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译介研究
以阎连科作品《受活》、《四书》在英法语国家接受为例
齐艺青,华静
(华东理工大学上海2〇〇237)
【摘要】文学走向世界离不开翻译,而从译介学的角度来看,翻译的本质是传播,通过翻译将中国当代文 学传播到国际社会上去。然而判断文学翻译是否成功的标准绝不只是文本翻译是否流畅、通顺的问题,译本的接 受与传播还涉及到译者身份、传播渠道、读者反应等因素。本文将以阎连科的作品《受活》、《四书》在英法语 国家的传播与接受状况为例,结合拉斯韦尔传播模式的五大构成要素探索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有效译介模式。
【关键词】中国当代文学;文学译介;阎连科;《受活》;《四书》
中图分类号:1046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7-0125(2017)14-0238-06
比较外国文学作品包括法国文学与英美文学的中译 本与中国文学的英法译本数量,就会发现后者数目落后
前者极多,且中国文学作品在海外的接受效果不佳。这 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当代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文学之路不 是一帆风顺的。如何有效促进中国文化外传、推动中国 文学走向世界是值得我们思考的问题。美国政治学家哈 罗德•拉斯维尔认为描述传播行为的一个简便方法是只 需回答下列五个问题:谁(W ho)、.说了什么(Says W hat)、通过什么渠道(In"W hich ch a n ne l)、对谁说的(To W hom)、取得了什么效果(W ith W h ic h e ffe cts),BP“拉斯维尔传播 模式”。®该模式认为传播由传播主体、传播内容、传 播途径、传播受众、传播效果五大基本要素组成(郭建 斌,吴飞,2005)。®而将这种传播模式与文学翻译的 传播相结合’就是从译介主体、译介内容、译介途径、译介受众和译介效果五大要素的全面统筹来探究中国当 代文学走向世界的有效方法。阎连科的作品是中国文学 走向世界的佼佼者,从作品在海外的获奖状况及海外媒 体、读者反馈情况来看,他的众多作品均取得了良好的 传播效果。笔者在对文学译介内容学习的基础上,选择 了阎连科先生的《受活》、《四书》及其英法译本进行 研究,尝试从译者选择、作品选择、出版社宣传、读者 评论与传播效果五个方面总结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成 功经验。
一'译介主体—选择合适译者
1.译者选择标准
翻译根据译者身份的不同可以分为国外译者的译入 和国内译者的译出。“译人即国外出版社或作家主动
要 求翻译中文作品到国外去”,“译出”模式即中国译者、文化部门或者出版社邀请翻译家将中文作品译到国夕卜。当然二者各有利弊:由国内译者翻译的作品能够更好地 表达原作者的写作风格与写作内容,更加符合清末启蒙家严复提出的翻译原则中“信”的标准;而其缺点在于 因国内译者与国外读者在生活与文化习惯方面存在的种
种不同导致翻译作品可能使读者有云山雾罩、不知所云 之感;若由国外译者进行翻译的话可能会更加契合译人 语国家读者的阅读习惯,行文更加通畅,读者也更容易 理解作品内容;但是这一方法的缺陷也是显而易见的—
