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一个有良知的纯知识分子
2021年04月19日 13:35:52
来源:凤凰网国学
在绵延了几千年的中华传统文化里,儒家思想放射出的璀璨光芒,照亮了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的轨迹。凤凰网国学特此推出专题《穿越两千五百年,寻儒家14位圣贤》,呈现中南大学刘立夫教授“立夫讲国学”儒学篇系列课程,带您追寻儒家贤达们的身影。接下来,让我们一起认识提出“仁政”学说、被中国人称为“亚圣”的孟子。
不知大家想过没有,什么是知识分子?你可能会回答:知识分子就是从事脑力劳动的文化人。实际上,严格意义上的知识分子在中国古代叫做“士”。要做一个真正的士是很不容易的,不仅要具备知识才干,更重要的,是要具备独立的人格和高尚的操守;未必要从政做官,但一定要代表天地良心。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提倡“良知”的士,应该从孟子算起。
过去的私塾,小孩早上起来必背的文章就有《孟子二章》。现在中学生也要背诵“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
增益其所不能”。这样的话确实很励志,无论放在什么时代都是人生的座右铭。孟子还是第一个提出“大丈夫”气节的人,他的“浩然之气”、“舍我其谁”、“仁者无敌”、“舍生取义”、“兼济天下”、“独善其身”的人格理想,一直受到历代文人士大夫的推崇。正因为如此,孟子是为中国文化而生,而不是为某一个时段的政治而生,他在世的时候,被当政者视为“迂阔”而不受欢迎。
一、孟子因理想主义而四处碰壁
孟子虽然是“亚圣”,但是,“亚圣”是元朝才封的,他生前并没有获得这样巨大的荣誉。孟子生活在战国中期,与他同时代的还有很多竞争对手,如阴阳家、法家、兵家、纵横家、墨家、甚至主张隐居避世的道家人物都比他更受欢迎。我们先来比较一下孟子与邹衍。
1、邹衍的风光与孟子的冷遇
最早给孟子写传记的是司马迁,《史记》将孟子和荀子合在一起,称《孟子荀卿列传》。这篇传记很特别,关于孟子本人的事迹加起来才100多字,倒是花费大量的笔墨去写了同时代的其他人,比如邹衍、淳于髡,还有十几个历史人物。淳于髡是著名的纵横家,善于察言观
,揣摩人意。齐宣王高规格接见他,然后屏退左右,一连交谈三天三夜毫无倦意。临走时,齐宣王送他一辆豪车,另加一百镒黄金。1镒20两,一百镒就是2000两黄金。
再看那位阴阳家邹衍。邹衍是齐国人,“五德终始”、“赤县神州”就是他提出的。他的学说宏大不经,荒诞而怪异。可就是这么一个大忽悠,来到魏国,梁惠王亲自到郊外迎接,执“宾主之礼”;来到赵国,平原君侧身而行,亲自为他擦拭坐席。来到燕国,燕昭王手持扫帚在前为他清路,以学生身份向他请教,还为他专门修筑了一座碣石宫。碣石这个地方到底在哪里还有争论。曹操写过“东临碣石,以观沧海”的诗句;主席有“东临碣石有遗篇。萧瑟秋风今又是,换了人间”的诗句。为什么邹衍这么受欢迎?因为他会给君主算命推运,让你欲罢不能。千万不要小看古代的阴阳家,他们用天文地理、阴阳五行那一套理论给当政者看风水、推国运,迎合了权贵们的心理需求,所以很容易迷惑人。
比较起来,我们的孟子却很受冷遇。司马迁是这样说的:“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君,富国强兵;楚、魏用吴起,战胜弱敌;齐威王、宣王用孙子、田忌之徒,而诸侯东面朝齐。天下方务于合纵连横,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
孟子大约40岁的时候开始周游列国。他言必称尧舜,满口仁义道德,尽管他苦口婆心,不厌其烦,可是,“王顾左右而言他”,不感兴趣,人家宁可用法家、阴阳家、纵横家,也不愿意用尧舜之道。司马迁说孟子“迂远而阔于事情”,可谓一语中的,一针见血。什么叫“迂远而阔于事情”?迂是绕弯子,远是扯远了,阔是海阔天空,不切实际。这个评价应该是当时各国诸侯对孟子的普遍看法。在弱肉强食的兼并时代,儒家的仁义道德确实很难派上用场。
2、孟子收入知多少?
