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译文》这是优秀的文言文翻译译文文章,希望可以对您的学习工作中带来帮助!
1、《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译文
《楚庄王欲伐越》原文及翻译韩非子
魏国是现在的哪里原文
楚庄王欲伐越,庄子谏曰:“王之【1】伐越,何也?”曰:“政乱兵弱。”庄子曰:“臣患智之如目也,【3】,能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自见其睫【4】。王之兵自败于秦、晋,丧地数百里,此兵之弱也。庄跻【5】为盗于境内,而吏不能禁,此政之乱也。王之弱乱非越之下也,而欲伐越,此智之如目也。”王乃止。
故知之难,不在见人,在自见,故曰:“自见之谓明【6】。”
注释
1.之:助词,无义。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
2.愚:自谦之词。
3.患:担忧
4.智如目也:智力和见识就像眼睛一样。
5.睫:眼毛
6.庄跻:楚国的大盗,实为人民起义领袖,与楚王不同时,系寓言假托。
7.明:眼睛明亮,引申为明智
译文
楚庄王想攻打越国,庄子劝谏道:“大王为什么要攻打越国呢?”楚庄王说:“因为越国政事混乱,军队软弱。”庄子说:“我虽说很无知,但深为此事担忧。见识如同眼睛,能看到百步之外,却看不到自己的睫毛。大王的军队被秦、晋打败后,丧失土地数百里,这说明楚国军队
软弱;有人在境内作乱,官吏无能为力,这说明楚国政事混乱。可见楚国在兵弱政乱方面,并不比越国差。您却要攻打越国。这样的智慧如同眼睛看不见眼睫毛一样。”楚庄王便打消了攻打越的念头。因此要想认识到困难,不在于能否看清别人,而在于能否看清自己。所以《老子》上说:“自己认识到自己才叫做明察。”
2、《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欲伐魏》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齐欲伐魏。淳于髡(kūn)谓齐王曰:“韩子卢者,天下之疾犬也。东郭逡(qūn)者,海内之狡兔也。韩于卢逐东郭逡,环山者三,腾山者五。兔极于前,犬废于后;犬兔俱罢,各死其处。田父见之,无劳倦之苦,而擅其功。今齐.魏久相持。以顿其兵,弊其众,臣恐强秦.大楚承其后,有田父之功。”齐王惧,谢将休士也。(选自《战国策.齐策》)
译文
齐国要讨伐魏国,淳于髡对齐王说:"韩子卢是天下跑得极快的犬;东郭逡是四海内极其狡猾的兔子。韩子卢追逐东郭逡,围绕着山追了三圈,翻山越岭追了五次。兔子筋疲力尽地跑在前面,犬疲惫不堪地跟在后面,犬与兔都疲惫至极,最后分别死在了自己所在的地方。农夫看见了(它们)而抓获它们,没有费一点力气,就独自获得了利益。现在齐国与魏国长期相对峙,以致使士兵困顿,百姓疲乏,我害怕强大的秦国和楚国会等候在背后,坐收农夫之利呀。"齐王害怕了,遣散了将帅,让士兵们都回家休息了。
解释
【通假字】:
1、“罢”通“疲”,意思是乏、累。
2、顿:困顿、疲弊,这里指“使……困倦”。弊:困乏、疲惫这里指“使……疲劳”
“顿其兵”“弊其众”两句中的“顿”“弊”都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即“使其兵顿”,“使其众弊”。
【逐字翻译】:
1.天下之疾犬也(疾)快疾犬:跑的极快的狗
2.各死其处(各)各自
3.田父:农夫[1]
4.顿:使......困倦
5.谢:遣散
7.擅:得到
8.弊:疲劳。这里是使……疲劳
9.逐:追逐。
10.恐:担心
11.疾:跑快
12.顿:困倦,这里指“使……困倦”的意思。
13.环山者三:相当于“三环山”,意思是围绕着山追了三圈。
14.伐:讨伐、出兵
齐欲伐魏与哪个寓言故事有异曲同工之处?
