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音乐简史
道教音乐是道教斋醮音乐、养生雅乐等音乐的统称。它的产生和发展与古代祭祀音乐及各地民间音乐有密切关系,因而是一种具有中国特的宗教音乐,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中一个重要的方面。
斋醮是道教举行祭祷的一个宗教仪式。何谓斋,道书《云笈七签》卷三十七《斋戒序》说:“夫斋者,齐也。齐整三业,乃为斋也。”即使身、口、心均清净,整洁肃穆,以表示祭神的虔诚。这与《礼心?曲礼上》:“斋戒以告鬼神”,《说文》云:“醮,祭也,或从示”。战国时楚人宋玉的《高唐赋》有“醮诸神,礼太一”。《汉书》卷二五《郊祀志》下:“(宣帝时)或言益州有金马碧鸡之神,可醮祭而致”,此种醮祭,为道教所继承。道教建醮(作法事)要设坛,所谓“坛”,即在平地止,用土筑成高台,经师们在道坛上举行法事。故建斋和坛醮,又来源於我国古代的坛祭。道教斋醮时所使用的音乐也承袭了古代的祭祀音乐。所以,中国早期的祭祀音乐是道教音乐的生成之源。道教还有自己的音乐理论,见於道教的重要经书——《太平经》和《老子想尔注》等书。大约成书于东汉顺帝(西元126至144年)的《太平经》(亦称《太平清领书》)对音乐的产生、用乐的目的以至乐律理论等方面均作了较详细的阐述。自春秋战国时期,阴阳五行学说兴起,古代的音乐理论研究者吸取阴阳五行学说作为音乐乐律理论的哲学依据。汉末直到北朝是道教音乐重要的创立期。它发端于“三张”的五斗米道斋醮音乐,经过陶弘景富於创新的改革,再经过陆修静的整理规范,道教音乐便确定了自身的框架。
北魏时,道士寇谦之(365-448)上谷昌平(今属北京市人),早年学张鲁的五斗米道,後又从成兴入嵩山修道。北魏明帝神瑞二年(415年)寇谦之撰《云中音诵新科之诫》,其中即有道教乐曲《乐夏诵》和《步虚声》,并改以往的直诵为乐诵,
以锺、磬、鼓等法器伴奏,成为道教第一部经韵乐章。至唐代,道教音乐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唐玄宗和一些音乐家参与道教乐章的创作和演奏,更使期盛况空前。据《册府元龟》记载:“(天宝十载)四月,帝於内道场亲教诸道士步虚声韵。《唐六典?祠部》称,唐代全国的道观共达1687处。随着道教在全国得到的全面迅速发展,道教音乐亦十分兴盛。敦煌壁画中有《唐人仙乐图》,为後世留下了当年道教音乐的形象资料。唐代以前的道教所用乐器,据史料记载,仅有锺、磬及法鼓,撂拼鹪t加有琵琶、铙钹等。融汇了一些外来乐器。《要修科仪戒律钞》卷八引《太真科》曰:“斋台之前,经台之上,皆悬金钟玉磬,锺磬依时鸣。行道上讲,悉先叩击。非惟警戒人众,亦乃感动灵。神人相关,同时集会,弘道济物,盛德交归。”宋王溥《唐会要》卷三十三记天宝十三年太乐署供奉曲名中,林锺宫(道调)有《步虚》。是天宝年间的《步虚声》,亦属於燕乐系统。《新唐书?礼乐志》云:“帝(玄宗)方寝喜神仙之事,诏道士司马承祯制《玄真道曲》。茅山道士李会元制《大罗天曲》,工部侍郎贺知章制《紫清上圣道曲》。太清宫成太常卿韦绦制《混元圣纪》云“(开元二十九年)二月辛卯,帝(玄宗)制《霓裳羽衣曲》、《紫微八卦舞》,以荐献于太清宫,贵异於九庙也”。可见,玄宗时期是唐代道教音乐大发展的时期,它所开创的“青词”文体,在以後曾风行于宋明时代。继唐以後,宋代是道教音乐大发展的又一高峰期。宋
初崇道,始于宋太宗,盛于宋真宗及宋徽宗。由於宋真宗和宋徽宗都酷爱道教音乐,所以也曾亲自创作了一些乐章。在《玉音法事》载有宋真宗所撰写的《散花词》:国师
