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报告之《丁庄梦》
一、 作者简介
阎连科,中国当代实力派作家,1958年出生于河南省嵩县,其作品曾多次获得鲁迅文学奖、老舍文学奖、上海中长篇小说优秀作品大奖等国内文学奖项。
二、作品评价及简介:
《丁庄梦》这是一部堪与加缪的《鼠疫》、笛福的《大疫年纪事》等名着相媲美的长篇力作。小说以中原地区曾经发生的艾滋病蔓延为背景,以河南艾滋病的爆发为题材,写了一个村庄怎样,怎样因而染上艾滋病,艾滋病人又如何生活的故事。小说以死去的“我”进行叙事,以“我”爷爷、爹和叔叔的故事为核心,写到了整个村庄在艾滋病爆发前后的事情。故事着力描写一愚昧无知的农民当初怎样掀起的热潮;发了荒唐之财后,怎样互相攀比他们的新屋、过去他们自以为是的美好生活;等热病爆发后,又是怎暴露出这些人身上的劣根性……作者选择了一个微小的视角来切入他要描写的人类灾难。这个微小的视角是一个在农民大开始时被村人暗中毒死的少年。他的爷爷是村庄上一位德高望重的老者,他的父亲是在大
和热病大爆发后大发横财的暴发户,因为妒忌他父亲发大财,有村民暗中下毒害死了这个未成年的孩子。这个少年躺在爷爷的菜园里,用他无邪的双眼记录了这些不懂科学的农民当初是怎样掀起了大的热潮,发了之财的农民怎样互相攀比盖起他们的新屋、过上他们自以为是的美好生活;等热病爆发,死亡不可阻挡地蔓延过一户户人家,夺走他们的生命时,他们又是怎样暴露出根深蒂固的劣根性,偷盗、掠财、争权、短见。随着疾病的大爆发,村里人死的死,离开的离开,整个村庄也就荒无人烟了。
  作者在抒写农民身上的愚昧、顽劣和悲情时,一直是冷峻且不遗余力的,《日光流年》如此,《受活》如此,这部《丁庄梦》也是如此。小说在写作风格上既有现实主义的纪实描写,又有奇序惊人的梦幻想象,亦真亦幻,既触目惊心,又发人深思。 在这部带血的作品中,作者一方面把批判的辛辣推向极至,同时表达了他对人类前途真挚的人道关怀和无私之爱。  艾滋病是当今威胁人类最大的传染疾病,关注艾滋病问题,关注人类自身的生存环境和命运,乃是这部作品的主题,也是我们今天不容逃避的严峻现实。
二、 个人理解:
(一)、从整体来看,我认为整篇作品的成功在于两点:作品的深刻现实意义和作者独特的
写作技巧。
1、作品的现实意义:90年代后期,河南一些地区因而导致艾滋病大幅蔓延,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这与2003年的“非典”一样,不仅显示了疾病对人类的危害,也表现出社会、人性本身所存在的问题。阎连科推出的新作《丁庄梦》,即之所以选择这样的题材,与阎连科出身河南有关,切身的观察与体验无疑刺激了他的灵感,但也与阎连科理解与思考世界的角度相关,他总是从疾病的角度,从具体的人与事出发,以隐喻的方式在总体上透视和把握社会、人类,《日光流年》如此,《受活》如此,《丁庄梦》也是如此。
但《丁庄梦》也有所不同,它给我们读者呈现了一种更深层次的现实意义。如果说《日光流年》中的喉病与《受活》中的残疾是抽象的,是作家表达思考的一种方式,只在寓言的层次上有意义,那么《丁庄梦》中的艾滋病,因其现实存在的社会背景,便既有深刻的现实意义,也有较为深远的寓意,在多个层面上结合起来,推进了作家对苦难的思考。有人曾批评《受活》是超现实主义的“狂想”,那么在《丁庄梦》中,阎连科则紧紧地扎根于真实的苦难,写出了现实中的喜怒哀乐,同时也写出了作家更为深远的忧思。
2、作者独特的写作技巧:艾滋病是人类的重大灾难,如何去写这样一个题材,是对作家的
一个考验。在人们通常的印象中,艾滋病是与性、与发达国家,或大城市里某些亚文化体联系在一起的。但在中国,它通过这一渠道,延伸到了广大贫穷、落后的农村,农民的无辜与对这种疾病的无知、面对疾病的无力,无疑更加深了整个事件的悲剧性。而艾滋病在农村的传播与蔓延,在一个个生死考验的关头,也更凸现出了农村中所存在的种种矛盾,这里既有传统文明的痼疾,也有市场经济时代的弊端,当这些矛盾以一种极端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时候,便不能不令人瞠目结舌了。而作者的可贵之处也就在于,他并没有为艾滋病而写艾滋病,而是通过艾滋病来写农村,或者说是以农村的现实逻辑来写艾滋病,这样便避免了空想与臆造,而写出了他对艾滋病与农村的真实想法,既有现实感,也有尖锐性,这是贴着大地在写,也是这部小说较之《日光流年》、《受活》更胜一筹的地方。
