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温动物与恒温动物
一变温动物
体温随着外界温度改变而改变的动物,叫做变温动物。如鱼、蛙、蛇等。变温动物又称冷血动物,地球上的动物大部分都是变温动物。变温动物并不是需要寒冷,而是其体温与其所生活的环境类似,例如蚯蚓的体温等于所住的土壤的温度;鱼的体温等于其四周的水温。这一类动物的体温是随着环境温度的改变而改变。
所有的动物,除了鸟类和哺乳类外,都是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随着环境而改变。这并非说它们不能够控制自己的体温,它们能藉由寻凉爽或温暖的环境来改变自身体温,而不能直接地控制自己的体温,它们缺乏维持一定体温的生理机能,比如完善的心脏。
有些有,例如爬行类的乌龟,心脏发育没有鸟类跟哺乳类那么完善,瓣膜没有发育完全,血液还是混合血,体温也随着外界的变化而变化,所以还是属于冷血动物。
1.冷血动物优势
因为冷血动物不需要用自己的能量来取暖或降温,相比于恒温动物,同样重量的变温动物只需要 1/10-1/3 的能量过活,因此也只需要相对少的食物。因为它们比较容易积储足够的能量,变温动物繁殖期也就比较
短。
冷血的优势:可以在外界环境或食物供给情况变化较大的条件下存活。因为它们只需要较少的能量来维持体温和生理机能。食物中得来的能量可以更多的用于生长。因此冷血动物把食物转化为身体生长的效率比恒温动物高。
2.冷血动物习性
尽管冷血动物需要的食物较少,但冷血动物也会被恒温动物逼到灭绝,因为恒温动物可以食物的时间比较多。
变温动物是没有体内调温系统的动物,自身体内不能恒温(不能恒定体温)要通过照射太阳等方式来保持体温的,或者以行动来调节体温。所以变温动物一般不在夜间活动。如蛇、鳄鱼等较大的冷血动物早上需要晒太阳以使体温升高,这样他们才能活动,因此它们几乎都是白天活动,夜间休息。
3.冷血动物调温的方法(例如)
蛇在石头上晒太阳
鱼在水中换到不同的深度
沙漠动物白天埋在沙里
昆虫颤动翅膀,温暖它们的飞行用的肌肉。
4.人们对冷血动物的误区
我们人类常无缘无故地把热血动物称为感情动物,而把冷血动物都想象成冷酷杀手,其实是没有任何道理的。
我们主观地认为,血热心也热,好像心热了就会有感情。有科学常识的人都知道,有没有感情主要看智力和生物本能是否强烈,跟血液温度没有太大关系,再说冷血动物的血也并不是冷的,只是它们的血液温度会随着外界温度的变化而发生变化。
鱼类在生物学意义上是属于冷血动物的,但是养过热带鱼的人都知道,斗鱼、七彩神仙、马拉维慈鲷都对它们的后代关怀备至,呵护有加,丝毫不比我们照顾后代的行为逊。
因此,可以肯定地说,动物有没有感情,并不是根据它们是不是冷血动物来区分的。
二恒温动物
恒温动物(温血动物)在动物学中指的是指鸟类和哺乳类动物,因为体温调节机制比较完善,能在环境温度变化的情况下保持体温的相对稳定。它们的活动性并不像冷血动物(变温动物)那样依赖外界温度。鸟和哺乳动物会通过新陈代谢产生稳定的体温。这体现在基础代谢率上。温血动物(恒温动物)的基础代谢率远高于冷血动物(变温动物)。身体的体温调节系统保证了体温的恒定,并且能在外界环境升高的状态下排出热量。这通常通过液体的蒸发实现,如人类的汗和狗的喘息,还有猫的舔舐。
冬眠动物
恒温动物(温血动物)通常需要隔热措施,陆生的动物会通过在羽毛或毛发中封存空气层实现。鸟类披有羽毛。而绒毛的隔热效果十分好,所以在人类社会常见有绒毛服装,床垫和睡袋产品。羽毛在一些恐龙中也有发现。因此人们推测恐龙也是恒温的。陆生的哺乳类动物有毛发(兽皮)。羊毛的隔热效果极佳。它的螺旋度比鬃毛高,可以融入更多的空气。水生哺乳动物如
鲸和海豹还有一些鸟类(企鹅)有一层特殊的隔离脂肪层(“鲸油”),羽毛和毛发在水中就不再如陆地上那样保暖了。
