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说课稿
美术说课稿(精选9篇)
  作为一名无私奉献的老师,时常要开展说课稿准备工作,说课稿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教学效果。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美术说课稿(精选9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美版小学美术教材第三册第四课《会变的小手套》。根据教学实际情况并结合学生自身特点,这节课我将围绕教什么、怎么教和为什么这样教,从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习材料、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七个方面来阐述我的说课内容。
  一、首先来解读一下教材。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明确了本课的课型属于设计.应用领域。目的是激发学生利用身边常见的材料进行有趣的创造,从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和创造能力。本课以冬季人们常戴的手套作为艺术再创造的原材料,使学生在对手套形象感受联想的基础之上,通过思维的发散性获得新的形象。这些形象经过简单的添加、装饰就会变成活泼可爱的小动物、美丽的植物、生动的人物或者其他物品。在制作的过程中,可以鼓励学生多动脑筋想办法,制作出多种多样的独具个性的作品。比如在手套中添加一些填充物让
手套鼓起来,形象更加逼真。也可以将手套和其他简单的辅助材料相组合,变化出生动有趣的物品。还可以利用多个手套组合起来,使作品更加复杂多样。
  教材中提供了许多有趣的手套变形形象,同时也展示了部分学生作品和创作的方法步骤,目的是让学生更好的了解手套的变化方法和变化形式,为学生的创作提供参考。
  二、下面说一说教学目标的设定。
  依据小学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体差异,同时结合教材人文与科技的特,在深入解读新课程背景下教学三维目标的内涵后,我从学生角度出发,制定了如下几个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动手能力和创造能力。
  过程与方法目标:初步感受适型造物的艺术表现手法,通过对手套进行简单的添加,能大胆地创作出某种形象。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在教学中利用多种方式不断激发学生对美术的兴趣。
  三、本课的教学重点同时也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主要有以下两点:
  丰富的想象力是艺术作品的加工与再创造主要依靠的源泉,一个人的想象力枯竭了他的创作也就终止了。因此,使学生了解适型造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发散学生思维,是本课的第一个教学重点与难点。
  现在的孩子是幸福的一代。但是我经常看到一些孩子自己不会系鞋带,不会穿衣服,甚至吃饭的时候不会拿筷子。社会在进步,但是孩子的动手能力在退步,这是一种令人堪忧的状况。因此,利用美术课堂有意锻炼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创造出比较生动的形象,是本课的第二个教学重点与难点。
  四、学习材料的准备:
  各种闲置不用的手套、剪刀、双面胶、扣子、彩卡纸、丝线、毛线等饰品。
  我之所以把学习材料的准备单独罗列出来,是想通过这一环节教育孩子学会“勤俭节约”和进行安全教育。在告诉学生准备手套时我着重强调“闲置不用”这四个字,培养学生从小学会节约的好习惯。在告诉学生准备剪刀的时候,我着重强调不要把剪刀当玩具,胡乱挥舞会伤人,注意安全最重要,以此培养孩子的安全意识和自我保护意识。
  五、教法与学法
  为了更好地完成本课教学任务,依据本课实际和学生特点,我采用体验、问答和小组合作交流的方式来完成本课内容。另外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详尽的演示,来达到预定的教学效果。
  六、教学过程
  依据《美术新课程标准》的理念。我的教学过程设置如下:
  首先说一下时间的安排:①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3分钟)——②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10分钟)——③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20分钟)——④展示作业评价交流(5分钟)——⑤课堂小结拓展提高(2分钟)。
  ①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首先通过课件展示几件小手套制作的作品,请学生猜猜它们是谁?你知道它们是用什么做的吗?来调动学生主动脑思考主动参与,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②讲授新课 教师演示:学生了解到这几件作品是利用平时废弃不用的手套制作的之后,再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这些作品使用到的其他材料和工具:彩卡纸、剪刀、毛线、丝线……学生对本节课制作的作品
形式以及使用材料有所了解之后,紧接着为学生演示“小金鱼”的制作方法。接下来带领学生做“排顺序”的小游戏,用你的小手套试一试,这只小兔子是按什么顺序变出来的?你能排出正确的顺序吗?在游戏中让学生进一步体会手套玩具的制作过程和步骤。讨论并且动手试一试,这只小兔子是用什么方法做出来的?和小金鱼的做法比一比,有什么不同?接下来请学生再欣赏几件作品,体会这些作品中使用的制作方法。
  ③学生练习 教师指导:下面,请同学们随意摆弄一下你的小手套,看看它像什么?你一定会有更多有趣的想法!你们也来试一试吧!(小组合作练习,教师提出明确作业要求)
  ④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将部分学生的作品在台前进行展示,并进行自我评价,然后老师以尊重个体差异,鼓励为主的原则进行总结评价。
  ⑤课堂小结 拓展提高:本节学会了什么? 体会是什么?你喜欢今天这堂课吗?你会用今天学习的内容去美化生活吗?通过学生回顾本节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今后学习美术做铺垫。
  七、板书设计:
  本节课板书共分两大块,左板块楷书书写手套玩具制作的步骤以及要领,将书法的魅力在每一节课点点滴滴之中渗透给学生。右板块是学生的作品展示区域,让每一个学生在完成自己的作品的同时,再对比一下其他同学的作品的优劣。到自己的不足为以后的创作积累经验打好基础。
  我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主动参与活动交流,以愉悦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生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以上是我对于《会变的小手套》这一课
的肤浅理解与设计,有不足之处请各位多多指教,我的说课完毕,谢谢!