(二)、从作品的内容上来看,所体现出来的就更加丰富多彩了。在对作品仔细研读剖析之后,主要有以下几点看法。
1、首先我从作品里看到的是爱、欲与死。
①、爱:这里所说的爱,更主要的是爷爷丁水阳对学校的爱。他对学校的爱胜过一切。比如,贾根柱的弟弟根宝结婚时,来拉学校的课桌当做宴请宾客的桌子。可是爷爷却拼命阻拦,
所有人都认为爷爷不讲情理,可是爷爷就只是说:学校的桌子谁也不能动。只是说:谁敢保证他死了,他孩娃不再来学校读书写字,我就让根宝把这桌子都拉走。当然还有其他很多方面表现出爷爷对学校的爱。书中写人与人之间的爱也不是没有,只是不是重点。比如,叔叔丁亮和婷婷因为热病得以相爱。虽然他们的开始很令人不齿,但他们后来的相互支持与照顾却是在绝境中开出的一朵最美丽的花。后来在丁亮犯病觉得浑身燥热时,玲玲不顾自己的生命危险,义无反顾地自己在深夜里将一桶桶冷水浇在自己赤裸裸的身上,等到自己凉透了,在抱住丁亮,替他降温。这样反反复复,丁亮的燥热退了,但玲玲却因为自己的不顾危险而突然犯病死去。死前特地铺了席子在地上,生怕自己身上的燥热弄醒了熟睡的丁亮。这位女性身上的固有美德在此刻爆发出来,成为全书最感人、最悲情的一页。 还有得了热病的赵德全,为了兑现在结婚时答应给媳妇的一件红袄,而不惜毁坏自己的名声,偷了玲玲的衣服。虽然这是一种可耻的行为,但是也能窥视出他对媳妇的爱,虽然他对人世间的留恋可能大于对媳妇的爱。
2、欲:作品里给读者展示了各种各样的欲望。情欲、钱欲、权欲,贪欲,应有尽有。①、情欲:夭折少年的叔叔,即“我”的叔叔丁亮,他发现自己得了热病在劫难逃后,就抓紧时间跟同姓侄子的媳妇玲玲好上,把德行廉耻统统抛至脑后,全力追逐性的快乐,最后轰轰烈烈
地死去。
②、钱欲:最典型的表现就是“我”的爸爸为不断聚敛钱财而所作出的一系列不顾仁义道德的事情。首先当了血头,在丁庄和其它各庄采血。为节省成本,他用一个针头插多个人,用一个棉球擦多个人,这也是使得丁庄全村得了热病的直接原因。为了得到更大的利益,他明明采了750毫升的血,却说只采了500毫升;他巧舌如簧,人家明明已经不能再抽血,他也能花言巧语让人家自动抽血,不管人家的死活;血被抽尽了,他又开始偷卖政府补贴给艾滋病人的棺材,并且一点耻辱感都没有;卖棺材挣的钱还不能满足他,他又开始各村各庄的给死去却没有结婚的人配阴亲,从中获取巨大利润。到最后他离开村庄,搬到了城里,住在仿古四合院里,吃的是人参鱼翅,屋子里堆满钞票。小说通过丁辉这一形象的塑造,揭示出了这些黑心人在整个事件中的恶劣影响,为了钱,他们不顾村民,不顾亲人,也不顾自己的脸面,良知和廉耻都被踩到了脚下,完全破坏了农村中的优良传统,这是新兴资产者的绝妙肖像。这样一个被钱欲蒙蔽了良心的人,在害了那么多之后,最终也没有落得好下场,被为求得良心上的安宁、解除对村里人的愧疚的自己的父亲一棒子打死了。
③、权欲:首先,是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发展地方经济,想起了这一途径,在这一过程
中,不考虑村民的利益,千方百计想办法,完全没有想到会造成的后果。到丁庄来动员的是教育局长,“全县各局、各委都到下边动员农民呢,教育局分了五十个动员村,我这一到丁庄还没有动员几句就碰上钉子啦。”此后他采取了两手,一是带领村民到先进村上杨庄参观,二是利用“我爷”在村里的威望,逼他动员全村村民。这两手很快奏了效,“丁庄轰的一声卖疯了。……庄子里到处都是挂着如藤如蔓、流着血的塑料管和红葡萄似的血浆瓶。到处都是扔的消毒棉球和废针头。”而到艾滋病开始蔓延的时候,这位教育局长已升为了县长,也没为此受到任何处罚。可以说对权力的追逐,是造成这一悲剧的重要成因。其次,不仅领导如此,在村民中也是这样。