昆丘绝顶有龟台,台上奇花四序开。
不是仙朝玉帝,何由得到世间来。
天上天花旦夕开,不同人世待春来,
天花每有天人折,将献层城日几回。
《玉音法事》是保存至今的最早一部道教音乐的声乐谱集,後收入明代《正统道藏》。它的问世,与宋代道教民间的活动空前活跃有关。当时各种斋醮科仪十分盛行,宋徽宗曾令诸路监司选派各地道士,集中进京,演习道乐,并命人指导,加以规范,形成《玉音法事》这个范本。
全真道是金元时代道教改革浪潮中脱颖而出的一个最大的、最重要的新道派。它对道教音乐亦产生了重大影响。由於全真道注重内修养神,故其音乐清雅脱俗。明成祖时,制成《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共载有14首道曲。它无论从词章的章法结构,还是音乐的旋律形态、风格乃至唱诵形式,均套用了宫廷祭祀雅乐,可说是别具道乐特的宫廷祭祀乐章。
《大明御制玄教乐章》分为:
醮坛赞咏乐章:有《迎凤辇》、《天下同》、《圣贤记》、《青天歌》。
玄天上帝乐章:《醉仙喜》、《步步高》等。
洪恩灵济真君乐章:《迎仙客》八首。至清初,全真道的中兴是道教发展史上的大事,这与清朝政府对全真道的提倡保护有关。全真道延缓七代宗师王常月多次受朝廷褒封,顺治十三年(1656年),他受封为国师,奉旨在白云观开坛传戒,共传弟子千余人,形成各地的龙门支派,如陈清觉来四川青羊宫及青城山开丹台碧洞宗;黄虚堂开苏州墅关太微律院支派等等。自王重阳、邱处机以来,全真道统一的斋醮法事,逐渐形成统一的经韵音乐。而经过规范编定的全真道十方丛林经韵刻本,也在清代光绪三十二年(1906年)在成都问世。它名为《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是贺龙骧、彭瀚然在成都二仙庵重刻《道藏辑要》时加入该书的,并注有“当请谱”及板式,这对全真道音乐的统一规范和流行,是一件大事。当然,即使在此书刊印後,各地全真十方丛林在演唱上仍然大同小异,各具特,形成所谓的“十方韵”与“地方韵”的差异。《重刊道藏辑要?全真正韵》工有曲谱56首。曲目有:《澄清韵》、《举天尊》、《双吊挂》、《中堂赞》《小赞韵》、《大赞
韵》等等。《全真正韵》采用的“当请记谱”,亦称“当请板”,(当,表示铛子,请表示铰子;以此确定经韵音乐的“板”)。它标出节拍,限定了音乐结构的句幅,但曲调旋律则全凭道士口授心传的感悟。近代,至1913年中国全国道教总会成立,在上海、北京等地为道教音乐的整理、交流和发展,作了一些工作。
1942年在上海第一座全真坤道院——紫阳宫,出现了一支由坤道组成的道教经忏班子,引人注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加籍华人曹本治博士1985年发起并组织“国际道教科仪及音乐研讨会”,该会论于香港中文大学和香港中华文化促进中心联合主办。于当年12月11日至15日举行,有中国、法国、美国、加拿大、英国、日本和澳大利亚的学者30余人参加。1989年4月《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四川卷》将四川青羊宫着名经师刘理钊传韵的青羊宫道乐复印成《全真正韵曲集》。 1991年11月,四川青城山高功江至霖大师传谱的《全真正韵曲谱》51首,由都江堰市众艺术馆蒋纯勇录音记谱,编入《中国民族民间器乐曲集成?都江堰市资料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