  一、 教学目标:
  我的教学目标能从学生角度出发,结合教材把目标分成三个进行教学。
  1、知识目标:初步了解公益招贴画的概念,设计方法、设计要素、形式美要求;培养学生良好的设计思维方式。
  2、技能目标:学生能用简洁的造型语言设计主题招贴画,初步学会合理选择图形,控制画面的构图及彩等知识。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关注生活、热爱生命的情感,加强学生对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思考。
  二 、依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确定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招贴画图形的选择与主题的关系。
  难点:招贴画图形大小位置的处理与主题的关系。
  三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美伊战争图片、和平鸽图片资料、表现和平主题的招贴画。
  学生准备:图画本、彩笔、油画棒等。
  四 、教学方法:
  依据本课内容,我以欣赏,提问,分析引导,启发,交流讨论等方法,让学生感受公益招贴画的设计方法及设计意识的形成。本课以多媒体课件贯穿课堂,通过直观的图片及优秀作品,达到本课的教学目
的。
  五 、教学过程:
  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安排的:
  导入新课——讲授新课——学生活动——作业评价——课后小结
  (1)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以和平为主题,联系事实,用战争带给人类的灾难,激发学生对和平生活的热爱,并思索如何表达自己热爱和平反对战争的感情,从而引入和平鸽这一标志性形象。
  (2)讲授新课:教师讲述 和平鸽的由来小故事,通过欣赏和平鸽的绘画形式的作品,启发学生思考还可以怎样表现和平题材,表达你对和平的热爱。展示和平题材招贴画,介绍招贴画的概念,引导学生分析招贴画,招贴画的要素及特点,注意图形选择和主题表达之间的必然联系,构图与主题表现、形式美感之间的联系,具体到图形的大小,位置,彩的处理。
  (3)学生活动:由和平题材的招贴画拓展到其他公益招贴画,让学生多个角度去思考,关注社会,激发学生对生活的关爱和思考,选择合适的主题,运用富有创意的构思,设计一幅公益招贴画.(教师提出作业要求)
  (4)展示作业 评价交流 (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尊重学生,以鼓励为主)
  (5)课堂小结:本课你学会了什么?你有什么体会?
  通过学习回顾本节课的内容,巩固所学知识,为以后的学习打基础。
  本课依据以人为本的教学新理念,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因势利导,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交流,以
愉快的心情体验课堂,培养学习基本的美术素养和基本技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习美术。
  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美术四年级上册《窗外的景》。
  本课是造型.表现学习领域。窗景是绘画中常见的题材。因为,窗景显露出浓厚的生活气息吸引了人们,是窗景构成的画面吸引了人们。不同的窗景反映着不同的地域特征、不同的文化背景,同时也反映出不同的生活志趣和审美理念。这主要靠窗外的景、窗台的摆设、窗户周围的环境判断出来的。对于四年级学生而言他们已经掌握一定绘画和制作的技能、技巧,创作窗外景的命题作品比较容易,难在窗外景特点的表现。
  根据以上分析和新课程标准的要求,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是:
  1、通过欣赏图片、照片了解窗子的结构和组成部分及形状。
  2、学生根据想象,运用不同的绘画制作方法表现窗外的景。
  3、激发学生热爱生活、大自然的情感,培养学生对立体造型设计的兴趣。
  本课的教学重点:鼓励学生运用绘画或制作的方法表现窗外的景。
  本课的教学难点:启发学生想象表现窗外的景。
