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五新时期乡土小说
教学要求:
1、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农村题材小说的联系与区别;
2、重点了解新时期乡土小说的主要作家和主要成就以及发展和影响;
3、掌握路遥《人生》《平凡的世界》,贾平凹《浮躁》《废都》《秦腔》,张炜《古船》,莫言《红高粱》的创作特点;
4、重点掌握陈忠实《白鹿原》,莫言《红高粱》的文学成就和创作特点。教学方法:点拨法
课时安排:3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时期乡土小说与“十七年”时期文学的联系与区别 P88
联系:作家相传承;作品具有继承性的影响力
区别:时代变化带来创作主题和风格的变化
二、新时期乡土小说的阶段性发展 P89
鲁迅:乡土文学的开拓者,《故乡》《闰土》《阿Q正传》《祝福》《风波》等赵树理“山药蛋派”:马烽、孙谦、西戎、束为、胡正
孙犁“荷花淀派”:刘绍棠、从维熙、韩映山、房树民
“四大名旦”:柳青、周立波、赵树理、孙犁
“四小名旦”:李准、浩然、马烽、刘绍棠
“十七年”两大系小说:以战争题材为中坚的革命历史小说和以农业集体化进程为主旨的农村题材小说
(一)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反思文学,对十年造成的巨大创伤的揭示,对极左思潮的追索和清算,作为反思和总结新中国成立以来农村发展道路之艰难曲折的重要内容
高晓声:《李顺大造屋》,“陈奂生系列小说”(包括《“漏斗户”主》《陈奂生上城》《陈奂生转业》《陈奂生包产》《陈奂生出国》等)
汪曾琪:高邮水乡故事,《受戒》《大淖记事》《故里三陈》
刘绍堂:“大运河乡土文学体系”,《蒲柳人家》《京门脸子》《瓜棚柳巷》《花街》《鱼菱风景》《小荷才露尖尖角》等
(二)80年代中期:P90寻根文学,探索传统文化,其精神指向主要有两个层面,一是在世界文化纷纷涌入打开大门的中国之际,寻与之进行对话的本土资源;二是在推进中国改革开放的进程中,对传统文化予以辨析,激浊扬清。
韩少功:《爸爸爸》
王安忆:《小鲍庄》
李准:《黄河东流去》
(三)80年代末:P91新写实小说,从80年代对农村的热情讴歌和对改革前景的乐观展望,向90年代以揭示干矛盾和权力运作方式的乡村叙事的变化,以及城市的扩张对乡村中的青年男女产生极大的诱惑、召唤和迷茫。
刘醒龙:《伏羲伏羲》《的粮食》
刘震云:《塔铺》《头人》《故乡天下黄花》
“三驾黑马”:
何申:冀北山乡,“乡镇干部系列”、“穷人系列”、“富人系列”小说选取三个不同的层面, 写出了广大农民和乡镇干部带着欢愉和苦恼、艰辛和追求, 奔向小康的真实状态和丰富、复杂的心态。如《年前年后》《七品县令和办公室主任》《穷县》《梨花湾的女人》
谈歌:与北方的厂矿血肉相连,以锐敏的目光注视着国有大中型企业面临的重大问题和前所未有的困难。《年底》、《大厂》、《城市》等中篇小说, 严肃而深刻地揭示了当前某些工厂困难重重、举步维艰的困境, 反映了工人们忧心忡忡、一时又难以改变局面的复杂情绪, 同时也热情地讴歌了工厂领导与工人同舟共济的高尚情怀和不屈不挠的拼搏精神。
关仁山:钟爱大海与平原,《大雪无乡》《九月还乡》《红旱船》《平原上的舞蹈》
(四)90年代到21世纪初:P92“三农”问题凸显,社会分配不公导致的贫富分化、城乡矛盾的尖锐化、自然环境和乡村生态的恶化与解体,农民工进城后所带来的新的社会问题以及从积极意义上提出的“建设新农村”的建议等等贾平凹:《秦腔》
周大新:河南南阳盆地系列,《湖光山》《走处盆地》等
迟子建:《额尔古纳河右岸》
阎连科:《两程故里》《瑶沟人的梦》系列、《年月日》《日光流年》《坚硬似水》《受活》
陈应松:湖北神农架山区山民生活,《马嘶岭血案》《松鸦为什么鸣叫》《豹子最后的舞蹈》
三、路遥、贾平凹、张炜、陈忠实的小说
(一)路遥 P94
1、生平与创作
路遥(1949年12月3日~1992年11月17日),原名王卫国,汉族,中国当代作家。1949年12月3日生于陕西榆林市清涧县一个贫困农民家庭,7岁时因为家里困难被过继给延川县农村的伯父。曾在延川县立中学学习,1969年回乡务农。这段时间里他做过许多临时性的工作,并在农村一小学中教过一年书。1973年进入延安大学中文系学习,其间开始文学创作。大学毕业后,任《陕西文艺》(今为《延河》)编辑。1980年发表《惊心动魄的一幕》,获得第一届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1982年发表中篇小说《人生》描写一个农村知识青年的人生追求和曲折经历,引起很大反响,获全国第二届优秀中篇小说奖,改编成同名电影后,获第八届大众电影百花奖最佳故事片奖,轰动全国。《在困难的日子里》获1982年《当代》文学中长篇小说奖,同年加入了中国作家协会。1988年完成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这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全书共三册。作者在近十年间的广阔背景