译者有时因为不能够完全理解原作的意思而在翻译过程 中翻译出与原文意义不符的内容。那么二者相比孰优孰 劣呢?从最终翻译作品的接受效果来看,由通晓中国文 化的国外翻译家“主动译入”这一模式,无论是译本销 量还是读者评价,总体来说都要比“译出”模式的效果 更加显著,因而国外译者主动译人的模式被更广泛地接 受。
2.阎连科作品的英法文译者选择
《受活》和《四书》的英法版本也是“译入”模式下 的作品。《受活》和《四书》的法译本都由法籍翻译
家 林雅翎女士完成,两部作品的英译本均由美籍译者罗鹏 先生完成。阎连科的作品译到国外之后引起极大的关注,一方面体现在读者的评价上,另一方面体现在各种国际 奖项的垂青上,英译本的《受活》获得了曼布克文学奖 的提名,法译本的《四书》人围法国文学大奖“费米娜 文学奖”(L a P rbt F em ina)。而译作的成功绝对不能忽 视翻译家的功劳。
林雅翎(S ylvie G e n til)女士是法国当代汉学家,翻 译家。大学就读于巴黎东方语言文化学院。1980-1982 在北大进修,1985年后常居北京。1990年开始发表译文。重要翻译作品有莫言的《红高粱》,阎连科的《受活》、《四书》等。罗鹏(C arlos R ojas)先生于2〇00年获美 国哥伦比亚大学东亚语言与文化系博士学位,2009-2011 年在美国杜克大学文化与妇女研究系任助理教授。主要 研究方向有性别与视觉、民族主义与离散等。他的翻译
• 238 •
作品有阎连科的《受活》、《四书》以及与妻子合译的 余华的《兄弟》等。
两位译者翻译实践的成功和他们的与中国文化相关的教育生活经历密切相关。两人均为精通中国文化的汉学家,扮演着中西文化交流中间人的角,这一 点在文学翻译传播中尤为重要。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 解使得译者更容易理解原作者的表达内容及意图,因 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能够更忠实、准确地传达原作的 主题与思想;又因为译语为译者的母语,译者对自己 国家的文化风情与读者期待有着深刻的了解,
所以译 者的翻译能够更契合读者的阅读习惯与阅读兴趣。而 事实证明这一由有着深厚中国文化背景的国外译者主导的“译人”模式确实是成功的。从《受活》、《四 书》的销量、反响、获奖状况等方面看来,两位译者 的翻译工作确实达到了良好的传播效果。这也为我们 的文学推向世界提供了极大的启示,即选择合适的译 者。译者必须对目标语国家读者的阅读期待了然于胸,同时又必须熟知原语言国家的社会文化与风土人情,能够游刃有余地穿行在两种不同的文化语境之中。只 有这样,译者才能完整、准确地表达原著的深义,又 能使译作为异国读者接受。
二、译介内容——选材与译法
1.作品特
一部作品讲述的是什么样的故事是读者的首要关注 点。中国的文学作品千千万,为什么有的会翻译到国外 去,有的只在国内传阅;为什么有的译到国外去很成功,有的却少有人问津?当然并不是只有译到国外去成功的 作品才是好的作品,中国有很多优秀的文学作品,但在 国外并没有受到国内一样的欢迎程度,这是为什么?探 究阎连科的作品在国际上的成功,有这样几点是不可忽 略的:阎连科对于苦难、乡村题材的描述和神实主义理 论的运用,作者独特的语言风格与修辞手法以及对多种 不同文体的创造性使用。阎连科写作的内容多以荒诞滑 稽、超现实主义的手法描写农民或知识分子的苦难生活;他的作品大多贯穿神实主义的风格。