但是一些哺乳类动物其实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恒温,例如在冬眠时,它们的体温会下降10°C或者更多。这样它们就可以节省能量,可以不吃或少吃(在间或的苏醒状态下)的情况下度过数月的严冬。如刺猬和冬眠鼠。一些昆虫也有恒温的趋向,例如蜂能够在外界寒冷的情况下通过肌肉颤抖保持蜂巢温度的大致恒定。但这种恒温不是个体的,而是整个蜂的。蜂鸟,鸭嘴兽,大型的昆虫和鱼则被称为冷血动物(变温动物),它们的体温不恒定,但某种程度上却也是受新陈代谢调节的。
其实还有恒温植物,如臭菘,它可以在外界低于0摄氏度的环境下保持20摄氏度的体温,热量是通过花枝的线粒体产生的。
显然,恒定的体温可以使得动物在一个环境很冷的情况下,保持活力。虽然变温类动物在低温下不调高体温也可以生存,但其活动却明显减少,甚至停止。例如鱼类,低温下很少活动,而鸟类或哺乳类动物则可以在低温下保持正常的活动,其原因就是因为它们能保持恒定的体温。
也许人人都知道,哺乳类动物的正常体温一般在37℃左右,相对于地球的环境温度来说,37℃是一个相对较高的温度设定。但为什么哺乳类动物的体温是37℃而不是47℃或者27℃?下面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哺乳类动物在低温环境下和在高温环境下,调节体温的生理和行为的方法。
1.低温环境下体温的调节
在低温环境下,动物大致可以通过以下至少6种方祛避免机体温度下降:
寻一个温暖的环境取暖,如小动物钻进洞穴里保温。增加毛发,人类常常穿戴更多的衣物御寒。皮毛动物竖起毛发的反应起到隔热作用。(在寒冷环境中留下了这种反应,这就是遭遇寒冷时竖起身上的汗毛)。减少皮肤的血流,保护重要器官(例如大脑和心脏)恒温以维持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增加活动,产生更多的热量。在不活动的情况下,以寒战产生更多的热量。踯缩身体或同其它身体碰撞拥抱来产生更多
的热量,在寒冷环境下,人类似乎羞于如此,但其他哺乳类动物中这一行为十分常见,例如我们常常见到企鹅在冰天雪地里拥挤在一起。
2.高温环境下体温的调节
在高温环境下,动物则可能通过以下5种方法来避免机体温度进一步的升高:—个低温的环境;减少活动,以减少能量的产生;减少毛发或脱去衣物;增加皮肤的血流,增加散热;出
汗散热,无汗腺动物通过喘息散热;我们发现,哺乳动物有较多的方法加热机体,但降温的方法就相对较少,因此将恒定体温设定在较高的温度,将有利于动物保持这个恒定的温度。物体所面临的最尚温度(41℃),而过分的低温需要更多的降温机制,这与生理不符。因此这个体温的设定值具有重要意义。
另外,生物体设定体温,恒定在较高的温度,使得肌肉收缩得更快,更不容易疲劳,也具有生理进化的意义。尽管有些生物会进化出在某些高温下具有活性的蛋白质,但生物体内的多数蛋白质或生物酶在高温40-41℃下就会失活。在保证蛋白质活性的基础上,生物体温设定值必须尽量高,以保证肌肉的快速持续的收缩运动,但不可能超过环境的高温值或者超过导致蛋白质失活的温度。可能是因为飞行需要持久的肌肉运动,鸟类的体温设定位就稍高于哺乳类动物的体温设定值,其范围是在40℃-42℃,而哺乳类是在36℃-39℃。值得一提的是,在妇女的排卵期,体温也会升高0.15℃到0.45℃,所以这或许可以考虑为是借此来放置受孕或者避孕的适宜温度。
无人认为降低体温可能、或许会耽误寿命。2006年,一组来自斯克里普斯研究所(ScrippsResearchinstitute)的科学家将一些转基因老鼠的体温节制在比一般程度低0.3℃-0.5℃的形态,结果发觉它们的平均寿命耽误了12%到20%。不过,那仍不足以证明体暖和寿命的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