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小林在当代文学批评领域的“崛起”,显得有些特别。草根出身的他,没有上过大学,37岁到深圳打工,2006年开始文学评论写作,可他不做所谓的“锦上添花”的好事,专揭人短、戳痛处,且不讲情面。因为,他直击的都是“病象丛生的当代
文学”关节处——世俗气,他的发声果敢、锐利、执著。最新出版的批评文集《孤独的“呐喊”》(作家出版社2017年11月)系“剜烂苹果锐批评文丛”之一,就很集中地彰显着他的个性、才华、文学理念和批评风格。该书分为“评论家批判”“作家批判”“文坛乱象批判”三章,30余篇文章,没有唯唯诺诺、闪烁其词、言不及义,而是及物的、触及真问题的、敢于尖锐质疑的批评。
在我看来,唐小林把这部文集命名为《孤独的“呐喊”》,至少包含了两方面的深意:一方面表明他“孤军作战”,另一方面他是“不平则鸣”。众所周知,长期以来,我国当代文学评论和研究,都是激情的赞美之声有余而客观的批评不足。针对某些作家创作中存在弊病,现有的文学批评家往往避而不谈、视而不见。那种指名道姓,一针见血的学术批评,更是凤毛麟角,少之又少。鉴于此,唐小林作为一个文学批评的“圈外人”,以多年认真扎实的阅读、思考为根基,剑走偏锋,将批评的矛
文坛需要这样的批评
——读唐小林文集《孤独的“呐喊”》
◎ 马忠
头指向文学界、评论界的“大咖”和蔚姿、趣味、兴趣,情节的真实性、可信然成风的乱象,只专注于摆事实,不热性,主题的人文内涵、介入现实结构的衷于讲道理。他借用批评对象自身的深宽面以及由此
显示的作家主体的价值字、词、句,罗列其前矛后盾、浅入深观、世界观、人生观问题等作品整体的出、盗袭他人、重复自己、粗枝大叶、意义,唐小林说的是扎实的话、落实的指鹿为马之类软肋与硬伤,从而不温不话。他像一个文坛清道夫,以他的火眼火地、水落石出地、板上钉钉地进行验金睛把那些文学垃圾清理到它们应该去证与批评……
的地方。老实说,这个活不仅很累,也在唐小林的笔下,雷达的评论是很得罪人,因为没有几个人会认为自己“名不副实、炒冷饭的评论”;谢冕的的东西是垃圾,他们都认为自己是天学术视野和审美趣味“至今还停留在其才,是没有发现的文学大师。但唐小林狭小的一亩三分地上”;余光中的大量依然固我,从不言退。就此书来说,很作品是“文字杂耍和任意拼贴”;王蒙多篇章都在继续这种探索和坚持,如的《
这边风景》“冗长乏味、不堪卒《粗鄙伧俗,“性噱头”多如牛毛》读”;阎连科的小说“经不起推敲、无《嗜脏成癖,大肆污染读者眼球》《移法自圆其说”;以及陈思和的“学术八花接木,创作蜕变成克隆术》《学力不卦”,刘再复的“豆腐渣”,贾平凹的逮,硬伤就像满身瘢疮》《玩弄怪圈,“硬伤”,莫言的一锅“乱炖”……这把小说写成“天书”》等,这些针对当些敢于向“权威”说“不”,谢绝一切代小说创作病象观察的系列文章,都在“神坛”的批评,在“友情褒扬”“红摆事实,讲道理,可谓笔锋如刀,让一包评论”以及以圈子为中心的两极评判些人清醒,让一些人汗颜。
的“捧杀”与“棒杀”,商业利益替代根据基本常识和基本经验来解读作艺术标准,对大行其道的低俗庸俗的文品,是唐小林的批评的一个基本特点。艺作品一味地鸣锣开道、大唱赞歌的今散文可不可以虚构,这是一个文学理论天,显得格外珍贵。套用评论家任芙康界争论了许久的话题。对此,莫言认为的说话说就是,“唐小林讨嫌到家,却“散文可以大胆地虚构”。对于莫言这又让人无计可施”。所以,他孤独的一论调,在唐小林看来根本就是“一种“呐喊”,也就自然而然。
极不慎重说法”。熟悉的读者都知道,唐小林的批评写作表现出来的是细莫言的散文中,有大量关于他对童年饥密而扎实的文本研读作派。从文从字饿的叙述。唐小林为了印证自己“散文顺、语法习惯、叙述方式、说话语气以即便可以虚构,但也必须掌握好分寸,及作家的人品气象、精神质地等语言现并且应该是出于艺术表现的需要,而绝象,到结构问题、叙述的圆熟程度,作非是天马行空地杜撰故事,甚至虚构出品的可读性、可交流性,人物的精神风
自己异乎常人的人生履历。”的观点,
他特意摘录了莫言《吃相凶恶》中的片的根本。“煤是否真的吃起来很香,嚼
断:得烂,下得了肚,在下肚之后又怎样消
1960年春天,在人类历史上恐怕也化?”显然,在唐小林看来,一个作家
是一个黑暗的春天。能吃的东西都吃光无论讲什么故事,即使说到天上去,它
了,草根,树皮,房檐上的草。村子里也不能脱离“世事”和“人情”的范
几乎天天死人。都是饿死的。起初死了围,所以,批评家就必须根据切实的生
人还掩埋,亲人们还要哭哭啼啼地到村活经验和基本的人间事理,来认识和评