阎连科上,通过复杂的矛盾纠葛,刻画了社会各阶层众多普通人的形象。劳动与爱情,挫折与追求,痛苦与欢乐,日常生活与巨大社会冲突,纷繁地交织在一起,深刻地展示了普通人在大时代历史进程中所走过的艰难曲折的道路。这部小说以其恢宏的气势和史诗般的品格,全景式地表现了改革时代中国城乡的社会生活和人们思想情感的巨大变迁,路遥因此荣获茅盾文学奖。该书未完成时即在中央人民电台广播。1992年11月17日上午8时20分,路遥因肝硬化腹水医治无效在西安逝世,年仅42岁。
由于路遥出身农村,他的写作素材基本来自农村生活,他始终认定自己“是一个农民血统的儿子”,是“既带着‘农村味’又带着‘城市味’的人”,他坚信“人生的最大的幸福也许在于创作的过程,而不在于那个结果”。所以他认为“只有在无比沉重的劳动中,人才活得更为充实”。他始终以深深纠缠的故乡情结和生命的沉重感去感受生活,以陕北大地作为一个沉伏在他心里的永恒的诗意象征,每当他的创作进入低谷时,他都是一个人独自去陕北故乡的“毛乌素沙漠”,他在那里审视自己,观照社会。
路遥的创作随笔《早晨从中午开始》正让我们穿透他的作品而进入到他的内心世界,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对文学的执着和创作时的艰辛,“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正是这样才使我们看到了鲜花和掌声之后的艰难之路。
路遥的追求与成功,他的忧思与矛盾,都同他的心理结构有着密切的联系,他被称为“土著”作家,主要受到的是农民文化的影响,作为农民的儿子,他深深地爱着他的故乡,承袭和接受了传统文化的影响,
以农民生活作为他取之不尽的源泉。但他又是一名“文明”的作家,他立意高远,广纳博取,时时瞻望世界文化,他喜欢《红楼梦》、鲁迅的作品,巴尔扎克、托尔斯泰、肖洛霍夫的作品他更是百读不厌。各种报纸期刊他也经常翻阅,勤奋大量的阅读,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参之以他独特的生活体验,使他的创作博大宏阔却又情深意长。
路遥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人生》《在困难的日子里》《我和五叔的六次相遇》《黄叶在秋风中飘落》《惊心动魄的一幕》;
短篇小说:《月夜静悄悄》《一生中最高兴的一天》《夏》《》《风雪腊梅》《青松与小红花》《匆匆过客》《痛苦》
杂文集:《早晨从中午开始》《路遥小说选自序》《关于<;人生>的对话》《土地的寻觅》《作家的劳动》《柳青的遗产》《无声的汹涌》《生活咏叹调》《生活的大树万古长青》《<;人生>法文版序》《这束淡弱的折光》
2、路遥小说创作的特点
首先,是苦难意识:生存困境;塑造了具有自信、自强、勇敢、顽强的人物
形象;
其次,是城乡交叉小说创作:“城乡交叉地带”是路遥瞭望社会人生的窗口。
3、《平凡的世界》
写作特点:“平凡的人、平凡的事、不平凡的心灵震撼”
《平凡的世界》把国家大事、政治形式、家庭矛盾、农民生活的艰辛、新一代的感情纠葛以及黄土高原古朴的道德风尚生活习俗都真实细腻地描绘出来了,构成一幅中国70年代中至80年代中期农村生活全景或画卷,既透露出作者对家乡父老的感情,又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社会历史,对人生富于哲理性的深刻思考与理解,读来严峻悲壮、真切动人。
《平凡的世界》是路遥走向苦难,挑战自我的作品。他欣赏陕北农民的善良、宽容、乐于助人的优良品质,《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安,为了弟妹的前程,不惜自己辍学,与父亲一起,挑起家庭里的重担,生活的沉重并没有使孙少安只顾自己的痛苦,而不去关心他的前辈和晚辈,为此少安不惜与新婚的妻子反目,家庭成员之间的关怀体贴成为他们人生感情的重要支柱。在路遥的笔下,从高加林到孙少平和孙少安,这些人物形象共同的表现出自信、自强、勇敢、顽强和敢于向命运抗争的优秀品质,他们都出身农村家境贫寒,不仅饱尝物质生活的困苦,并且在精神上遭受痛苦。
(二)贾平凹 P95
1、生平及创作
贾平凹(1952~)当代作家,原名贾平娃。陕西丹凤人。1975年毕业于西北大学中文系。毕业后从事过几年文学编辑工作。曾任陕西人民出版社
文艺编辑、《长安》文学月刊编辑。 1982年后就职西安市文联,专职作家,从事专业创作。1992年创刊《美文》。任中国作家协会理事,作协陕西分会主席,西安市文联主席等职。是《美文》大散文月刊的主编。著有小说集《兵娃》、《妹本纪》、《山地笔记》、《野火集》、《商州散记》、《小月前本》、《腊月·正月》、《天狗》、《晚唱》、《贾平凹获奖中篇小说集》、《贾平凹自选集》,长篇小说《商州》、《州河》、《浮躁》、《废都》、《白夜》,自传体长篇《我是农民》等。散文集《月迹》、《心迹》、《爱的踪迹》、《贾平凹散文自选集》、诗集《空白》以及《平凹文论集》等。他的《腊月·正月》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