一个人的风骨,来源于某种底气。像孟子这样有骨气、有人格的人,几百年、甚至千年难出一个。孟子的底气在哪里?一个是他的“铁肩当道义”的良知担当;另一个就是他作为独立知识分子的物质保障,他有工资收入,不为衣食发愁。
孟子活了84岁。他40岁左右在滕国(今山东藤县)开始从政。他之后往返于齐国、魏国、宋国、薛国等国之间,最多的是齐国,但一直没有做过实际的官。他60岁左右就退休了,晚年从事教育,并将他一生的经历和思想做了总结,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孟子》一书。孟子在齐国做的是“客卿”,就是当顾问,拿俸禄。当时各国为了竞争,重视人才,有“养士”之风,特别是齐国,办了一个“稷下学宫”,接纳各国学者,孟子就在那儿呆过很多年。根据孟子自
己的回忆,他后来不想干了,要离开齐国,齐宣王开出了“万钟”的高薪来挽留他,但他没有接受,最后还是离开了。中学课文选了孟子的一篇文章,叫《鱼我所欲也》,有一句“万钟则不辩礼义而受之,万钟于我何加焉”。钟,是古代的一种量器,六斛四斗为一钟,那一万钟就是六万斛另加四万斗。这个待遇与当年孔子做鲁国大司寇兼宰相的时候是一样的。
还有,孟子提到过,他离开宋国时国王赠送他黄金70镒,每镒20两,合计1400两,他接受了;经过薛国,国王也送他黄金50镒,合计1000两,他也接受了。根据估算,古代1000两等于现在的31公斤,这个数目是很大的。注意,这还仅仅是人家一次送给他的礼物呢。大概孟子周游列国时有一个团队跟着,否则这么多钱他一辈子也花不完。魏国是现在的哪里
有了这样一个背景,我们就知道孟子说话的底气。他的“大丈夫”气节与此有关。要知道,人穷志短乃人之常情,孟子也说“有恒产者有恒心”,提倡保障人民的生存权,但又说“无恒产而有恒心者,惟士为能”?——没有固定收入、生活没有保障还能安贫乐道,只有读书人才能做到,这不矛盾吗?实际上,读书人如果长期缺衣少食,也不会有恒心。孟子敢说这样的话,那是因为他没有穷过,他的生活还是有保障的。
二、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西方人推崇所谓“公众学者”(public intellectual),追求正义,大胆批评,不徇私情,代表着社会的良心。但是,实际上很难有人做到,因为要做一个真正的公众学者,就必须有“独立之人格,自由之思想”。而今天的某些所谓“公知”,要么智商不够,要么好高骛远,要么受人所托,拿了别人的好处而假公济私。看看我们的孟子,你就会感到真正“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的大丈夫人格,他才是中国传统知识分子的人格典范。
1、大丈夫人格
古人说“学成文武艺,货与帝王家”。春秋战国时期大批有学问的人,都在用自己的知识和能力作为商品,希望一个好价钱卖给各国的当政者,待价而沽,从中渔利,而不问正当与否。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真正的儒者是以道义为先。孟子是第一个提出“良知良能”的人。良知就是“天地良心”,与生俱来,后来的王阳明提出的“致良知”学说,主要来源于孟子。
孟子之所以提出良知良能,针对的就那些没有道德底线的人。大家都记得他的一句名言:“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有一次,孟子跟他的学生景春讨论。景春问孟子:公孙衍、张仪算得上大丈夫吧?他们一旦发怒诸侯都害怕,无事呆在家里就天
下太平。孟子这样回答:“以顺为正者,妾妇之道也。”
像公孙衍、张仪这类纵横家,靠玩心计、卖弄口才发家致富,赚了名利,亏了人格。可是,社会上的人只认名声地位,“有钱就是爷”。孟子说,这叫大丈夫吗?这叫“妾妇”,一味讨好丈夫的妇人。真正的大丈夫是以天下苍生为念的仁人志士,那些只为富贵利禄而讨好君王的小人是没有资格称大丈夫的。孟子还讲了一个故事,叫“齐人有一妻一妾”,其实就是讽刺那些为富贵利禄而讨生活的小人。张仪是战国时期一个神秘人物“鬼谷子”的学生,做过魏国的相国,当时很有名气,但孟子看不起他。
2、忧患意识
后世士大夫推崇的“忧患意识”也源于孟子:“乐民之乐者,民亦乐其乐;忧民之忧者,民亦忧其忧。乐以天下,忧以天下。”
当年孟子告诉齐宣王,独乐乐,不如众乐乐,忧民之忧人民才会与君同忧,与民同乐人民才会与君同乐。这叫“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范仲淹写《岳阳楼记》,略作改动,变成“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人生境界又推进了一步。这句话是《岳阳楼记》的灵魂,为岳
阳楼打了一个千年广告。我们可以对比一下唐代王勃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文字很优美,但王勃牢骚太盛,抱怨“时运不济,命途多舛”,好在文章后面又加上了“老当益壮,宁移白首之心;穷且益坚,不坠青云之志”,否则,《滕王阁序》的思想境界就上不去了。
3、民贵君轻
孟子周游列国,敢于说直话,讲真话,凭良心说话,这与他心系天下苍生的胸怀有关,与他的大丈夫气节有关。有一次,齐宣王问孟子,一个国家最重要的是什么?孟子回答: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第三。没有人民,政治就没有基础,君主更是孤家寡人。话虽正确,但很得罪人,也只有孟子敢说出来,因为他根本就没有考虑齐宣王内心的感受。后人对孟子这句话有不同的理解,有人混同孟子的“民本”与西方的“民主”,这实际上是两个概念。孟子说的人民第一,国家第二,君主第三,不是政治身份、社会等级的排序,而是政治基础、社会稳定的考量。历史上开明的唐太宗就敢于承认“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但明太祖朱元璋就没有这么高的觉悟,他公然要求把《孟子》书中这种“大不敬”的话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