头的土地庙去“报庙”,向土地爷爷注价散文细节描写的真实性和有效性,而
销死者的户口,后来就没人掩埋死者,不是根据玄虚的理论和凭空的揣想来解
更没人哭嚎着去“报庙”了。但还是有决问题。在《散文:虚构还是非虚
阎连科
一些人强撑着将村子里的死尸拖到村子构——以莫言散文为例》这篇文章里,
外边去,很多吃死人吃红了眼睛的疯狗作者通过大量的事例,一一指出莫言散
就在那里等待着,死尸一放下,狗们就文中存在的虚构痕迹和明显破绽,继而
扑上去,将死者吞下去。过去我对戏文提醒,“倘若作家们都用这种小说的笔
里将穷人使用的是皮毛棺材的话不太理法来写散文,散文最终就会堕落成为四
解,现在就明白了何谓皮毛棺材。后来处翻飞的娱乐新闻,成为一种不受欢迎
有些书写过那时人吃人的事情,我觉得的虚假文体。”诸如此类的批评,有学Array只能是十分局部的现象。据说我们村的理、有论证、有逻辑,让人信服。
马四曾经从自己死去的老婆的腿上割肉长期以来,文艺批评界存在潜意识
烧吃,但没有确证,因为他自己也很快地去拔高广大文艺作品的事实,很少去
就死了。粮食啊,粮食,粮食都哪里去挑刺,指出作品存在的欠缺,哪怕是一
了?粮食都被什么人吃了呢?村子里的点点,也都很难做到,向“人人都爱听
人老实无能,饿死也不敢出去闯荡,都好话”去靠拢,迎合“报喜不报忧”的
在家里死熬着。后来听说南洼里那种白心理,“人抬人高,人踩人低”的病态
的土能吃,就去挖来吃。吃了拉不下批评,给文艺发展注入了毒剂。“我将
来,憋死了一些人,于是就不再吃土。自己的写作当作一种对中国文坛的民间
那时候我已经上了学,冬天,学校里拉观察,目的就是要为中国文坛‘剜烂苹
来了一车煤,亮晶晶的,是好煤。有一果’。”唐小林认为,国内的文学意识
个生痨病的同学对我们说那煤很香,越受到“强势文化”的制约,作者一旦成
嚼越香。于是我们都去拿来吃,果然是名,特别是获得国际上的奖项,他的地
越嚼越香。一上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位几乎不可动摇,甚至连批评都被认为
字,我们在下面吃煤,一片咯嘣咯嘣的是人身攻击。要恢复文学批评的风气,
声响。从名家作品分析开始无疑是最好的选
虚构是小说的本质,真实却是散文择。于是他常常“敲明叫响”地向那些
“著名作家”发难,向那些名头很大的“破”是要廓清文艺意识领域的乌烟瘴“学院派”学者和批评家发难,对他们气,“立”是要引领文艺健康的前进方进行尖锐的质疑和驳诘。迄今为止,他向。我以为,中国文坛需要这样的批评已批评过王蒙、莫言、贾平凹、王安家,也需要他那些让人感到温暖,让读忆、格非、马原、阎连科、李佩甫、刘者明辨是非的著作,比如这本《孤独的再复、雷达、谢冕、陈晓明、孟繁华、“呐喊”》。 
程光炜等诸多著名作家和文学批评家,我们说,文学批评需要一颗勇敢的他的批评像一根引燃的,一篇篇心,需要一针见血的短兵相接。但是,集束式爆炸的文坛“病象研究”,清除文学批评并非武器的批判,对于作者与“文学赞美”。当然,文学批评属于文作品,更需要有一种“同情之理解”。艺批评的重要组成部分,包括赞扬与批被唐小林批评的作家当中也有好几位是评两个方面,就某种意义上来说,“剜我喜欢的。我们所处的时代在变化,应烂苹果”比赞“好苹果”更为重要。现该也要给作家的转变和超越留出适当的在,一些文学批评只赞“好苹果”,而空间。不过,唐小林这样的做法,我基不剜“烂苹果”,甚至将“烂苹果”说本上还是欣赏甚至佩服的,因为,在更成“好苹果”,败坏了文学批评的形大更广的范围内,中国的文学批评空气象。所以,唐小林犯颜直陈,提出自己非常差,所看到的文学批评大都呈现一独立的识见。
副媚态和疲态,有思想、有观点、有见唐小林的文学批评越来越赢得读者解、有锋芒的批评越来越少。另外,在的肯定和好评,主要原因在于他没有套批评方式上,也是玩看菜吃饭,哄动流话、空话,特别是对具体作品发声,使俗的一套,这些人的境界与唐小林根本其批评的指向更加明确;对于一些不良不可同日而语。而当唐小林们不再孤独的文学现象,单刀直入、敢于亮剑,处的时候,大约才是批评“失语”症真正处体现他为批评的胆识和勇气。诚然,有望得以有效的时候。
尖锐和偏执并不能成就一个批评家。唐小林的批评里还有最值得肯定的品质——坦率和真诚,求实和寻真——以文本、作品本身为基础,语言活泼,靶标精准,实事求是,客观公正。他不仅能从人们习焉不察的地方发现问题,而且能有理有据地分析问题,从而将尖锐与深刻、激情与理性融合在一起,形成一
种磊落的文风。纵观他的“剜烂苹果”式的批评写作,有“破”也有“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