神实主义,据阎连科的描述,就是“在创作中摒弃 固有真实生活的表面逻辑关系,去探求一种‘不存在’的真实,看不见的真实,被真实掩盖的真实。神实主义 疏远于通行的现实主义。它与现实的联系不是生活的直 接因果,而更多的是仰仗于人的灵魂、精神和创作者在 现实基础上的特殊臆思。在日常生活与社会现实土壤上 的想象、寓言、神话、传说、梦境、幻想、魔变、移植等, 都是神实主义通往真实和现实的手法与渠道”(阎连科,2011)。®这种神实主义的风格在中国文学作品中是独有 的,将神实主义的理论运用到对中国这片土地上的人物 与故事的描述上是阎连科先生的一大写作特,这种荒 诞而又真实、魔幻却又处处体现着现实彩的写作手法 吸引广大的国外读者,因为对于他们来说,这是一种全 新的阅读体验。
另外,阎连科的作品中还存在多种独特的语言风格 和修辞,如词汇的堆叠与重复、大量暗喻和象征手法的应用以及颇具特的豫西方言。而这些特点在《受活》和《四书》两部作品中大量出现。作品中运用的修辞手 法与体现的语言风格有很多是与西方文学的写作相通的,西方文学作品中对重复、暗喻、象征等修辞的运用也绝 不少见,这就使得国外的读者在阅读时能够产生一定程 度的共鸣,在别国的文学作品中体味“他乡遇故知”的 情感;而另一方面,这些修辞以及语言风格又是独一无 二的,因为它们被用来表达带有着中国这片疆域上特有 的文化现象与社会生活,这是与西方文学作品中截然不 同的地方,而如此这般的叙述描写也为国外读者提供了 新的阅读视野。
2. 作品内容
《受活》主要讲述了在一个全部由残疾人组成的位于中国偏远地区耙耧山脉的小山村—受活庄里,新来的柳县长为发展受活庄的经济,实现人民美好梦想而在村里发动聋人,哑人,盲人,瘸人组建“绝术 团”外出巡演,计划拿巡演的钱去购买列宁遗体以用之发展旅游业,提高村民收入和生活的故事。《四书》的时间背景为上个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内容主 要涉及、大炼钢以及大饥荒,写出中国在这一特定历史时期人民面对的粮食短缺等各种生活难题与生命困境。
这两部作品都延续了阎连科先生一贯的叙事风格,却又有自己特点,也正是它们独特的之处在很大程度上 促成了作品在国际上的成功。《受活》采用双行故事线 的写法,正文和序言分别描述,最终合在一起给读者展 现一幅时间轴完整的生活图景;《四书》由《天的孩子》《故道》《罪人录》《新西西弗斯神话》四本“书”组成,采用圣经体、中国民间说唱叙述体等在内的四种文体组 成,是一种完全创新的文体写作形式。
这些故事之所以能够吸引西方读者的兴趣,是因为 故事的内容写、写大饥荒等等这些带有鲜明中国 特的主题,这是西方世界所好奇的,也就是文学的异 质性得到了满足。另外,这些故事的主题又与西方诸多 事件类似,如西方世界曾经经历过鼠疫等社会大灾难性 事件,在这些事件当中人们的心情、感受等等与作品中 人物的情感有相通之处,所以在这一方面阎连科的作品 又唤起了西方读者一定程度上的共鸣。此外,阎连科的 神实主义与西方的魔幻现实主义写作风格有相近之处,也使得国外读者体验到东西方文化之间的一种微妙的联 系,因而满足了读者的阅读期待。
由此,我们不难看出在选择要翻译的作品时,其内 容至少要满足两个要素,即作品要体现文学的异质性,还要能够引起两种文化的共鸣。前者使读者产生想要了 解外国文化的阅读兴趣,后者则可以更好地促进两种文 化之间的交流与沟通。
3. 译法
前面笔者提到,内容是读者对于一部作品的首要关 注点。那么,如何将原著内容表达得完整、准确就依赖 于译者的努力了。在翻译过程中,两位译者采取“归化”和“异化”相结合的方法,在忠于原作的基础上,对一
.239.
