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俗歌曲演唱的历史,在西方形成于19世纪初叶,就当时而言,古典和通俗的歌唱方法,并没有根本上的区别,进入19世纪20年代,通俗歌曲的演唱者开始使用话筒,不再需要把声音唱得很大的技巧,在演唱风格上逐渐形成了分野。当今世界上,美声唱法与通俗唱法,都各有自己的市场,有长期共存的势态。某些世界著名的歌唱家,如卡鲁索、帕瓦罗蒂、多明戈偶尔也演唱通俗歌曲,甚至与歌星同台演出,一起录制盒带。1992年5月,在瑞典已举行了第37届欧洲通俗歌曲大赛。近十年欧美及港台地区通俗歌曲演唱风格及形式,对我国形成的冲击波,其力度之强,其面之广是不容忽视的。我国歌坛呈现出一派星璀璨,各种唱法争奇斗妍的局面。我认为通俗歌曲在演唱上大致有四大特点。
一、 演唱上的“口语”化
所谓“口语”化,就是在说话的基础上的演唱,演唱时如说口语一样自然,语言和声音的高度融合一致。为实现这一特点,在演唱中更多地讲究咬字与吐词,强调子音到子音的作用,发声比较“靠
前,集中”。
例如香港1989年“中文十大金曲”中的一首歌曲《夕阳醉了》,歌星张学友委婉、轻柔的演唱,就显露了通俗歌曲演唱上的口语化的特点。
再如歌星赵传的名曲《我终于失去了你》,这首歌虽然有劲歌劲唱的风格,但演唱仍是口语化的。无论是第一乐段诉说式的演唱或是第二乐段高亢激情般的演唱,都有口语式演唱的特点。
通俗歌曲在这种亲切自然、坦率直露、载歌载舞的基础上进行演唱的特点,听起来使人感到耳目一新,清晰的吐词咬字,有时像和你对话,有时又像窃窃私语,颇受青年人欢迎。它与美声唱法不同,美声唱法在发音和共鸣方面都有规范化的要求,并且强调母音的重要性,要求声音的高位置,而语言则需要和这些位置相结合,所以在语言和声音的结合上,就难以像通俗歌曲演唱那么随和了。
二、 自然声音基础和唱法的“多样性”
所谓自然声音基础就是演唱者自身嗓音基础,是指演唱者在自然嗓音条件下,没经过修饰
和训练的声音上进行的演唱,比如直声、喊声就是具有这种特点的演唱,因自然声有它自己的音特点,这种演唱听起来淳朴而真切,是通俗歌曲演唱的又一特。比如电影《红高粱》中的《酒神曲》,就具有一种原始的“野味”。从发展的眼光去看,目前通俗歌曲都应在自然声基础上进行一些声音的训练。这样演唱既有自然声特又有演唱技巧,而不是停留在原始的自然声之上,这也是通俗歌曲发展的趋势。
由于通俗歌曲的演唱有自然声的特,那么在唱法上也有“多样性”的特点。这与美声唱法不同。美声唱法对声音有其音的要求,要求声音圆润而富于弹性,明亮而不刺耳,柔和而有穿透,高而不炸低而不散的声音效果。不允许有任何“直声”“喊声”“气声”和沙哑破裂之声,否则就不能称其为美声唱法。而通俗歌曲的演唱则不一样,它要求完全根据自己的嗓音条件,在自身的演唱上注重条件上的“扬长避短”。只要是歌曲表现的需要,用“直声”“喊声”“气声”和沙哑破裂之声都是可以的,只要能充分地、完整地表达歌曲的思想内容,这些唱法都不在反对之列。而这正好反映了通俗歌曲在唱法上的“多样性”。
轻声唱法:这种唱法在通俗歌曲中运用很多,它擅长于演唱抒情类型的歌曲,就其音量讲,比说话音量还要轻,再借助于话筒的帮助,这种轻声唱法更显得湿润轻柔。它仍强调演唱者声带
边缘的振动,建立在发出一定基音的基础上,而并非漏气式的轻声。比如张柏芝、周杰伦、羽泉、那英、张韶涵等,就擅长于轻声演唱。