  在教学过程中,我以《新课标》为理论依据,注重美术与学生生活经验的联系,采用创设情境法、观察发现法、鼓励法等教学方法和多媒体教学。鼓励学生积极参与造型表现活动。使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情感体验中提高想象力和创造力。
  在教学中,主要采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欣赏图片、
照片中开拓学生思路,激发创新精神。以自由组合学习小组,合作交流的方法,共同探究制作方法,把自己的发现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明确创作形势和方法,提高动手能力。
  下面我将按教学环节介绍一下在教学中具体实施的情况。
  一、 激发兴趣
  课件出示学校窗景照片。
  今天,我们就来创作一幅表现窗外景的作品(出示课题)
  二、发展阶段
  1、认识窗子的结构。先使学生了解窗子的结构,包括哪几部分:有窗框、窗台、窗帘、窗玻璃。再请学生谈除了常见窗子的样式,你还见过哪些样式的窗子。在学生交流窗子的样式后课件出示窗子的样式,开拓学生的视野。为的是学生在创作中窗子的样式不会单调。
  2、启发学生想象,创造景。《新课标》的教学建议中指出,“在教学中,应当遵循审美的规律,多给学生感悟艺术作品的机会,引导学生展开想象,进行比较。”所以,我首选请学生谈透过窗子经常能看到的景。例如; 学生汇报景有我们的生活情景、常见的楼房等。再通过欣赏课件出示景图片“四季的变幻、日夜的更替”启发学生进行想象,想象透过窗子想看到的景,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下一步的创作奠定基础。
  3、学习制作方法。 通过分析范画,引导学生分析运用的表现方法有a、绘画b、剪贴。明确作品中运用不同方法采用的技巧及应该注意的问题。
  4、进行创作。鼓励学生用喜欢的方式和方法,创作自己最理想的窗外景。
  三、作品展示 体验成功
  在《新课标》的评价建议中指出,采用多种评价方式评价学生的美术作业。我主要采用了自评和互评的方式。各小组在展示作品中互评、汇报创作构思、合作感受。教师鼓励表扬,肯定各组的成功。
  四、教学拓展
  鼓励学生用纸立体的方法,制作能打开的窗子。
  本课每个环节力争让学生保持浓厚的兴趣,让每个学生都体验到创作窗外景的乐趣,使整节课的气氛“和谐、民主、愉快、轻松”。
  一、教材分析:
  这一课是北师大版《艺术》一年级下册第九单元“蓝的大海”的第三个课题,主要介绍海洋生物的形状、花纹、彩等,是学生在学习《小贝壳》、《美丽的风帆》后,让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海滩、海面走向更为神奇的海底,从而使学生对大海的认识从“零散”走向“整合”,从“单一”走向“丰富”,为学生认识大自然打开了另一扇窗户。
  二、学情分析:
  《艺术课程标准》中指出:艺术学习只有与学生个人的成长环境联系起来,才能获得持久的动力。因此,本课教学前,我着重调查了学生的生活经验,掌握了基本的学情信息:
  1、闽南是一个洋溢着“海文化”的地区,学生生活在海边,对于大海本身并不陌生,他们听过、见过、
吃过甚至抓过不少的海洋生物。
  2、一年级下学期的学生处于具体形象思维时期,思维运作以形象为主体,对于“动作”和“形象”具有较强的依赖性。
  3、经过一个多学期的学习,学生合作、交流、独立操作等学习习惯已初步养成,并且学生也初步学习了用肢体、线条和块来表现事物。
  三、教学目标:
  1.认知领域:
  A、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的奇异景观
  B、让学生初步认识海底生物的形状、花纹和彩
  2.能力领域:
  A、培养学生的观察力、想像力和艺术审美能力
  B、培养学生用不同的材料来表现海底生物的动手操作能力
  3.情感领域:
  A、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引发学生珍爱海洋生物。
  B、增强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及保护自然的责任感,激发学生对人类生态保护的意识。
  教学设计前的考量:
  思量一:如何真正激发学生的兴趣?
  正确引导、激发学生兴趣,促使学生真正投入到课堂中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思量二:如何确实地发展学生的艺术能力?