部分内容作“归化”和“异化”处理,使得译文在忠实 原作的基础上又容易为目标语国家的读者所接受。这里 举《受活》英译本(L e n in’S K isses)中的一些翻译实践 为例。
其中归化的例子有:1)冬天紧步到了:w in te r in ste a d cam e h u rry in g b a ck2)王法:law lessness3)在他行 乞过程中,人们避之如恶煞厉鬼:W h e n he w e n t begging fo r a lm s everyone a vo id e d h im lik e th e p la g u e.4)细的也没 细到哪,粗的也没粗到天上去:p e rfe c tly p ro p o rtio n e d .异化的例子有:1)却又觉得寒气从单子缝中往人的身 骨里边扎:t he v illa g e rs as th o ug h th e b itt
e rly c o ld a ir was c u ttin g s tra ig h t to th e ir bones2)如刀似草:c u ttin g dow n h is enem ies lik e b lades o f grass3)在山梁的雪地上朝着沟 底看,那河水黑亮着:A riv e r th a t,fro m above,appeared as b la c k as o il.4)只要有余粮,你就可劫儿借:I f th e re is any le ft,yo u are c e rta in ly w elcom e to have som e.5)社教娃:s o c-s c h o o l babe6)列宁的全名叫弗拉基米尔.伊里奇.乌 里扬诺夫:F uo-la-s a i-m i-e r Y i-li-q i W u—l i-yang-n uo- £u:V la d im ir Ily ic h U ly a n o v.归化与异化策略的结合使得译作既保留了作品的异国风味,又使得本国读者能够更容易地接受翻译后的作品,不能不说是成功的翻译实践。同时,对于原作中一些重复和不易理解的地方,译者进行了删减和改写,如对于原文中出现的删掉以后不影响句意的重复(如例1)、比喻(如例3 )、拟 声词、粗俗词语等,一般会采取减译的方法:1)大迁 徙是以人头为依据,无论瞎子、瘸子、老人、妇孺,有一■个人头就是一■个数:F o r th e p urpose o f m ig ra tio n,no d is tin c tio n w as m ade b e tw e en th e b lin d,th e c rip p le d,and th e e ld e rly,o r even betw een w om en and c h ild re n. 2)疆场上喝佛骂祖,出生人死:H e b ra v e ly ris k e d h is life on th e b a ttle fie ld.3)用脚狠狠在雪地踢几下,踢得一老满脸都 是急焦的通红,像一处儿崖梅艳在她的脸上了:She k ic k e d th e snow se ve ra l tim e s,b lu s h in g a n x io u s ly.④这样既 不影响原意,又避免了过多的重复致使读者阅读疲劳,达到了更好的阅读效果。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要能够完整而准确地传达原作 的意义,同时又能够保证读者能够理解作品内容,译者 需要进行多种翻译方法的实践,对翻译内容进行灵活处 理。中国当代文学目前在世界文学中还处于
相对边缘的 地位,西方世界对中国的文学认识程度还不够,在这一 阶段我们可以将关注点放在目标语言读者的阅读期待上,尽量满足目标语读者的阅读及审美要求,循序渐进,逐 渐让西方世界了解中国的文学特,进而更有效地推动 中国文学在海外的传播,提高在世界文学中的地位。这 就要求译者在深入理解原作内容与主题思想的基础上,运用多种不同的翻译方法,以归化策略为主,并将归化 与异化的方法相结合,必要时对原文的内容进行适当的 增删处理,从而既达到让读者理解文章内容的目标,又 收到保持作品的异国风味的效果。
