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特殊句式译到位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崔恭,字克让,广宗人。正统元年进士,除户部主事,提举京畿学事。也先犯京师,意欲厚索礼币,恭遣朔方民兵数千入援。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居府六年,莱人以比汉杨震。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商辂欲用姚夔,彭时欲用王概,而北人居言路者,谓时实逐秉,喧谤于朝。时称疾不出,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越五月,母丧归,比其去,王翱以诗赠之。
(节选自《明史·崔恭传》,有删改)
(1)廷议城临清,檄发役夫,恭以方春民乏食,请俟秋成。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侍读尹直以时、概皆己乡人,恐因此得罪,急言于辂,以恭代秉。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朝廷决议在临清建造城池,发布告征召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用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再征。
(2)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的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
解析 得分点:(1)状语后置句,“城”“檄”“方”“俟”。(2)判断句式,“以”“乡人”“得罪”。
参考译文
崔恭,字克让,是广宗人。正统元年考中进士,被授以户部主事的官职,提举京畿学事。也先侵犯京师,想要索要丰厚的礼物。崔恭派北方几千民兵支援京师。朝廷决议在临清建造城池,发布告征召充劳役的人,崔恭认为现在正是春天,百姓食田不足,请求朝廷等到秋收后
再征。崔恭在莱州府六年,莱州的人都把他比作汉代杨震。成化五年,尚书李秉罢官。商辂想用姚夔,彭时想用王概,但是做言官的北方人都说实际上是彭时赶跑了李秉,在朝廷上大吵大闹。彭时推说有病不出来,侍读尹直因为彭时、王概都是自己的同乡,怕因此获罪(受到惩罚),连忙告诉了商辂,用崔恭代替了李秉。过了五个月,崔恭因母亲去世回家守孝,等他离开的时候,王翱写诗赠予他。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刘秉忠,字仲晦。中统元年,世祖即位,问以治天下之大经、养民之良法,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于是下诏建元纪岁,立中书省、宣抚司。朝廷旧臣、山林遗逸之士,咸见录用,文物粲然一新。
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巨细,凡有关国家大体者,知无不言,言无不听,帝宠任愈隆。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选自《元史·刘秉忠传》)
(1)秉忠采祖宗旧典,参以古制之宜于今者,条列以闻。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
(2)燕闲顾问,辄推荐人物可备器使者,凡所甄拔,后悉为名臣。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采”“参”“条”,定语后置句式,大意对)
(2)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燕闲”“顾问”“器使”“甄拔”,大意对)
参考译文
刘秉忠,字仲晦。中统元年,元世祖即位,询问治理天下的关键、修养百姓的好方法,刘秉忠采纳祖宗的旧制,参照适合于今天的古代制度,一条条地列出来上报给他听。世祖于是下发诏令建立元,建立中书省、宣抚司。于是朝廷的旧臣、山林的隐逸之士,都被录用,人才济济,粲然一新。
刘秉忠以天下为己任,事无大小,凡是有关于国家的大事,知道的没有不说的,说的皇上没有不听的,皇帝对他越来越宠爱信任。他闲暇时帮着皇上参谋,推荐可供重用的人才,凡是他所甄别选拔的,后来都成了名臣。
3.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四月,除礼部主事。初,宾尹(指汤宾尹)尝夺生员施天德妻为妾,不从,投缳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后永缙又发诸生梅振祚宣祚朋淫状。御史熊廷弼素交欢宾尹,判牒言此施、汤故智,欲藉雪宾尹前耻,杖杀永缙。时南北台谏议论方嚣,各自所左右。孙振基等上疏持勘议甚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驳之,疏凡数十上。振基及诸给事御史复极言廷弼当勘,斥应震等党庇,自是党廷弼者颇屈。帝竟纳玮言,令廷弼解职。其党大恨。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节选自《明史·孙振基传》,有删改)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辈讼于官,为建祠,宾尹耻之。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吏部尚书赵焕者,惟诗教言是听,乃以年例出振基于外。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