  艺术能力是艺术课程主要的教学目标,学生艺术能力的发展不能寄希望于课外的辅导,只能落实于课堂教学之中。
  思量三:如何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
  海洋是人类共同财富,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家园,联系学生的生活情感,唤起学生热爱科学和关注环保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变小魔术,揭示课题
  好奇之心是学生的天性。因此,在课一开始,我就拿出一张白的纸,告诉学生:老师可以五秒钟之内把一张白纸变成一片大海!信不信?以这样的引入,来极度地调动了学生的兴趣、好奇心,然后让学生根据原有的生活经验说说对海底世界的印象,引出课题。
  (二)探索海底的奥秘
  1、让学生模仿潜水员的潜水动作,在感觉中走入海底,产生亲切感。动作表达能力不仅是艺术课程的内容,同时也是学生感受艺术、掌握艺术的重要方法,学生通过动作来把握世界。
  2、播放“海底世界”的精彩动画片,让学生身临其境地看到海底生物,感受海底的神奇魅力,激发学生的探索兴趣。
  3、让学生说说还见到过哪些更神奇的海洋生物?充分地调动学生原有的生活经验,来丰富课堂资源的交流与互动。
  4、让学生随机模仿海生物在水中游行的动作,把握各种生物的不同特性。在培养孩子的模仿能力的同时,也为学生下面的创作打好形象的基础,更为主要的是调动学生的参与激情。
  (三)深入认识海底生物的特征
  课件展示不同海生物组成的画面,让学生在形状各异、彩各异的海底生物中感受美的存在。
  1、小组内交流,自主选择喜欢的海生物进行比较:
  a、让学生观察它们的形状特征,想想它们和哪些几何图形相类似。
  b、让学生欣赏海洋动物身上花纹特点。
  c、认知彩。通过课件将图片欣赏设置由黑白到彩渐变,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学会了通过现象认知彩,激发了他们的创作欲望。在观察各种不同生物的形状、花纹、彩中,感受海底生物个性的美;在比较各个生物时,渗透美的鉴赏。
  2、作品欣赏。我特搜集一些优秀作品让学生欣赏,感受用点、线、面等表现的海生物,增强学生创作的自信心。
  (四)在创作中内化学生的艺术素养
  1、方法渗透。让学生讨论用什么方法来表现海底世界?在讨论的基础上,为学生提供足够充分的创作材料。
  2、合作创作。让学生在小组中到自己的合作伙伴,通过观察和学生个性的独特把握,用各种不同的材料进行合作创作,以丰富的块、线条等来表现海底生物。加强学生的交流、互动和合作,以求使作品的创作呈现更为丰富的表现力。在合作训练中,主要做以下几个步骤:
  a、确定绘制对象、手法及对象大小。
  b、根据生物的形象考虑装饰的图案。
  c、进行具体的撕、贴、画等。
  3、作品展评。每组选一两名小朋友展示作品,并将该组的构思、设计意图,说说给大家听。在品评学生作业时,对学生施行“大拇指”教育,同时重视生生之间的互评,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培养美的鉴赏能力。
  (五)扩展延伸培养学生的情感价值观。
  结合生活实际,提出问题:“小朋友们,海底世界是这么的美丽多彩,你会去破坏它吗?那么咱们该怎么做?”引发学生反思与交流,进一步认识海洋是人类的朋友, 是人类共同的财富、赖以生存的家园,不能破坏的,有责任去保护它,使其情感受到深化与升华。
各位老师:
  大家上午好,我是来自前进小学的美术教师,我的名字是王爱美,今天我为大家带来的是小学三年级美术课程《老房子》一课,请各位老师多提宝贵意见,谢谢。
  教材分析:
  每一条街巷,每一栋老屋,每一座桥梁,每一尺驳岸,都有许多感人的故事和关丽的传说。《老房子》一课,着重引导学生从观察老房子的外形特点,了解老房子的昨天和今天,让学生能真正触模城市的文脉,品味城市的精神,并在身临其境中感受某种特殊的气氛,产生相应的情绪,并用美术的形式表现出来,这是本课的立意所在。
  用写生或记忆画的形式将拦房子在现在画面,是记录学生直接体验的一种美术活动。通过学习,学生不仅要了解本地区的老房子的特征,还要对各国、各民族的老房子的建筑有所知晓。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观察、寻访本地老房子,对各国、各民族、各地区老房子的建筑风格有所了解。
  (2操作目标: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3)情感目标:通过对周围老房子的写生或记忆画的练习,让学生感受家乡老房子别具风格的古朴美,从而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荣誉感。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用写生、记忆画或语言表述的形式描绘老房子。
  教学难点:如何表现老房子历尽沧桑的陈旧感及别具风格的古朴美的体现。
  教学准备:
  师生共同准备:
  a课前采访祖辈老人或建筑师及查寻有关资料,对本地老房子进行初步了解。
  b收集各国、各民族、各地区之房子的建筑图片、照片及文字资料。
  c画夹、铅笔或钢笔、水粉、油画棒等写生工具。
  教学过程:
  一、讨论、引领阶段:
  学生将收集的各种老房子资料进行分享、交流。
  结合各文字资料、图片讨论各国、各民族老房子有什么特点?