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颁奖前夕,著名学者许子东接 受凤凰网采访,在采访中他指出,如果莫言能够获得诺贝尔奖,是因为他的作品符合了以下六个因素:第一,一定要写乡土。第二,一定要用现代主义的手法。第三,一定要写到。第四,这个作家一定要意见分,就是 跟政府要有一定的距离。第五,要有好的英文或者法文 的翻译。第六,要在海外获奖,就是在海外受到评论界 的支持(许子东,2〇12)。®这六个因素其实也是筛选什 么样的中国文学作品能够获得海外读者认可的标准。而 阎连科先生的《受活》、《四书》二书也大致符合上述 的六个因素。第一,《受活》、《四书》都是写乡土,前者写中国偏远地区耙耧山脉的小山村,后者写知识分 子被下放的农村地区;第二,两部作品都采用现代主义 的写法,神实主义风格在作品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第:两部作品都牵涉到的背景;第四,阎连科的 书常常遭禁,如《四书》只在台湾地区得到了出版,这 也反映出他的思想与政府有一定的距离;第五,林雅翎 (S y lv ie G e n til)女士和罗鹏(C arlos R o ja s)先生分别为 阎连科作品的法、英译
者,两位翻译家有着对中国文化 的深人了解,也有丰富的翻译经验,为阎连科作品在海 外的传播作出了很大的贡献;第六,《受活》、《四书》两部作品在海外也频频获奖,如《受活》曾获得日本读 者评选的日本tw itte r文学奖,《四书》曾获捷克的卡夫 卡奖等等。这六个因素从译介内容、译介主体等方面阐 释了莫言的作品能够收到良好接受效果的原因,也可以 用来解释阎连科作品在海外反响热烈的原因,为中国当 代文学走出去提供了启示意义。
三、译介途径——出版机构媒介
关于中国文学走出去的译介模式,很多学者进行了探索与思考,也得出了很多不同的结论。孔慧怡(1991 )按照译作的翻译流程和发起人将译介模式分为作者发起模式、译者发起模式、出版社发起模式和 文学代理发起模式四种®;吕敏宏(2011)按照译者身 份将中国作品译到国外分成本土译介模式、海外华人译介模式和汉学家译介模式三种。®从具体的翻译过程 来看,文学作品译到国外大多通过出版社发行、大众 传媒宣传以及书展推广等方式进行。而中国的文学作 品也都是通过这几种方式传到国外,其中又以出版社发行居多。阎连科的《受活》和《四书》英译本主要由N Y:G ro ve P re s s、C h a tto&W in d u s等发行,法译本主 要由比基埃出版社(P h ilip p e P ic q u ie r)出版。发行之后,销量良好,读者反响强烈,达到了很好的文化传播效果。那么,这几家出版社相较于其他同行有什么特别之处?这又对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有什么积极的启示意义呢?
先来谈这几家出版社的历史及经营状况。N Y:Gr〇ve P re s s是G rove/A tla n tic旗下专门出版翻译作品的机构,其 翻译中国文学作品的历史已十分悠久,从古典文学如《西 游记》到当代文学如贾平凹、苏童等作家的作品均有涉 及,各种主题如伤痕、乡土、地域文学也是全面覆盖。
C hatto&W in d u s是英国出版公司R andom H ouse (兰登书 屋)旗下的出版翻译作品的机构,近些年来出版了包括 阎连科、严歌苓、莫言等作家的作品,标榜以推广世界
• 240 •
优秀文学作品为己任。菲利普•比基埃出版社(E d itio n s P ha—P ic q u ie r)出版社成立于1986年,距今已有30年 历史。据新经典文化副总编辑陈丰介绍,自2000年起,菲利普•毕基埃出版社开始将中国当代文学列为翻译和 出版重点,包括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卡夫卡文学奖 得主阎连科、国际安徒生奖得主曹文轩,以及余华、王 安忆、阿来、苏童、韩少功、毕飞宇、迟子建、格非、梁鸿、李洱、范稳、方方、小白、李娟等一批中国作家,堪称中国文学走向世界的桥头堡。⑧
法译本在阎连科作品走向世界过程中扮演着不可或 缺的角,很多其他国家的译本如英译本作品都是在法 译本的作品上翻译出来的。值得一提的是比基埃出版社 的布局策略。法国比基埃出版社截至二〇—五年一共翻 译了阎连科的八部作品。该出版社策划人陈丰女士的推 出策略大概是这样的:首先是利用《为人民服务》(2006, C laude Payen)这部好译又好看的作品完成海外读者的“聚 焦”效应。之后是有