贾根柱和丁跃进为了得到管理学校管理艾滋病人的权利,不惜破坏邻里关系,把贼欢的丁亮和玲玲锁在仓库里,并且把钥匙送给玲玲的丈夫,以此恩将仇报,威胁爷爷把学校的管理权交给他们,终于费尽心机从“我爷”手中夺走村委会公章,有了公章,他们便瓜分了小学的课桌椅,砍完了村子里的大小树木,从上级政府领来钱款和粮食自己享受,等等。后来,他们两个人又开始相互争夺权利,对死了以后公章给谁做陪葬的的事情一直不能达到一致,因此而产生了争执,至死都念念不忘。这可以作为对权欲追求的绝好的例子,显示了他们深层意识中对权力的看重,这既源于他们受压迫的事实,而他们自身也受到了扭曲。在小说中,作者对村民的权力意识有着精彩的揭示,但对领导的责任却仅只是提到而已,这虽有所谓深刻的片面,却也将更为重要的问题轻轻放过了。
④、贪欲:作品中对村民愚昧的贪欲也揭示地淋漓尽致。首先是热病人住到学校之后,经过了几天的平淡,开始出现了偷盗事件。负责煮饭的赵秀芹,私自藏了一袋米在自己的枕头里,被发现之后不仅没有羞愧,反而大吵大闹,一边哭诉一边责骂,好像整个世界都欠了她,而她的偷盗行为反而是对的了。其次是赵德全偷了玲玲的袄,虽然是为了弥补自己的一桩遗憾,但偷盗毕竟是不好的风气。偷盗事件之后,又出现绞粮食出现掺假的事情。在收上来的米面中,总共发现了96斤的石头砖头。又如,后来村民经过了丁跃进和贾根宝的同意,掀起了轰轰烈烈的砍树事件。整整一夜,整个村庄就变了样:一棵树都没有了,桶粗的树被砍了,碗口粗的树也一棵不剩了。再如后来,丁亮和玲玲要结婚,爷爷去玲玲的男人小明商量时,刚开始出于报复,小明誓死不肯和玲玲离婚,可是后来,他为了得到丁亮家的房产田产等,又开始巴巴地答应和玲玲离婚,美曰其名要成全丁亮和玲玲。村民们对这一点点东西的贪欲,表现了他们内心的一种劣性,不得不让人深思社会的道德何在!村民的朴素何在!
3、死:来源:精彩网,每天都在各家的门口摇晃着,如飞来飞去的蚊,往谁家拐个弯,谁家就会染热病,就会在三几个月的日子里,有人死在床上去。”死去的不仅是人,还是活着的村民的良心。爸爸的良心死了,被金钱带到了地狱;村民的良心死了,被怨恨蒙蔽了一切,下毒害死
尚未懂事的“我”;还替得了热病的根宝隐瞒病情,骗了邻村一个没有得病的姑娘嫁给根宝。整个小说为我们展示了一幅人间地狱的悲惨景象,而之所以如此,并非仅仅是因为艾滋病,更是由于现实与人性的险恶,这比艾滋病更加可怕,对此我们可以从不同的层面加以讨论。 在这篇作品中,唯一没有失去良心“我爷”是村庄里最有文化的人,也是唯一能有所思考、并为改善病人状况而努力的人,但他的努力却既为儿子所轻视,也被村里人误解。最后终于随着疾病的大爆发,村里人死的死,离开的离开,整个村庄也就荒无人烟了,整个丁庄都死了。
(二)、其次,在作品里看到是村民的愚昧里所透露出来的作者的尖锐批判。很多人都是因无知而,最后染上艾滋病的。小说中的玲玲是因为“想买一瓶洗头膏”而、染病的,而以前的村长不想去,他的媳妇便在街上当众骂他,“都是因为你和骟了的男人样,连一瓶血都不敢卖。连半瓶血都不敢卖。连一滴血都不敢卖。血都不敢卖,你说你还算个男人吗”小说中关于这方面的渲染还有很多,显然是作者思考的一个重要向度,这可以说延续了鲁迅“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国民性批判。第二,除了对村民的国民性批判,还有对政府的隐含的讽刺。地方官员为了政绩,发展地方经济,想起了这一途径,在这一过程中,不考虑村民的利益,千方百计想办法,完全没有想到会造成的后果。而造成了后果之后,虽
然引起了一点重视,也给了艾滋病人一定的补贴,例如给每个病人补贴一口棺材,但却没有把这件事放在核心地位,导致那些投机取巧的人,譬如“我”爸丁辉,以权谋私,把政府补贴给病人的棺材私吞,并迅速倒卖,变为自己腰包里的钱财。最后受害人还是转嫁给了本来就很无辜的村民。但作者在这一方面没有全面展开,这种囿于国民性或人性批判的思考框架,而没有在更为具体的政治、经济脉络中展开,也不能不说是这部小说的一个缺憾。
阎连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