  引导欣赏一些老房子的写生作品,并针对作品提出相关问题:
  1你喜欢哪一幅写生作品,为什么?
  2你喜欢哪种表现形式,能否学着用自己喜欢的形式表现作品?
  3如果让你来画,你准备如何表现?
  二、示范、提示阶段:
  利用实物投影仪或幻灯片,根据一张老房子的现场照片,讲解写生时取景与构图,并做相应的示范。
  提出外出写生注意事项:
  写生时注意安全。(不要逗留水池边、马路上、建筑工地等地。)
各位评委,老师:
  你们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能"变化"的蔬果》,首先我想谈谈对教材的理解。
  一、说教材
  《能"变化"的蔬果》是江西版美术教材五年级下册第6课,属于"造型、表现"领域。
  瓜果蔬菜在我们的生活中是最常见的食物。我们可根据蔬菜瓜果的形状,颜和肌理,利用其特点,稍作加工,就会具有天然有趣的造型,正如教材中所展示的:
  (1)根据香蕉的外形特征整合,即变成一只可爱的"香蕉犬"。
  (2)用半个菠萝和一只水晶梨经过巧妙的构思,组合在一起,即变成一只威风凛凛的"菠萝鸟"。
  (3)利用土豆和葱跟的外形特征组合成以为纯朴慈祥的"土豆爷爷"等。
  教材中把常见的蔬菜瓜果都变成了诱人的模样,变成了既可爱有具个性的果蔬作品。使学生感受造型表现的乐趣,并尽情发挥自己的创造潜能,将奇妙的构思,创新的观念转化为具体的成果,体貌成功的喜悦,让学生感受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
  在这里,美术活动不是知识的灌输,不是技能的克隆,而是作为一种文化生活的学习,它根植于生活,表现于生活,赞美于生活,运用于生活,并给生活以向导和启迪。鉴于此,我进行了整堂课的设计。
  二、教学目标:
  知识性目标:通过观察,了解蔬果变化多样的形状和鲜艳多彩的泽。
  技能性目标:利用蔬果固有的彩和造型,学习夸张装饰的方法,运用削、切、挖、连接、拼、插等方法,设计制作出果蔬作品,培养和发展学生的形象思维和创造能力,动手能力。
  情感性目标: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主动探索和发现问题,创造性地解决问题。体验果蔬造型的乐趣,培养学生养成联想的好习惯,并善于发现并表现生活中的美。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欣赏、感受蔬果造型的美感。并能用多种制作方法来创作造型新颖,富有趣味性的蔬果立体造型。
  难点:用蔬果创造出有创意的立体作品。
  四、教学准备:
  教师:布置场景、实物展示台、蔬果、刀、菜板、牙签、照相机、盘子。
  学生:蔬果、手工材料。
  五、说教法
  情景教学法、观察分析法、直观教学法、操作实践法
  六、说学法
  自主探究法、合作学习法、实践创造法
  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形象是切入点,是关键,这节课我放手让学生主动探究,通过讨论自己解决问题,教师作为引导着,疑点难点师生一起研究解决。从而让学生逐步走进作品,感悟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情感和艺术技巧。
  七、说教学过程
  (一)欣赏导入
  让学生参观蔬果作品展示图,讲解示图内容中的基本做法即体现出的效果,可以是学生利用已有知识与经验,根据自己现有的材料整合利用,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二)示范--新授蔬果造型,采用当堂讲授,现场示范的方法,突出在造型上,实践上的重难点。
  1、提问讲解--示范过程中,到关键时刻就采取提问方式,让学生深入感知,巧妙联想。由易到难,由浅到深。
  2、创作--留出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来完成自己所构想的作品,充分展示自己动手能力,和联想能力。(同时并提醒和观察学生的安全问题)
  3、展评--然后逐个让学生把自己的作品拿上讲台来展示,采用自评、互评的方式对自己和同学的作品做出评价。(教师可设计一个评价方案:说一说谁的作品有想象力?谁的作品把蔬果的形状、颜、花纹等结合得最巧妙?)