直声唱法:就其音来说,是自然的人声在通俗演唱中的表现和运用,能突出表现其音的音区是高音区和长音,歌星们在演唱的时候大都注意到气息的支持和喉咙的开启,它的气息是同美声唱法、民族唱法一致的,而喉咙开启是无控制的,是减少了泛音的演唱,它对于风格的要求和感情的需要而表现质朴、开朗、乡野呼唤,别有一番魅力。比如王杰所演唱的《是否我真的一无所有》中的“我”字和“有”字在演唱中都是直声,可以清楚地听到王杰在高音区中充沛的气息和直声的内在感情。再如张雨生演唱的《我的未来不是梦》中第二乐段的一句“热衷的执著”,长达五拍的“著”字也是用的直声。另外在我国西部歌曲演唱中,例子就更多了。
沙哑破裂声演唱:这种发生法在美声中是绝不允许的,可能被视为噪音的缺陷。但演唱通俗歌曲时,通过逼紧喉咙略带嘶哑的呼救的演唱,运用得当,极富有魅力。比如庾澄庆所演唱的《让我一次爱个够》中“让我一次爱个够,给你我所有”中的“次”字就有这种沙哑破裂之感。又如在《不是我不小心》中张镐哲演唱到“不是我不小心,只是真情难以抗拒”这一段时,也具有沙哑的特点,颇具韵味。再如中国摇滚歌星崔健、黑豹、唐朝等在许多歌曲中都运用了这一唱法。
三、 通俗歌曲与舞厅舞曲、摇滚乐相联系的节奏性
通俗唱法的许多特征基本上来自欧美,尤其是美国的摇滚乐和爵士乐对通俗唱法的影响最为明显。因此,不少歌曲都具有舞厅音乐的节奏性,如、中三、慢四、伦巴、探戈等等。这些节奏都直接作用于歌曲的表现,在不少歌舞厅中演唱的歌曲都有以上这几种节奏。通俗歌曲与摇滚乐的联系比较紧密,在乐队伴奏中爵士鼓是不可缺少的乐器之一,伴奏的特点是“弱拍强打”,这种律动能给人很强的动感。虽然在许多通俗歌曲中节奏时有变化,但总离不开“弱拍强打”这个框架。可以说实际上就是把传统音乐中4/4拍的强弱关系变为了弱、强、弱、强的关系。通常第一拍踩击低音大鼓,第二拍除低音大鼓外还加入了军鼓,有时还加入了手击踩镲和脚镲。从二、四拍投入的单件乐器,充分说明了“弱拍强打”的这一特点。
四、 通俗歌曲演唱时对话筒的依赖性
通俗歌曲的演唱离不开话筒,离不开电声乐器等现代音响。文章开始已提到古典与通俗的演唱方法,是由于使用话筒而产生了分野。美声唱法有丰富的共鸣和极强穿透力的声音,常不使用话筒。通俗唱法使用话筒,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长期争论不休。通俗唱法不必炫耀演唱者的声音,通过手中的话筒,可以敏感地调节自身的音量,并最大限度地放轻自己的声音,淋漓尽
致地表达歌曲的情绪,正确反映爱情、希望、愤怒、欢乐、悲伤。特别是轻声、气声、柔声语言的细微细节,如不通过话筒,听众根本无法领略歌曲的含意。因此,通俗歌曲的演唱不仅要使用话筒,而且要善于使用它,要把话筒当成“道具”,从而增强歌曲的表现力。
近年来,很多专业院校的毕业生纷纷加入到通俗行列,他(她)们以良好的嗓音条件、音乐修养、演唱功底在各种演出和比赛中脱颖而出,同时也推动了通俗歌曲创作的丰富和深入。这些作品音域宽广、技巧复杂、艺术性很高,结构多是三段式,篇幅也较大。在演唱这类歌曲时,哭声、喊声、拉长的高音、低沉丰满的低音,再加上舞蹈,使歌曲音乐形象十分突出,很能够打动人心。由此可以看出,通俗歌曲更加艺术化,应是通俗歌曲未来的发展方向。
(乌市兵团高级技工学校)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