一定阅读长度和苦痛的《丁庄梦》(2006,C laude P a ye n)。然后是阅读口味不一样、篇幅 更短的《年月日》(二〇〇九,金丼)和《我与父辈》(二〇—〇,金卉)。等有了较为稳定的读者,再出 版大部头的《受活》(2009,林雅翎),在法国更名为 B o n s B a is e rs d e L e n in e(《列宁之吻》),并取得了令人 意外的成就,后来其他语种的翻译都沿用这个名称。而 《四书》(2〇12,林雅翎)和《日光流年》(2〇14,金丼)是充满疼感的两本书,接下来安排翻译充满奇异“神实”和幽默、欢乐的《炸裂志》。这种“聚焦一培养一扩大”的译介出版思路体现了海外出版机构的专业性,值得我 们反思并学习中国文化国际传播的有效方式。(刘江凯,2016 ) ®
要促进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我们需要积极主动与 海外的各大出版社联系与合作,积极提升中国文学作品 在海外出版的数量与质量,以达到更有效的文化交流与 传播的效果。在出版社的选择方面,要关注出版社的宗 旨和经营理念,选择与文化传播、文学翻译等理念相吻 合的出版商,如上述的兰登书屋、比基埃等都是以促进 文化的传播交流为主旨的出版社。在出版、翻译的策略上,可以借鉴法国比基埃出版社的这次成功实践,即先输出 篇幅较短、有把握能为多数读者接受的作家的书籍,在 拥有了稳定忠实的读者体之后,再介绍该作家其他篇 幅相对较长、略微难懂的作品。这样既能够使读者对作 家有全面、深入的了解,又能够促进出版行业的良性发展,更重要的还能够极大地推动中国文学走出去的广度与深 度,因而对于推动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工作是十分具有 借鉴意义的。
四、译介受众—
—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与需求中国文学翻译作品在国外的受众主要分为专业人士、大学生体和普通读者几类。专业人士主要是包括各个 翻译协会内的翻译人士,大学生主要是与中国文化文学 相关专业的学生和非专业的学生,普通读者多为文学爱 好者。那么什么样的作品易受到西方读者的欢迎呢?其 实,国外出版社大力推广的翻译作品在一定程度上给我们的回溯提供了很大方便:出版社推广翻译作品首先必 然考虑的是盈利因素,是为了获得利润,那么为什么出 版社会选择这些特定的作品,这些作品中有什么因素使 出版商和读者心仪呢?翻阅各大出版社的年鉴,我们不 难发现,出版的中国翻译作品多与中国的政治背景有关,且多数作品涉及的是乡村、地域、女性、苦难、荒诞、现实主义的主题,另外,在国内获得各种文学奖项的作 品更有可能被译到国外去。这三点在阎连科的作品上体 现得就十分明显,《四书》是以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 “”为背景,《受活》的也是围绕荒诞、地域、苦难的主题来记述,两部作品也是为作者获得了为数较 多的国内文学奖项,如2〇05年,以长篇小说《受活》分 别获得第3届老舍文学奖优秀长篇小说奖及第2届鼎钧 双年文学奖;2〇12年,《四书》获第四届红楼梦奖决审 团奖、第四届“世界华文长篇小说奖”。此外,国外出 版社在选材上还有一个独特的偏好,那就是越是在中国 被禁的书目越容易在国外引起关注,对于法国知识分子 和出版社在翻译选材方面的特点和偏好,法国著名汉学 家、南方书编(A c te s S u d)“中国文学”丛书主编、巴黎东方语言学院(In a lc o)中文系的何碧玉教授(Isa b e lle R a b u t)曾有着这样的概括:
“仿佛出版社对作家不感兴趣,但对书很感兴趣,对书的故事很感兴趣。还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情况:有些
书的介绍就专门拿“被禁”说事儿。法国有一个传统,就是一个知识分子,可能是从十八世纪伏尔泰的时候开 始的,一个法国的知识分子,应该对政府有反对和批判 的意识。既然作家也属于知识分子,他们也应该有这个 态度。一看一部作品被禁止,法国出版社就马上来了兴趣,尤其是记者。既然这本书被禁,那一定是本值得译介的 书。”(何碧玉、毕飞宇,2011)⑩