  4、拍照留念--把学生的作品逐个用相机拍照后,张贴在班级的板报上供给大家欣赏和借鉴,同时也给大家留个纪念。
  5、卫生——最后督促学生收拾好工具和材料,整理桌面、地面保持教师环境的卫生和整洁。
  6、课后拓展:鼓励学生把这节刻所学的蔬果雕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中去。(如为家庭聚会时设计制作一个果蔬拼盘等。
  小结:体会创造的乐趣,增强教学的趣味性
  一、教材分析
  歌曲《桔梗谣》采用3/4拍节奏,音乐轻快明朗,是一首曲调优美,带有舞蹈性节奏的朝鲜族民歌。非常符合三年级小朋友的欣赏学习。歌曲共有七个乐句组成的一段体结构。整首歌曲前后既统一,又有变化,生动地塑造了一个朝鲜族姑娘勤劳活泼的形象。从中,可使学生触及到朝鲜族优秀的特文化,深刻感受中国丰富的少数民族艺术。
  二、教学目标
  综合教材内容及其他教学要素,我认为可将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
  1、通过听、唱、舞、奏、创等大量的音乐实践活动,初步感受朝鲜族的民族风格。
  2、能边歌边舞表演《桔梗谣》,表现人们喜庆丰收的欢乐情绪。
  3、鼓励学生自选伴奏乐器为歌曲伴奏。
  其中教学重点、难点设定为:在听、唱、奏、舞等音乐实践活动中,帮助学生体验感受朝鲜族的民族音乐风格,培养学生的创造能力。
  三、教学理念及教法、学法的确定
  新课标提出:音乐课应以“学生发展为本”,以音乐审美为核心,以加强音乐实践与创造。同时还强调了课堂上音乐与相关文化的相互融合与渗透。鉴于以上理念, 我决定采用参与——体验、情境——陶冶的情感教学模式,借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努力使学生在轻松愉悦、和谐互动的气氛中主动参与学习,在体
验中感受和表现音乐,从而促进学生发展。教学过程追求动静结合、张驰有度,让音乐真正走进孩子的心灵。再有,本课的编创等实践活动穿插于各个教学环节中,唱中有创,动唱结合;听中有创,边听边动,自始自终都鼓励学生的创新与实践。
  那么到底要怎样使我的音乐课堂成为学生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呢?我决定这样安排教学过程:
  四、教学流程及相关考虑:
  一)组织教学:
  让学生跟着《朝鲜梦》这富有朝鲜族特的音乐声,做拉裙子的动作点步进教室,师生共同律动。
  待音乐声结束后,师生用音乐语言相互问好。
  (本课的重点之一就是帮助学生感受朝鲜民族的.音乐风格。在这一环节中,我安排了朝鲜族音乐来营造课堂氛围,其次又通过引导学生听、律动等形式,为整堂课的学习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二)创设情境
  1、先请学生欣赏课件演示朝鲜族人民的服饰,民族特文化活动。
  2、然后师生展开关于朝鲜族风情的交流讨论。
  3、鼓励学生照着课件上的舞蹈动作,和老师一起学一学,动一动。
  4、老师小结。使孩子们明确:朝鲜族是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他们的民歌优美动听,富有舞蹈特点。他们的舞蹈舞姿优美,富有民族特。
  (在这个环节中,借助课件,通过欣赏、交流、学习舞蹈等方式,不仅使学生了解到许多有关内蒙古
民族的风土人情,激起对民族音乐的兴趣。又能促使孩子积极展开想像,引发创作的灵感,有效地培养了孩子的审美能力。)
  三)、学唱歌曲《桔梗谣》
  1、解题:桔梗,是朝鲜族人民爱吃的一种野菜。
  2、聆听范唱,教师边唱边舞,激起孩子的兴趣
  3、学唱曲调:把曲调做成七张卡片,每张卡片4小节,并编号。 然后,通过教师指导、学生合作练唱、小组比赛唱等形式学会演唱曲调。
  4、 再次聆听范唱,学生跟唱几遍,接着跟琴填唱歌词学会演唱歌曲《桔梗谣》。
  (这个环节中,对于曲调的学习我采用了制作卡片的方式,目的是为了易化难点,再通过学生合作练唱、小组比赛唱等形式,使枯燥的练唱活动变成了有意思的学习,即激发了孩子们的表现欲望,又增强了体意识,培养了合作精神。)
  四)表现歌曲《桔梗谣》
  1、组织学生讨论,这首歌曲表现了怎样的意境呢?引出本首歌曲的主题:劳动可以给人带来快乐,我们要热爱劳动。
  2、老师鼓励学生自主选择伴奏乐器,按课本上提示,为歌曲伴奏。
  3、鼓励学生自由创编恰当的节奏型,为歌曲伴奏。
  4、师生一起复习朝鲜族的舞蹈动作,鼓励孩子们为歌曲伴舞。
  5、 开个小型的演唱会,请孩子们表演唱、物、奏。
  (一堂音乐课会让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愉悦的感受。在这个环节中,孩子们通过唱、舞、奏等创编活动,他们的兴趣、创造性、个性、社会性都得到最大程度的激发,学生已完全沉醉在音乐本身的乐趣中,此外也进一步地深化主题:劳动能给人带来快乐!)
