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析《悟空传》中的孙悟空形象
       
摘要:当今社会,互联网作为一种新型传播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占据着越来越重要的地位。与此对应的,网络文学也应运而生,蓬勃发展。网络文学指的是以互联网为展示平台和传播媒介的,借助超文本连接和多媒体演绎等手段来表现的文学作品、类文学作品或含有一部分文学成分的网络艺术品。网络作品良莠不齐,而《悟空传》自出现便能在网络文学中占有一席之地与其精巧的构思,对传统西游文化的重新演绎密不可分。
《西游记》作为中国四大名著之一,以其宏伟的规模,完整的结构,丰富的主题内容和性格鲜明的人物形象,受到古今中外不同年龄层次的读者高度喜爱。因此,《西游记》备受广大传播媒体的宠爱,以《西游记》或者西游故事为蓝本的书籍,影视剧,动漫甚至游戏都层出不穷。在网络文学中以今何在的《悟空传》对《西游记》的改编最引人注目,开创先河,并在商业运作中也取得了一定的成功。
本文通过对《悟空传》作者写作意图,写作手法应用,结合写作内容,探究分析孙悟空这一人物的精神面貌和性格特征以及人物背后想要展示的深层社会意义。
关键词:网络文学;《悟空传》;西游故事;演绎改编;孙悟空形象
第一章:创作经历和写作背景
《悟空传》的作者今何在在接受采访时坦言,这部作品的创作经历并不复杂,甚至可以用“单薄”来形容。作者当时看到了央视新播出的《西游记》,认为只有特技和打斗,人物很单薄,也没有新的内涵,与他心目中的《西游记》有很大区别,在文学变成影视的改变过程中丢掉了一些什么。他觉得新拍的《西游记》特技较之央视当年旧西游而言强了不少,但失去了真感情。他当时就产生冲动想去写一个自己心目中充满激情与理想,从来就不曾放弃,以巨大的勇气承受起与整个天界抗争的命运的那个英雄——孙悟空。还有英雄的伙伴们,历史上单身闯天涯的勇者——唐玄奘,爱慕天上美女的猪——猪八戒和一直默默无语的沙和尚。作者想知道这些人物思考的内容,于是就有了现在的《悟空传》了。
    可以看出,作者并未将《悟空传》当成是纯文学的创作,例如没有完整严谨的大纲,写完一集再想下一集怎么写,被批评为快餐式的通俗小说,但依然是厚积薄发。《西游记》的故事给予童年的作者以极大的思维乐趣,从山中学艺、龙宫取宝、三打白骨精、真假悟空、真假唐僧等等篇章中活动想象的空间。作者身处的时代也是一个习惯于质疑的时代,文中金蝉
子习惯于质疑如来佛的小乘佛法、孙悟空习惯于质疑天庭对生灵的统治皆源于作者自身的思维习惯和心史。作者甚至将他本人的工作也和西游故事相挂钩。报人的身份是作者的“西天”,大概也是作者所在的报社很多人的“西天”。竞争环境险恶,所有的人都在口号与梦想中努力,有一个被如来佛这个高级程序员锁定的藏经阁与取经程序,因为有这个法定的程序,只有经过九九八十一难才能到达西天,同时也因此坚信,只要走过九九八十一难,肯定会修成正果。并引发联想:在“西天”这样一项集体的事业中,最大的荣耀是成为斗战胜佛或使者,但是斗战胜佛与那个花果山上嬉戏的美猴王相比,哪一个更快乐?你更愿意做哪一个?恐怕你很难分得清,也由不得你选择。 
第二章:孙悟空形象的演绎
耳熟能详的《西游记》中孙悟空是“金猴奋起千钧棒,玉宇澄清万里埃”,机智勇敢,神通广大,为保护师父西天取经一路降妖除魔,最终被封为斗战胜佛,是正直、机智、勇敢、顽强的化身。
《悟空传》中孙悟空的形象有了不同的演绎。
1.故事梗概