于是,阎连科“被禁”、体现他的“批判意识”、不同于中国主流意识形态的作品就赢得了法国读者无数好感。无一例外,每个出版社所做的努力就是为了迎合读者阅读的需要,从出版社的选材我们便可以窥见译介受众即读者的阅读期待与要求。那么从国外出 版社对于翻译作品的选择上,我们就不难发现,法国 读者的期待视野主要文体现在这三个方面:作品的文学性、外国文学的异质性以及意识形态的同一性。这 也为我们推进中国文学走向世界提供了极大的借鉴价值。也就是说,我们在选择、翻译文学作品到海外去的时候要衡量一下我们所推选的作品是否是能够体现本民族文化特,是否能够满足读者对于文学异质性的阅读期待;是否是与海外读者的经历、情感等有相 通之处的,是否能够唤起他们情感的共鸣等。在初步 衡量通过之后,要在翻译和推广过程中多作努力,以满足读者的阅读期待与要求,使读者获得其阅读视野的满足。唯有如此,我们的译作才能获得更多的受众,达到更好的文学文化传播效果。
五、译介效果——读者接受
一部作品翻译到国外是否成功,多半看的是包括作 品发行量、购买量、评论量、获奖数等因素在内的最终
.241 .
译介效果。鉴于商业机密很多出版社不愿公布详细数据,另因笔者能力有限,没有取得出版社的销售量数据。但 是笔者査阅了其他一些资料,如世界上最大图书分享社 交网站G oodreacb®,从该网站上的数据来看,《受活》英译本(L e n in’s K isses)有160参与评分,平均得分为3.6/5,其中五星级评分占25%,四星级评分占32%,三 星、二星、一星评分分别占26%、20%、6%,获得84% 读者喜欢;《四书》英译本(The F o u r Books)有402人 评分,平均得分为3.99/5,其中五星级评分占29%,四星级评分占46%,三星、二星评分分别占18%、4%, 无一星评分,获得94%读者喜欢。此外,笔者查阅了 T h e In d e p e n d e n t,K irk u s R e vie w s,C o u n te rp u n c h,P u b lis h e rs W e e k ly,N e w Y o rk T im e s,T h e N e w Y o rk e r,W a ll S tre e t Jo u m a l,C hicago T rib u n e等杂志对《受活》英译本(L e n in,s K isses)的评价,如T he N ew Y o rk e r评价“阐连科是中国 最成功的作家之一,并持续受到海外的关注,但是这部 写村里人决定去购买列宁遗体的小说(《受活》)是阎 连科讽刺小说的巅峰之作”®,W a ll S treet J o u rn a l评价“《列 宁之吻》讽刺了一个人人唯金钱和权力至上的阿谀奉承 的社会” ®, C hicago T rib u n e评价“一部滑稽却充满讽刺 意味的小说,为西方读者提供了认识中国农村图景的独 特视角” ®等等,笔者对此进行了一定的归纳与整理,总 结出这些媒体的正面评价多体现在赞美阎连科在《受活》中对中国农村生活场景的描述、对权利与金钱的讽刺以 及荒诞幽默手法的运用。
查阅各大杂志如T he N a tio n a I,T he R u m p u s,F in a n cia l T im e s,T he T im e s(U K),G u a rd i
a n,K irk u s R eview s,T he H a rva rd C rim so n,L ib ra ry Jo u m a l,P u b lish e rs W e e kly,B o oklistX^C四书》英译本(The F o u r Books)的评价,如 F in a n c ia l T im es评价 “(《四书》)既令人惊奇又极有意思。阎连科用另类 幽默手法、无政府主义写作套路和超现实的意象对当代 中国历史的黑暗时期作出了新解” ®, L ib ra ry J o u rn a l评 价“阎连科的写作主要是揭露20世纪发生在中国的超现 实悲剧的荒谬性”P u b lish e rs W e e k ly评价《四书》是“对官僚主义和专制统治的非逻辑性的强烈控诉”⑫等等,会发现积这些媒体杂志极评价多体现在肯定阎连科在《四书》中对专制的批判、对超现实的描写和对社会荒诞性 的讽刺。