  五)、组织下课
  师生互道再见。在《桔梗谣》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
  (音乐教学的功能决不仅仅体现在一堂课上,让孩子们在富有民族特的音乐声中边舞边离开教室,就是希望能使学生把课堂上所感悟到的,带到教室外,带进自己的生活,使音乐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全面发展而服务!)
  当然,以上所述只是我对本课的一种设想,若是要投入到真正的课堂教学中去,我想还应该考虑更多方面的因素。但不管怎样,我认为,一堂音乐课能成为孩子们享受音乐美的圣殿,就是我们教师永远孜孜不倦的追求!
  活动目标:
  1、尝试用渲染的方法装饰手帕,感受作品的美感。
  2、幼儿提高参与美术活动的兴趣和自信心,体验渲染成功的乐趣。 活动准备:1、宣纸若干张,报纸垫在桌上。
  2、各颜料(每组四种)、哭笑脸表情一个。
  活动过程:
  一、出示下垂嘴的娃娃,引出主题。
  1、师:小朋友们看,今天娃娃来和我们一起玩,咦?娃娃怎么不开心?老师来问一问。 (噢,原来是娃娃妈妈给娃娃一块没有花的手帕,娃娃不喜欢。)
  2、教师出示裁好的宣纸一张。
  师:瞧,手帕在这里。小朋友我们来帮帮娃娃把手帕变漂亮吧!小朋友你们愿意吗?
  3、提问:那可以怎么帮娃娃呢?(幼儿自由想办法回答)
  二、说教法:
  《纲要》和《指南》都指出“教师应成为幼儿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引导者。”教师的主要作用在于激发幼儿感受美,表现美的情感,丰富他们的审美经验,使幼儿体验自由表达和创造的快乐。在活动中,我主要采用了以下教学方法:
招贴  (1) 情境表演法:兴趣是幼儿主动参与活动的重要因素。为使幼儿对活动有好奇和参与的兴趣,活动开始以娃娃因为一块没有花的手帕不开心的情境引入,调动了幼儿参与的积极性。
  (2) 演示法:根据《纲要》中的要求,在染纸中教师详细示范并讲解染花手帕的具体方法,让幼儿通过直观的观察,初步掌握染花手绢的方法。
  (3) 指导法:印染的过程中让幼儿大胆操作,讲清要点和难点,让幼儿大胆的进行尝试。
  三、说学法:
  (1) 观察法:在组织活动中教师为幼儿示范了全部过程,让幼儿先通过观察老师的染花手帕的过程,对活动有了一个感性的认识,为以下的活动打好基础。
  (2) 体验法:根据本活动的教育要求,给幼儿提供丰富的材料,创造良好的活动氛围,让幼儿亲自动手操作,主动学习,锻炼幼儿的对彩的感受力和手的灵活性。
  四、说教学过程:
  教学流程:激发兴趣——示范讲解——尝试创作——作品展示
  1) 创设情境,引出主题——激发幼儿的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情境表演中,出示哭的娃娃表情,娃娃因为一块没有花的手帕不开心的情节引入,从而请小朋友们热心帮忙,这样引出课题主要在于激发幼儿参与的兴趣,从而引发幼儿学习渲染的欲望。
  2) 教师示范讲解——演示渲染手帕的方法。
  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通过提问的方式来对幼儿已获得的知识进行巩固,比如说向幼儿提问:将正方形的宣纸怎样折?如何染出不同的花纹?加深幼儿的记忆,同时要激发出幼儿对染纸的热情,提醒幼儿在操作的过程中的注意点。
   3) 幼儿操作。
  我充分给幼儿创作的空间,在幼儿已掌握基本方法的基础上,发挥自己的想象力,随自己的爱好创造图案,并允许幼儿之间相互讨论,彼此欣赏,教师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给予幼儿指导帮助。
   4) 作品展示。
  把大家的作品都展示出来,让每位幼儿都有成就感,不论作品成败,都帮助幼儿建立足够的自信,体验成功的快乐。
  评委老师早上好!我今天要说的是这一课。我就本课的教材分析,教法学法,教学过程做一下说明:
  一、说教材
  本课是义务教育小学美术第( )册第( )课的内容,是一堂( · )课。按照《美术新课程标准》,我将本课略加改动,成为集欣赏与技能训练于一体的综合课。以审美教学为主线,加以必要的技能训练,使它能与生活,情感,文化,科学相联系,更具人文性,综合性,创造性。在这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美术基础知识,基本技能,本课的设计可以说是对前面所学的知识技能的巩固与深化。
  ( )年级学生天真,好动,活泼可爱,思维独特,个性鲜明。在教学中只有充分运用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并让他们时时体验成功的乐趣,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根据本课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以及学生原有的基础和学习能力,我设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认识目标;