《悟空传》主要讲述了金蝉子质疑如来佛法,以一身修为与如来设了一个赌局便是西游,赌的是看小乘佛法是否圆融无误——主要看孙悟空能否跳出如来佛的手中。观世音以紧箍咒分出了孙悟空的善恶两面,恶的一面继续大闹天宫,善的一面记忆全失被压在五指山一心要皈依佛门。金蝉子历经十世终于觉醒,是为唐僧。唐僧救出孙悟空几人要西行取真经(其实就是大乘佛法,但世上没有这个东西,因为唐僧还没想通),途中孙悟空被旧人阿瑶触动,紧箍咒有所松动,孙悟空一棒打死唐僧(其实这儿另有深意,金蝉子传他金箍棒时说的——将来若是有人脑袋不开窍,你就用它敲醒它!),而后时空交错,剧情渐渐展开,尽忠职守只求安稳却屡屡不得可怜又可恨的沙和尚,痴心一片受人嘲笑宁愿做一个人面对月光默默流泪的猪八戒,少女情怀芳心暗系担心连累家族追求爱情的白龙马……孙悟空恶的一面捅破苍天,一切都将结束,所有人都做出了他们最后的决定才发现原来五百年的光阴只是一个,时间仍然停留在孙悟空大闹天宫之时,但紧箍咒还在,善恶俩悟空大战于佛祖面前,孙悟空虽然被佛祖言语所惑,但宁死也不愿屈服,以这样的方式跳出了如来佛佛掌。最终结果是唐僧赢得了赌局,花果山恢复原貌,唐僧唤醒了沉睡的孙悟空,俩人走上了自行通悟的道路。
《悟空传》栩栩如生地描绘了取经路上的五个人(妖),他们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追求,
但小说既以《悟空传》为名,着墨最多的也是在孙悟空这一人物形象上。
2.孙悟空的性格特征
孙悟空在拜师时候说:天下再无可拘我之物,再无可管我之人这便是他在整个《悟空传》中表现的写照,自由自在无拘束。于是为了得到自由,他学了法术,夺定海神针,撕毁生死簿。于是十万天兵天将来了。
他胜利了,成了齐天大圣。然而事实上,孙悟空从未争取到的身份或地位,他念念不忘齐天大圣的称号,俺是齐天大圣!与玉帝平起平坐,但在玉帝、王母、太白、二郎等这些神们的眼里,来历不明的出身先在地决定了异端者的一切。孙悟空这三个字总与天庭的惨败联系在一起,像一个阴影压在神将们的心头上,但他的每一次胜利都更改不了失败的命运,大闹天宫的结果是投入炼丹炉,身怀万般武艺却跳不出最高神祗如来的掌心,就连曾经被他勾消了生死的花果山众猴也因他遭到劫难,花果之山成为黑焦土,人间地狱。
每一次他胜利的结果得到的却是更深层次的伤害。于是是要在对人生,对神仙的规则妥协后活下去,还是在战斗中死去,是孙悟空遇到的最大抉择。从书中我们知道作者让孙悟空选择
了不断战斗最终在和自己的搏斗中死去,这样的情节注定了孙悟空是一个迈向灭亡的悲剧英雄形象。那么自由是什么?为爱的人死是自由,为理想而死是自由,为最后的骄傲死是自由,为自由殉葬,也是自由。裴多菲“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皆可抛。”《幻城》里卡索说“生命的最后,我要给自己自由。”哪怕是死有时也不能给自己自由啊。自由是战斗,所以说孙悟空说“宁可死,也不肯输”。 他的性格特征也可见一斑,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刚烈,是对自己无上信念的坚定,对挣脱束缚自在逍遥的追求。正如我们无法想象海明威笔下的硬汉卑躬屈膝的模样,我们也同样不能评判修成正果,如诸佛一般面无表情打坐在莲花之上是孙悟空最圆满的结局。五百年后,孙悟空在回到自己年幼时,听到自己与松鼠的对话,听到自己与菩提的对话,分明有机会做出自己的改变,改变自己的命运,但最后却选择了放弃。这无疑让人明白他一直都清醒着,清醒着洞察到规则的丑陋,洞察到自己的以卵击石,洞察到即便如此自己也不能舍弃自己的不甘而沦为神佛手中没有独立思想的玩偶。
而在爱情方面来说,《悟空传》受到《大话西游》的一定影响,与孙悟空有牵扯的同样叫做紫霞,同样有爱情。但就如六小龄童说“让孙悟空谈恋爱是对古典名著的扼杀”,作者也同样认为孙悟空的主题从来不是爱情。孙悟空对紫霞只是一种非情欲的感情,代表着对往日的依
恋,像天空的晚霞。而紫霞对孙悟空是对英雄的崇拜,她并不了解他的内心。《悟空传》让我们看到了孙悟空的内心世界。 当孙悟空紧握着紫霞的纱巾,终于心死的时候,当时的他无论是否深爱着紫霞,也绝不仅是一支没有感情的石猴了。 