在得奖方面,《受活》英译本(L e n in,s K isses)获得 纽约时报2012编辑选择奖、纽约时报2012年度书籍、麦克林周刊2012年度书籍、科克斯评论2012年度小 说,人围2012年度曼布克文学奖;法译本《四书》(Les G uatre L iw e s)在2012年9月入围法国文学大奖“费米 娜文学奖”(L a P rix F em ina) 〇
从最终的译介效果来看,阎连科的作品走向世界的 进程应该算是较为成功的一次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的实 践,这无疑也为以后中国文学走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成功 的范例。这里我们得到的信息是要关注译介效果。这是 文学传播的最后一环,也是判定文学是否成功走出去的 一个反映。我们在进行中国当代文学走向世界这一工作 的时候,一定要关注媒体和读者的评价,包括正面评价与,从正面评价中汲取经验,从中总
阎连科
结教训,扬长避短,认清中国文学走出去的方向,并不
断向目标语读者及媒体的阅读期待与要求趋近,保障以
后工作的成功开展和进行,引导中国文学以更高的翻译
质量、数量走向国际世界。
其实,中国当代文学走出去之所以举步维艰,究其
原因,一是因为中国作家的作品与目标语国家的意识形
态和价值观存在较大差异,中国输出的作品满足不了国
外读者的阅读期待;二是翻译家对于中国文化的特质与
内涵并不是了然于心,很多时候存在对中国文化的误读,
而这些误读带入到翻译中后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扭曲原作
内容,给读者理解带来极大不便,同时也造成对中国文
化解读不当的结果;三是相比较而言,其他国家引进中
国翻译作品较少,无论是文字还是影视的宣传力度都不
是很大,很多国外的读者并不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丰富
性与多样性;四是国外出版商处于对营销效果的考虑,
会对要翻译的中国作品进行过滤与选择,对文本内容进
行一定的增删改减,数量也会控制在较小数目之内,相
当一部分读者接触不到翻译成本国语言的中国文学,对
中国文学的了解是少之又少。
六、结语
笔者以为,中国当代文学要成功走出去,必须在上
述五个方面上作出努力。关于译介主体,应该选择精
通中国文化的汉学家或者国外译者与中国学者合作的模
式,有条件的话加强与原著作者的交流与沟通,尽量减
少文化误读;在译介内容方面,要选取与目标语国家意
识形态没有正面冲突、具有文学性和文学异质性的作品;
在译介途径上,要加强与国外各大出版社的合作,选送
能够代表中国文化内涵的作品;在译介受众方面,要考
虑读者的阅读期待视野,顾及国外读者的阅读品味;在
译介效果方面,要关注读者、媒体评论,总结经验教训,
扬长避短。
注释:
① 哈罗德•拉斯韦尔,著.何道宽译.社会传播的结 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
②郭建斌,吴飞.中外传播学名著导读[M].抗州: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
③阎连科.发现小说[M].天津:南开大学出版社,2011.
④Yan Lianke,Lenin,s Kisses,trans.by Carlos Rojas, London:R andom House,2013.
⑤ 出自许子东2012年接受凤凰卫视采访时的发言。
⑥ 孔慧怡.谈中诗英译与翻译批评[J].外国语,1991⑶.
⑦吕敏宏.中国现当代小说在英语世界传播的背景、现状及译介模式m.小说评论,2〇i i⑸.
⑧出自人民网“文化”专栏文章《新经典文化投资 法国出版社、战略布局国际市场》,2016-04-29。
⑨刘江凯.“账破”的光焰:阎连科文学的世界之旅 [J].当代作家评论,2016 (3).
⑩ 何碧玉,毕飞宇.文学作品的价(下接第250页)
• 24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