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资料
一、盐碱地的成因
    土壤盐渍化形成的影响因素很多,包括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质、地貌、水文及水文地质等;人为因素表现为人类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各种活动。其中气候因素是形成土壤盐碱
化的根本因素,如果没有强烈的蒸发作用,土壤表层就不会强烈积盐。
  (1)气候
    盐碱地地区大多属于暖温带极端干旱的大陆性气候,具有光照充足,热量丰富,干旱少雨,蒸发量大,昼夜温差大,无霜期长等特点。这样的气候条件对土壤盐碱化的形成有很大的影响,干旱少雨造成地面植被稀疏,生物积累较弱,使得土壤的淋溶作用十分微弱,土壤石灰反应通体都很强烈。因而本区多数自然土壤及耕作土壤,有机质含量都不高。蒸发量大则造成本区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的重要原因。
    (2)水的作用
    地表水:由于有较多的含盐土层,当河流流经含盐土层时,土层中易融盐融于水中,使水中矿化度增高。当地下水流经扇缘的尾部,由于接受了更多的回归水和强烈的蒸发作用,使地下水浓缩,也是地下水矿化度的转移过程,由于盐分的迁移和累积,加上场地排水不畅通,致使地下水中的盐分大量聚集,这些水既是盐分搬运的动力,又是场地地下水补给的主要水源,这就是造成了场地高矿化水的原因。                    研究表明:地下水矿化度一般在5~15g/l 之间,PH值为7 ─8之间,为弱碱性咸水和盐水,不能作为灌溉水地下水矿化度大于10克/升属高矿化度盐水、不能饮用和灌溉
  地下水:通常地下水埋深在1.0~3.0m之间,具有埋藏浅,矿化度高两大特点。在极端干旱的气候条件下,埋藏浅而矿化度高的地下水是土壤盐分的主要来源,也是盐土和盐渍化土壤面积大的最主要原因。
  (3)人类活动影响
    工程区气候、水文、地形,土壤岩性及水文地质等自然因素的综合作用,是土壤盐渍化发生与发展的基础,而人为活动的影响,则是其向一定的方向演变发展的条件。当前大多数灌区土地采用大水漫灌方式,灌溉水量大,区内斗渠和农渠均为土渠,渗漏严重,因此大量的
渠系田间水渗入补给浅层潜水,渠水及田间入渗转化的地下水一部分排泄于排渠之中,排渠坍塌、淤积严重,排水不畅,其余以蒸发作用形式排泄,水中的矿物质滞留于表层土中,致使土壤盐渍化程度加重。
二  盐碱地现状
    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存在,特别是干旱、半干旱地区,问题更为严重。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和粮农组织(FAO)不完全统计,全世界盐碱地面积为9.54亿hm2。土壤盐碱化和次生盐碱化问题,已经成为世界灌溉农业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制约因素。中国盐碱地面广量大,西北、华北、东北西部和滨海地区都有分布, 土地盐碱化不仅危害作物赖以生存的土壤条件,而且抑制作物的生长发育,造成缺苗、减产、死亡,从而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土地盐碱化严重的地区,造成大面积农田弃耕、荒芜,浪费了大量的土地资源。
二、盐碱地的危害
  危害作物生长、阻碍农业生产的发展。
(1)盐碱化使土壤理化性质变差,作物、林木和牧草的生存条件变坏,表现在:①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由于土壤盐碱化,抑制了土壤的生草化过程和土壤有机质的累积过程,因而土壤有机质含量相对降低,从而影响到土壤的理化性质。②土壤营养条件变差。在排水、洗盐和加大定额灌溉的影响下,土壤氮素损失严重,有机质是土壤磷素的主要来源,有机质的分解产物能使磷素释放而提高其有效性,盐碱土有机质含量低,速效磷的含量也就低,加之盐碱地PH值高,碳酸钙含量高,土壤中的磷易形成难溶性磷酸盐,从而降低了磷的有效性,此外,锌、锰、铁、铜等微量元素也皆因土壤PH高而降低了有效性。③土壤物理性状不良。盐碱化土壤结构差,直径大于
0.25mm的水稳性团聚数量少,空隙度低,非毛管孔隙少,粘结性差,保墒能力差,土壤胶体Na+含量高,透水性差,土壤胶盐困难,土壤有效水含量低,无效水含量显着增加,供水能力差,春秋地温偏低,土性冷凉,影响作物及时播种和幼苗生长,夏季地温偏高,加速了地表蒸发和积盐。④土壤微生物活动受到盐碱的抑制,固N菌、硝化菌很少,活性差,因而土壤中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微弱。
  (2)土壤溶液直接毒害作物细胞。由于盐碱土溶液浓度高,渗透压大,使作物吸收水份和
海陆资料
吸收养分的能力降低,与此同时植物根系选择性吸收营养离子能力也相应降低,因此非营养离子大量进入体内,而营养离子吸收减少或吸收不上,从而打乱了体内正常的离子平衡,干扰了作物正常的新陈代谢机能,破坏蛋白质的合成与水解,引起氨和可溶性盐类离子在体内的积聚,从而产生离子毒害,危及作物的生长发育,甚至死亡。不同盐类危害的程度是不同的,常见的几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