  “每个人出生时都以为这天地是为他一个人而存在的,当他发现自己错了的时候,他便开始长大了。” 孙悟空本来就是一个英雄,而不是言情剧中的奶油小生, 所以在《悟空传》中孙悟空没有爱得死去活来,演出一场“灭世之恋”。 
3.孙悟空的典型意义
《悟空传》孙悟空的抗争是神与妖的对抗。“原来像这样神仙没法管的东西全都有个名字,叫做——妖!”因为不服神仙管教,妖便成了神佛的对立面,必须被消灭抹杀,但值得深思的也是最悲哀的事实正是:神仙都是从妖而来的。《悟空传》光明日报版的那个单行本P87里有一幅插图,有点像数学里的集合圈,一个圆圈里写着“神”,外面写着“妖”。这也暗示着,妖和神仙都是一样的,剥开妖和神仙的外衣,里面则都是人,妖成为神仙之后,又反过来对那些自由的妖以压制和消灭,正是人吃人,人压迫人的暗喻。 
成了仙的孙悟空依旧会怀念自己的花果山,依旧会在神仙制度里闪转腾挪,保持最后一点灵台不灭之光。以千年前的《西游记》那块天地灵石为肇始,到曹雪芹《红楼梦》里的假宝玉真顽石,直到今何在的《悟空传》,这点不灭之光就一直在传承,都是文人对成长代价的反抗。六小灵童 
      社会需要制度,一个完全自由的社会是不存在的也是为真正热爱自由的人所不允许存在的。所以,原始的自由被纳入有序的社会制度是必然的,在这中间我们会失去许多应该失去的,同时也会失去许多不应该失去的。金蝉子希望能在制度和保持个性之间进行调和,他所扮演的,应该是引导懵懂少年进入成熟的导师角,所以孙悟空才会心甘情愿拜其为师。只可惜,金蝉子自己也说自己尚未悟道,他可以看破,但在看破之后如何重建这一点上,他和孙悟空一样是迷茫的,这个人物和孙悟空相呼应,或许是作者心灵的立体影象罢。 
在《花果山》一篇中,开头描写的是孙悟空的“童年”,包括出世,跨水帘洞为王都是代表充满欢笑明媚的童年。但没有人能够改变开始,一只猴子踏上木筏,离开自己童年的栖息地,开始自己变成人的旅程。直至最后其实孙悟空也从来没有进入过神佛世界,也就是“童年”的孙悟空从未“成人”,所以他只能看到花果山的焦土。但是“花果山,什么时候才能重新长出花
果来?不过,种子已经撒遍天下了。”“人们说那一刻被电光照亮的身影,千百年后仍凝固在传说之中,更不如说那个斗争的轮廓已经伫立在那些想自主自命的灵物心中。花果山终会再长出花果的,因为自由的种子已经撒遍天下了。”  孙悟空在时光流转中保持了作为妖的野性和灵性,尝试凭借一己之力对抗整个神佛世界,最终在烈火中走向灭亡,或许是走向永生。洒在花果山上的种子则是代表了一线希望,是不灭的一点灵光。
《悟空传》中孙悟空通篇都在进行着与人生妥协而活下去,还是与自己战斗而死的抉择。孙悟空迷失自我之前的洒脱与快意,代表了青年人渴望被成年人所认同,在我们的身上都有与之相似的映射。然而,在神仙规则面前,这一切终究都成为了泡影。如来最后说自己失败了,因为他没料到孙悟空宁愿死也不愿意屈服,其实这不过是作者对读者同时也是对自己的一种安慰,就如同鲁迅在《药》中给夏瑜的坟上凭空添加个花环一样。
第三章 结语
《悟空传》中悟空这个角从一个单薄的英雄形象升华成了一个有血有肉的,让我们在他的身上隐约看到了自己的影子。他依然正直勇敢,但《悟空传》中更突出其“斗”“战”“胜”的特点,甚至到了有点西西弗式的意味。这个英雄也许做着在世人看来无望的挣扎——一只妖
想要挣脱神仙的规则,但依旧无畏,宁死也不愿意妥协。悟空带着孩童的气质,所以他不会像天篷那样懂得爱情,他所爱的是更宽广的东西,所以在书中他一直为着冲破规则的桎梏而奋斗,不惜身碎也不肯放弃追求自由,反抗一切束缚,他是一只野性的恣意的比谁都高贵的妖。
在《西游记》中,我们无法不把孙悟空当成是近乎灭人欲、存天理 无所不能的神的形象。在当代几乎所有传统的东西、概念都被拿出来重新解构把玩的今天,《悟空传》给我们呈现了一个在屈服与战斗,生存与毁灭不断挣扎的英雄——孙悟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