  2·能力目标;
  3·情感目标;通过学习( ),了解( )。
  二、说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 ),学习( )。
  教学难点:通过学习( ),了解( )。
  三、说教法学法
  为了突出重点,并突破难点,体现课程设计注重人文关怀,侧重学生的体验过程,针对小学( )年级儿童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我遵循“教为主导,学为主体”的教学思想,通过情景创设,引导学生主动探究,体验学习的过程,培养自主学习主动探究的意识;通过评价激励,引导学生积极互动,体会创作的快乐,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提高学生的创造力。
  本课我主要使用的教法有:1·情境教学法。2·直观演示法。3·随堂欣赏法。达尔文曾说过:“最有价值的知识是关于方法的知识”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从过去单一的接受式学习方式转向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所以本课我主要指导学生的学习方法是:1·发现学习法 2·讨论法 3·合作法
  四、说教学用具:
  学生( )
  教师( )
  五·说教学过程
  首先——开设情境,趣味导入
  导入的号是成功的一半,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所以我在教学一开始,让学生欣赏造型各异、风格独特的照片,引导学生通过体会照片的意义,引出本课课题———《 》
  (一)作品欣赏
  其次由于每个学生的成长经历、知识层面、生活环境的不同,因此先出示一组图片,通过提问引导学生观察,探索,了解。接着出示一组有存在问题的作品,让学生观察分析:归纳总结,突破难点,避免发生同样的错误。教学活动中,以此调动学生勇于表现、释放个性
  的积极性,让学生真切体会到学习的成功与快乐。
  (二)自主探究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新课程标准特别倡导的一种学习方式,他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合作意识,所以我在本课开设疑问:“( )谁能告诉老师吗?”正当学生情绪高涨,我给学生5分钟的时间,引导学生根据书中提示,相互交流,积极互动,并大胆地说出自己讨论得出的结果。这样可以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合作、探讨,使重、难点得到了解决。这里教师只是组织者、引导者。这个环节体现了合作,讨论的学法。
  (三)教师示范引领
  小学生的思维特点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抽象思维较弱,这时教师的亲自示范,必将能让学生很好地获得直观的视觉信息,激发了兴趣,增强效。
  (四)欣赏同龄人作品,欣赏画家作品
  不同内容,不同技法,拓展知识面,激起学生自我表现的欲望,全身心投入到创作中来。
  (五)布置作业大胆创作
  这一环节是给学生一个自由发挥、创造的空间,鼓励学生对自己的作品进行大胆创作。 要求:大胆创
作,细心装饰。
  作业1·(低)( )
  作业2·(中)( )
  作业3·(高)( )
  在创作过程中同时,播放轻音乐,营造轻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在优美的旋律中展开思路、大胆创造,体验造型活动所带来的乐趣。
  (六)展示评价
  1·自评 你画的是什么?你觉得自己的作品哪里最棒?
  2·互评 谁的作品最美?谁的作品哪一点给你印象最深?
  (引导学生发现美,把握学生的闪光点。)
  3·教师评 好的作品要给学生激励,肯定,表扬。要出其优点,甚至扩大其优点,使他们摆脱自卑心理,相信“我能行”。这样,让全体学生都成为“学习的主人”对存在不足的作品可以对他们说“怎么才能把自己的作品变得更美呢?”等。
  (七)课堂总结延伸
  科学精练的结束语能起到“课虽尽,但趣无穷”的效果,在课程即将结束时,问学生:“这节课哪一点给你带来了快乐?”学生学会从创作的快乐、成功的快乐、合作的快乐,甚至会从老师和同学的评价中体会到快乐。学生对快乐的回顾,既加深了对整个教学过程的印象和体验,同时又是对这节课的总结和梳理。

  最后,我给学生留了一个拓展延伸的作业:把自己的创作感想和乐趣跟大家共同分享。 六·板书设计 这就是我的板书设计
  总之,本课从新课标出发,从学生实际入手。力求做到导课体现一个“趣”字,授课体现一个“活”字,创作体现一个“新”字,评价体现一个“巧”字。我相信这节课是能达到预期的目标的。我的说课完毕,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