剑似的插入文城敌人的心中。
右纵队自文城附近渡河,再向西;左纵队自文城先向西,而后再渡河,敌人分南北两路进攻大山脚下的我军。王村的一旅接到紧急命令,以先头部队两营渡河南进,相机袭击文城和车站。由全旅选派的便衣队首先出发。他们的任务是:一,要混进城去,探听敌情;二,要把旅长给城内维持会会长——王举人——的劝告书送达;三,要在城内散布开,以便里应外合,克复文城;四,假若攻城不得手,他们便到车站上破坏交通,并毁坏堆栈。
九校联盟任务是艰巨的,可是三十二条好汉的脸就像三十二面迎风展动的军旗那样鲜明,壮丽,严肃。他们似乎不知道什么叫作危险,而只盼着极快地混进城去——一到城里便好似探手到敌人心脏里去,教敌人立刻死亡!
对化装、入城、埋伏、袭击……他们都是老内行。只要还有中国人的地方,他们便能钻进去;像只要有风便能放起风筝那么简单而有把握。
副队长中尉丁一山虽然已经从军二年,却还像个学生。他原本是位衰落了的大户人家的少爷。在胆量上吃苦耐劳上,他是个顶好的军人——要不然他也不会被派为副队长。但是,在他的身上,总多多少少还保留着一些少爷气。他决不想再做少爷,也丝毫没有以身家做人的意思;可是,不知不觉地在像一定神或一微笑的小动作上,他老遗露出一点他的本。
因此,他在军队中的绰号便是“大少爷”。
在初一得这个绰号的时候,他心中时时感到不大舒坦。及至被大家叫惯了,而且看清大家丝毫无恶意,他也就不大理会了。久而久之,以他的勇敢、忠诚和知识,他给“大少爷”挣来一些光辉,使喊他的人不能不表示出亲热与尊敬。
在朋友中,最足以表示出他的大少爷气味的是他得信最多,写信最多。他用邮票之多,每每教勤务兵惊讶。他的信,十封倒有八封是寄往文城的。文城的王举人——现在的维持会会长——曾经教过他的书,而王举人的女儿,梦莲,是他的未婚妻。他的信都是写给梦莲的——自从他的岳丈附逆,他的信中永没提及那个老人一个字。
从王村一出发,丁副队长的脸就是红的。他异常地兴奋。偷入文城,除了职分上的任务而外,
他还要去看看他所爱的人,而他所爱的人的父亲却是汉奸!把所有的主意都想过了,他想不起怎样处理这件事才好。
在途中,他把文城城内的形势告诉了大家,并且本着他在抗战前对文城的认识,说出哪里可以隐避,和哪里应当作为联络的中心。
在大家打尖休息的时候,他请示石队长:“我愿意最先进城,看看情形。下午两点钟,咱们在东门外松树林里相会。”得队长的许可,他揣起几个馒头,快步如飞地向文城走去。他所提到的松树林是在东门外,离城门大概有五里地。松林的西端有个人家,孤零零的从松枝下露出点黄的茅草屋顶。树林越往东越靠近河岸。假若看见树再渡河,过了河便可以跑入松林去隐藏起来。丁副队长便是走这条路的。到了树林的西端,他在那孤零零的人家门外耽误了两三分钟。这里住着王举人的佃户老郑,和老郑的儿子,儿媳妇。丁副队长嘱咐老郑帮忙他的朋友,假若他们也走到这里来。他又再三嘱咐老郑,切莫说出他自己与王家有亲戚的关系。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