1.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2.犬兔相争农夫得利
3、《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翻译译文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原文及翻译战国策
原文:
司马错与张仪争论于秦惠王前。司马错欲伐蜀。张仪曰:“不如伐韩。”王曰:“请闻其说。”
对曰:“亲魏善楚,下兵三川,塞轘辕、缑氏之口,当屯留之道,魏绝南阳,楚临南郑,秦攻新城宜阳,以临二周之郊,诛周主之罪,侵楚魏之地。周自知不救,九鼎宝器必出。据九鼎,
按图籍,挟天子以令天下,天下莫敢不听,此王业也。今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敝兵劳众不足以成名,得其地不足以为利。臣闻:‘争名者于朝,争利者于市。’今三川、周室,天下之市朝也,而王不争焉,顾争于戎狄,去王业远矣。”
司马错曰:“不然。臣闻之:‘欲富国者,务广其地;欲强兵者,务富其民;欲王者,务博其德。三资者备,而王随之矣。’今王之地小民贫,故臣愿从事于易。夫蜀,西僻之国也,而戎狄之长也,而有桀纣之乱。以秦攻之,譬如使豺狼逐羊也。取其地足以广国也,得其财足以富民,缮兵不伤众,而彼已服矣。故拔一国,而天下不以为暴;利尽西海,而诸侯不以为贪。是我一举而名实两附,而又有禁暴止乱之名。今攻韩劫天子,劫天子恶名也而未必利也又有不义之名而攻天下之所不欲危!臣请谒其故:周,天下之宗室也;齐韩,周之与国也。周自知失九鼎,韩自知亡三川,则必将二国并力合谋,以因于齐赵,而求解乎楚魏。以鼎与楚,以地与魏,王不能禁。此臣所谓危,不如伐蜀之完也。”
惠王曰:“善!寡人听子。”卒起兵伐蜀,十月取之,遂定蜀,蜀主更号为侯,而使陈庄相蜀。蜀既属,秦益强,富厚轻诸侯。(选自《战国策·秦策》)
译文:
司马错和张仪在秦惠王面前进行了一场争论。司马错要攻打蜀国,张仪说:“不如攻打韩国。”秦惠王说:“请让我听听你们各自的道理。”
张仪回答说:“应先与魏、楚两国亲善友好,然后出兵韩国的三川,堵住轘辕、缑氏两个隘口,挡住通向屯留的路,让魏国出兵切断南阳的通路,楚国派兵逼近南郑,而秦国的军队则攻击新城和宜阳,兵临东西周的疆界,声讨周君的罪行,(随后)乘机侵占楚、魏两国的土地。周王室知道已经不能拯救自身,一定会交出大禹所铸造的九鼎和各种图籍珍宝。我们占有了九鼎,掌握地图和户籍,挟持周天子,用他的名义来号令天下,天下没有敢于违抗的,这就是称王天下的霸业啊。如今,蜀国是西边偏僻(落后)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攻打蜀国,会使士兵疲惫,使百姓劳苦,却不能以此来建立名望;即使夺取了那里的土地,也算不得什么利益。我听说:‘争名的要在朝廷上争,争利的要在市场上争。’现在的三川地区和周王室,正是整个天下的大市场和朝廷,大王不去争夺,反而与那些野蛮的人争夺名利,这就离称王天下的霸业远了。”
司马错说:“不对。我听到过这样的话:‘想使国家富庶,一定要扩大他的领地,想使军队强大的一定让他的百姓富足,想称王天下的一定要广布他的恩德。这三个条件具备了,那么,
称王天下就会随之实现。’现在大王的土地少,百姓贫困,所以我情愿从那容易办到的事做起。蜀国是西边偏僻的国家,又是戎狄中的首领,而且有像桀、纣一样的祸乱。用秦国的军队前往攻打,就如同用豺狼驱赶羊一样。得到它的土地,能够扩大秦国的疆域;得到它的财富,能够使百姓富足,整治军队又不伤害百姓,蜀国已经归服了。因此,夺取了蜀国,但天下人不认为我们暴虐;取尽了蜀国的财富,诸侯国也不认为我们贪婪。这就是说,我们用兵一次,就能名利双收,还能得到除暴、平乱的好名声。如果现在去攻打韩国,胁迫周天子,胁迫周天子必然招致坏名声,而且不一定有利,又有不义的名声。去进攻天下人都不希望进攻的地方,这是很危险的!请允许我讲明这个缘故:周王室,现在还是天下的宗室;齐国和韩国,是与周王室相交的友好邻邦。如果周天子自己知道要失去九鼎,韩王自己知道要丧失三川,那么,两国一定会联合起来,共同采取对策,依靠齐国和赵国,并且向楚、魏两国求援,以解除危难。把九鼎送给楚国,把土地送给魏国,大王是阻止不了的。这就是我所说的危险,不如攻打蜀国那样万无一失。”
秦惠王说:“很对。我采纳你的意见。”最终出兵攻打蜀国。不到十个月便完全平定了蜀国。蜀国的君主改称为侯,秦国又派遣陈庄去做蜀国的宰相。蜀国已经归附了秦国,秦国就更加强大了,富庶得看不起其他诸侯国了。
《战国策·张仪司马错论伐蜀》
4、《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译文
《齐桓公伐楚盟屈完》原文及翻译左传
原文
春,齐侯以诸侯之师侵蔡。蔡溃,遂伐楚。楚子使与师言曰:“君处北海,寡人处南海,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不虞君之涉吾地也,何故?”管仲对曰:“昔召康公命我先君太公曰:‘五侯九伯,女实征之,以夹辅周室。’赐我先君履,东至于海,西至于河,南至于穆陵,北至于无棣。尔贡包茅不入,王祭不共,无以缩酒,寡人是徵。昭王南征而不复,寡人是问。”对曰:“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敢不共给?昭王之不复,君其问诸水滨!”师进,次于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