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而好礼——论中华民族的精神品格
经过几十年的大发展,我们有钱了,我们住大房子、开豪车、吃大餐;我们旅游、出国、购物;我们大声喧哗、趾高气昂、言语粗俗;我们随地吐痰、乱写乱画、随地大小便……几千年的礼仪之邦,为何变得粗鄙不堪?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曾经我们“贫贱不移”,今天我们还得“富而好礼”。提高个人修养,树立规则意识,提升国民素质,传承中华文明,延续光荣的礼仪传统,必须要知礼、学礼、行礼、树礼。
“好礼”首先得知礼,即知道“礼”的内涵。“礼”既是内在品格,又是外在修养;既是个人道德,又是公共伦理;既是“独善其身”,又是“兼济天下”。
省部级
在传统社会中,“礼”首先是个人美德,有“礼”意味着具备克制、节俭、和蔼、谦让、仁爱等美德。“礼”最基本的要求是自我克制,守本分,要“克己复礼”,要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时时刻刻注意规范的言行举止。在日常生活中,尤其在在公共场合中,要做到站有站相,坐有坐相,睡有睡相,做到“食不语,寝不尸”。“礼”还表现在与人交往的时候,要谦让、恭敬、仁爱。“礼”还意味着尊敬,所谓“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子曰:“人而不仁,如礼何?”,有“礼”不仅仅表现为外在的形式,还必须具有内在的仁爱,所以“
礼”还意味着要主动爱人,甚至为他人牺牲奉献。作为个人德行规范,讲礼诚然要节制自己,但并不需要委屈自己。“礼”也是讲人性、讲规则、有底线、讲正义的。孔子一方面强调“食不语”,另一方面强调“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礼”承认个人的正当需求,不排除高品质的生活。“礼”虽然强调和谐、谦让、仁爱,但是绝对不是无底线、无原则的让。孔子曰:“礼之用,和为贵”,但同时强调“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在新时期新时代下,“礼”的内涵还包括习总书记指出的:讲原则、讲规矩、讲法治,讲契约精神。“礼”作为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不仅要传承弘扬,更要根据时代变化,不断调整、挖掘、丰富其内涵。随着社会的现代化进程加快,需要我们把原来描述性的“礼”升级为定义性的“礼”,把传统笼统模糊的“礼”梳理为现代直观清晰的“礼”,把柔性的道德约束的“礼”进化为刚性的法律规范的“礼”。把传统“礼”的精神、涵养、智慧和现代“法”的标准、效率、机制结合起来,把古典的政治智慧和现代的治理路径有机结合,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华民族独特智慧的社会治理之路,从而有效提升个人修养,醇化社会风气,高扬民族精神,推动中华文明复兴。
“知而不行,非真知也”,对于“礼”不能仅仅停留在“知”的层面,还必须对“礼”进行深入学习、
长期实践、广泛传播,要“学礼”、“行礼”、“传礼”。要转变观念,推动教育改革,少一些价值中立的“科学”知识,多一些涵养人格的“品德”修养;少一点浮躁的技术变革,多一点内敛的人文情怀;少一点实用的工具理性,多一点“无用的”价值关怀。要在课程设置、评价机制、政策导向等方面对现在的教学目标、内容、体制进行反思和改造,把学“礼”作为学校教育的重要内容。首先要认识到对人的教育,其首要和最终的目的,都不是把人培养成一个有用的工具,而是要培养成讲文明、懂礼貌、有理想,有道德的社会人。其次必须意识到在这个开放、多元、变动的社会中,专业的知识不断迭代更新,各种行业日新月异,作为工具实用的科学知识,今天有用,明天不一定有用了;而看似无用的诚信、包容、仁爱、谦卑等良好的个人品质,恰恰是各行各业都需要的良好品格。一个人具备了良好的品格,他在社会生活中就具有强大的竞争力,一个国家、民族具备这样的品格,就具备了强大的软实力,就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从这个意义上说,“礼”不仅表现为精神气质道德情怀,也具有实用价值。“礼”不仅是礼仪的“礼”,更是力量的“力”。这力量是和平的力量,是善意的力量,是纯粹的正能量。我们要把握、运用、扩大、汇聚这种力量,把它化为提升个人修养,延续文化血脉,提升国家实力,维护世界和平的养料。
经过几十年的建设,我国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完成了从贫到富的华丽转身。
今天,我们还要再接再厉,进一步完成从有钱到有“礼”的深度进化。我们要树立这样的理念:中华民族的复兴不仅仅是物质条件的复兴,更是人的复兴、文化的复兴、礼仪的复兴。作为华夏子孙,有责任也有义务将“富而好礼”的独特民族精神和气质永世传递,使之成为世界文明中一抹永不褪的靓丽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