(2)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解析 (1)得分点:“讼”“耻”,句意对。(2)“惟……是”“以”“出……于外”,句意对。
参考译文
孙振基,字肖冈,潼关卫人。万历二十九年进士。三十六年四月,授官礼部主事。当初,汤宾尹在家居住时,曾经夺取秀才施天德的妻子为妾,施天德的妻子不屈从,自缢而死。诸生冯应祥、芮永缙等人控告到官府,给施天德的妻子建祠堂,汤宾尹以此为耻。后来芮永缙又
揭发梅振祚的罪状。御史熊廷弼素来和汤宾尹交好,判决的文书说这是施天德对付汤宾尹的老办法,打算借此洗雪汤宾尹以前的耻辱,用木杖打死了芮永缙。当时南北台谏正争论喧嚣,各有所袒护。孙振基等人上疏主张审核很是用力。而给事中官应震、张笃敬、元诗教等人反对这样,奏疏共几十封上呈。孙振基及众给事中御史又极力进言熊廷弼应当审问,斥责官应震等结党营私,此次与熊廷弼结党的人大为理屈。皇帝终于采纳了进言,下令熊廷弼解除职务。他的同党非常怨恨。吏部尚书赵焕,只听元诗教的话,于是借助常例将孙振基调到外地。
()善于根据语言标志辨识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这个小考点在平时考试中涉及不多,考生能把特别明显的句式译出,但对其他稍复杂的句式往往会因忽略而丢分。原因多样,但一个主要原因是句式意识不强,尤其是不会通过语言标志词译准特殊句式。事实上,只要能辨识出特殊句式,译准不成问题。辨识特殊句式,除结合文意外,强化根据语言标志词辨识特殊句式这一方法意识也十分重要。
译出特殊句式,是以快速、准确地识别特殊句式为前提的。
1.审题时要具备“语言标志意识”。
特殊句式一般都有语言标志,如判断句多以“者……也”或“乃”“即”“皆”“则”等作标志,被动句多以“为”“见”“于”等作标志。考生应特别注意这些标志词。
2.注意容易被忽略的定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无被动标志的被动句、无判断标志的判断句、表反问的固定句式和省略句。
总之,平时要多积累,在审题时方能激活原有记忆,借助上下文语境进行辨识。
()临场翻译,关注“特殊句式”
1.无标志的两种特殊句式:判断句和被动句
一般而言,特殊句式总有语言标志,这些标志就是我们判断句式的主要依据,包括判断句和被动句。但也有例外,就是不带任何标志的意念判断句和被动句。因为无标志,所以较隐蔽。要想译到位,全凭对文意的把握。当然,也有小技巧可以辅助。如无标志判断句,译时
可加“是”字而意思不变。句中出现了“是”字,当它处在主语位置时,“是”是“这”的意思,该句一般为判断句,如“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对于无标志被动句,可用两个方法判断。①在动词前或后加上“被”而未改变句子的基本意义的,是被动句。如“匹夫不可夺志也”,在动词“夺”前面加“被”,没能改变句子原来的意思,所以这是一个被动句。②主谓结构的句子能够变成动宾结构主动句的,是被动句。如杜牧《阿房宫赋》中的“函谷举”,可以将其变为“举函谷”。
2.类型最多、用法最复杂的特殊句式:宾语前置句
(1)否定句中,代词“之”作宾语,前置。当“之”作代词宾语时,易被看作结构助词而不译。其实,它是个人称代词,必须译出。
(2)辨析两种“之谓”形式的固定结构。
①……之谓
例句:其李将军之谓也?(《史记·李将军列传》)
译文:这大概说的是李将军吧?
点拨 这种“之谓”形式,“之”是提宾标志,“谓”是谓语动词。其特点是“谓”无宾语,可译为“说的是……”。
(此、是)之谓……
例句:大而化之之谓圣。
译文:道德思想光大到能够随机应变的境界就叫作圣人了。
点拨 与上一种句型相比,其不同之处在于宾语在谓语动词后,“之”取消句子独立性,可译为“这就叫作……”。
3.最容易被忽略的特殊句式:定语后置句
定语后置句是考生在翻译过程中最易忽略、最不能译到位的句式之一。虽说有标志,但实践中很难把握。这里,有一个方法可以辅助判断:当要译成“……的人中有……的”时,它极有可能是定语后置句。
如:求人可使报秦者。
未译出句式特点的译法:一个人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
按定语后置句来译:一个可以出使回复秦国的人。
4.最需要补充词语的特殊句式:省略句
(1)省略句的补充
省略是文言文中的一种普遍现象,也是古代语言的一个特点。省略句是翻译中的一大难点,因为省略现象普遍而复杂,而且很难到鲜明的标志,不像判断句、倒装句那样容易判断。这些省略成分在翻译中如果不补充出来,就很难达到现代汉语表意清楚、表达流畅的要求。因此,补出省略成分是文意通顺的关键。
省略句的类型复杂多样,怎样才能在阅读实践中准确判断省略句呢?怎样才能准确补充成分翻译出精确的意思呢?方法就在于勤于积累与灵活运用。
①译出省略部分,须回归语境、把握语境,这是根本。例如2012年高考大纲全国卷译句“()浩招辑流亡,开营田,以其规置颁示诸路”中,“颁示”的主语是谁?从该句来看,主语似乎是“郭浩”,但郭浩“知金州兼永兴军路经略使”,只兼一个永兴军路的经略使,怎能“颁示诸路”呢?故这里的主语应是“朝廷”。
②积累常见省略句型,灵活判断、运用于翻译。最常见也是最常考的省略句有:a.省略主语,b.省略动词后或介词后的宾语,祚怎么读c.省略介词“于”或“以”。
(2)其他词语的补充
在翻译过程中,除省略成分要补充外,还要添加、补充一些必要的词语,使句意更加明白,表达更加流畅。如翻译一些高度凝练的句式(如“鼎铛玉石,金块珠砾”),必须补充一些词语才能使意思表达清楚、明白。这样的补充,没有标志,也无规律,全凭自己对原意的精确理解。
例如:先大夫虑废经史,屡以为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