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阳家乡风俗600字作文6年级
全文共9篇示例,供读者参考
    合阳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6年级 篇1
    我家住在西南一个偏远的农村,祖祖辈辈都生活在这山清水秀,四面环山的小山村里。这里的人们朴实、善良,过着幸福快乐无比的生活。
    这里的人们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过着山乡田园生活,有着山里人宽宏、热情。生活虽然艰苦,但是也有滋有味,累了就会有一些风俗节日让大家欢声笑语、心情舒畅。
    我生长在山野里,喜欢农村,喜欢山里的生活,更喜欢家乡的风俗节日。我庆幸生在这山清水秀的.小山村,家乡的习俗让我快乐、童趣无限。
    我就拿两个不同的例子给大家讲讲家乡的民风习俗吧!
    去年我们家办了一场喜事-------哥哥结婚。这天天气特别好,一大早太阳从云缝里探出了脑袋,好像也来看热闹,家里也来了很多客人,是来喝喜酒的,我也格外高兴哼着小调东瞧瞧西
看看。我听长辈们跟我说,你去给哥哥打洗脸水,他会给我红包的。我想这怎么回事呢?但我没有这样做,觉得都是自家人了,没必要吧。现在才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原来是家乡的风俗。
    我屁颠屁颠地跟着大人们快活地忙碌了一上午,到下午了,我又跟着哥哥嫂嫂背了一块肉到嫂嫂的娘家去,听长辈们说这叫做“回门”。哥哥看我忙活了大半天,怕我累着了,就来了一辆摩托车,带着我和嫂嫂“回门”去了,来到嫂的娘家我左等右等,天快要黑了,已经“虚着了眼”哥嫂们才办完事,哥又带我和嫂嫂回家去。这天我过得即高兴又劳累。
    家乡的习俗除了婚娶,还有丧葬出殡独具风味。记得前几天我们村子有人过世了,人们也来悼丧。死去的人停放在堂屋的中央的棺材里,我当时状着胆子去看了一眼呢。
    到了出殡那天下午,“灵人”上山抬出去了,走了以后有人在堂屋里放了一串鞭炮,据说这样做就是把死人的“灵魂”赶出去。路上还要一边洒灵纸一边放鞭炮。把尸体抬上山盖好棺木,儿子们要跪在棺盖上用锄头挖三锄土,以表示亲手把亲人埋葬了。
    这就是我们家乡的风俗习惯,唉!多有趣呀!欢迎到我家乡来欣赏吧!
   
    合阳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6年级 篇2
    合阳家乡的风俗
    大家好,我是一个来自陕西省合阳县的小学生。今天我想和大家分享一下我家乡独特的风俗习惯。
    我们合阳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小城,自古以来就孕育了许多有趣的民俗文化。比如每年的正月十五就是我最喜欢的"上巷灯"节日。当天全县各个村落的年轻人都会拿着自制的彩灯笼,在夜幕降临时沿着古街巷穿行游行。大人们边赏灯边品尝着local特的灯饼、汤圆等美食,洋溢着喜庆的节日气氛。
    合阳还有个有意思的"射石炮"民俗。传统节日时,村里的男青年就会拿着自制的火药竹筒到田间地头"射石炮"庆贺,声音遥遥传开十几里远。爷爷说,这象征着驱逐野兽和病灾,祈求来年五谷丰登。虽然现在禁止了,但我还是能在家附近的山坡上发现不少射石炮时留下的石块印记呢。
    每年的"三朝节",全县的乡亲们也会分批前往泾阳县的太白山朝拜。一路上锣鼓喧天,敬香祈福的热闹景象真让人难忘。太白山因为是道教的名山,所以来朝拜的人也格外虔诚恳心。我们一家人也经常趁这个机会在山上游玩一番,那儿空气清新、溪水碧绿,是避暑的绝佳去处。
    再说说我家乡地方的美食吧。合阳最有名的当属"羊肉泡馍"了,质地松软的白吮馍搭配着酥烫的羊肉,简直人间美味!县城里专门有一条"泡馍巷",游人们在那里品尝地道的泡馍后,便直呼过瘾。除此之外,我家乡的"酸汤面"、"炒米脂"、"锅盔"等小吃也都很有特,让人口水直流。
几月几号是母亲节    当然,我最喜欢的还是家里祖传的腌菜做法了。我们家每年秋后总会腌制大量的酸白菜、泡菜之类的咸菜,存放在遍布整村的地窖里。当严冬来临,只需打开地窖,那扑鼻的香味就让人食指大动。祖母说,吃上一口这种老家咸菜,外加几个糯米夹馍,寒冷的冬天也就不那么彷徨了。
    这就是我家乡合阳一些有趣的风俗小故事。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城镇,但却承载了太多的人情味道和生活智慧。祖辈们遗留下来的这些习惯虽看似简单,却往往蕴含着对生活、自然的朴素理解。它们就像一面镜子,映射出乡亲们对这片热土的眷恋与热爱。我将来长大后也一定会把这些民俗遗产传承下去,让我们家乡的文化永不磨灭!
   
    合阳家乡的风俗600字作文6年级 篇3
    朋友,您看过大秧歌吗?如果您正月十五能够到我们家乡做客,您一定会被那粗狂豪放的场面所吸引,在流连忘返中,说不定您也会情不自禁地加入这狂欢的行列,身不由己地扭起来。
    你听,锣鼓声声,鞭炮齐呜,唢呐响了起来,大街上一拨儿秧歌开始打圆场了。领头的是“沙公子”,他头戴小生帽,身穿鹤氅,手持大折扇。后面紧跟的是乔装打扮的大姑娘和小伙子。“七咚锵,七咚锵,七八弄咚锵……”随着这铿锵的锣鼓,秧歌队在“沙公子”的指挥下踏丁字,迈十字,彩绸飞舞,虎步生风,自然排成两行,穿花打场。看秧歌的人们见到这雄浑的气势自然却步。走场两圈后,只见“沙公子”跃步跳入场心,双手抱拳做个“罗圈揖”,唱个贺年的大喏,热闹的小戏便开始了。这时唢呐换调,锣鼓的韵律,也变得更加昂扬,一队队旱船如同在水上漂,手持“船桨”的老汉在前面像醉翁一样扭来舞去,那水灵灵的“姑娘”(大多男扮的)扭泥作态。正扭到高潮处,后面却冲出几个“刁老婆”。她们手拿棒椎,身穿青布衫,耳朵上还挂着一红一绿的大辣椒,头上梳着“浓篱把”,脸上还有一个黄豆大的“黑痣”,黄脸朱唇,气势汹汹,大有“樟打鸳鸯”之势,三蹿两跳来到了旱船眼前,与“老汉”开始周旋。“
棒”“桨”相撞,乒乒乓乓,丑脸相对互不相让,他们似撕似打,似挑似逗,似舞似扭,真叫人啼笑皆非。正在难解难分之时,高跷队冲了上来,这才冲散了这对丑冤家……
    这一拨儿秧歌刚过,那一拨又接了上来。耍龙灯、舞狮子、天女散花;丰收锣鼓……满街的人目不暇接价震耳欲聋。人们沸腾了,拥着秧歌队说呀笑呀,指指点点地议论着。孩子骑在爸爸的'脖子上追看秧歌队叫,儿女们搀着跟着秧歌队跑。人们忘记了寒冷。被这催人奋进的锣鼓带进春潮涌动的世界。
    朋友,百闻不如一见,还是请你亲自来看看我们家乡的大秧歌吧!亲眼瞧一瞧那如醉如狂的场面,亲耳听一听那昂扬的韵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