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版通常又称要闻版,多用于刊登最为重要的新闻,以及一些具有代表性的深度评论和图片新闻。[1]作为党最为重要的舆论阵地之一,《人民日报》是向世界展示中国的重要窗口,其头版报道在舆论引导和国家形象构建上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2022年,第24届冬季奥林匹克运动会在中国北京成功举办。冬奥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大、影响力最大的综合性冬季体育项目运动会。[2]研究《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能够揭示我国官方主流媒体冬奥会报道框架的特征。
基于此,本文以《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为研究对象,从框架理论的视角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从报道的主题框架、结构框架、话语框架三个方面,对《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表现出的框架特征予以研究,以期对未来的体育新闻报道实践有所启发。
一、研究设计
(一)样本选取
北京冬奥会于2022年2月4日开幕,2月20日闭幕。本次研究以《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为研究对象,选取冬奥会开幕式前15天至闭幕式后15天,即2022年1月20日至3月7日这一时间段内的《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进行研究。在该时间段内以“冬奥”、“冬奥会”为关键词对人民日报图文数据库进行检索,共获取有效报道55篇。这55篇报道即为本次研究的样本。
(二)研究方法
本文采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等研究方法对样本进行分析。内容分析法是对样本内容进行客观、系统和定量描述;文本分析法是对样本内容进行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深度解读,探究其深层意义;数理统计法是对样本的报道话题、报道项目、报道体裁、报道倾向等指标进行统计。
二、《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框架分析
(一)主题框架:鲜活生动讲好冬奥故事
在报道话题方面,国家领导人的活动及冬奥会相关事宜两类话题占据主导地位。报道话题共归纳为九类,包括“冬奥会筹备工作”、“冬奥会开/闭幕式”、“冬奥会赛果展示及奖牌统计”、“冬奥氛围及对民生的影响”、“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致辞及国际间的交流活动”、“奥林匹克
框架理论视角下
《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研究
○钟小萱
【摘要】从框架理论的角度出发,运用内容分析法、文本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的主题框架、结构框架、话语框架予以研究,发现其特征包括:着力构建国家领导人的良好媒介形象;重视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扬;存在对优势项目和金牌的关注倾向等。
【关键词】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框架理论
63
精神”、“冬奥会回顾”、“冬奥志愿者等幕后工作体”及“其他”。其中,“国家领导人的重要致辞及国际间的交流活动”以25.45%的占比位列第一,这表明《人民日报》头版通过介绍国家领导人在冬奥会期间出席重大活动、对冬奥会筹办举办做出巨大贡献等,来塑造其良好的媒介形象,进而收到理想的时政传播效果。“奥林匹克精神”以23.66%的占比紧随其后,这体现了《人民日报》头版用理论指导奥林匹克理想实践的职能及意见领袖的地位。“冬奥会筹备工作”、“冬奥会赛果展示及奖牌统计”并列第三,均占14.55%。《人民日报》头版对冬奥会筹备工作的关注,充分彰显了中国办好冬奥会的底气和决心;对冬奥会赛事本身的关注,能满足公众的基本信息需求,展现中国冰雪运动的进步及综合国力的飞跃。“冬奥会开/闭幕式”占据10.91%。《人民日报》头版对冬奥会开/闭幕式的报道,能让世界领略中国的大国浪漫与情怀,向世界讲述全新的中国故事。[3]“冬奥氛围及对民生的影响”、“冬奥会回顾”、“冬奥志愿者等幕后工作体”占比较少,分别为3.64%、3.64%、1.82%。
在报道项目方面,《人民日报》头版主要着眼于中国冰雪运动优势项目。11篇样本对各比赛项目进行了报道,其中,关于自由式滑雪的报道最多,占据36.36%。关于花样滑冰、速度滑冰的报道数量位居第二,均占18.18%。关于单板滑雪、短道速滑、高山滑雪的报道次之,均占9.09%。相比之下,《人民日报》头版几乎不涉及对冰壶、冰球等项目的报道。《人民日报》头版对各比赛项目的报道频次与中国体育代表团在各比赛项目上的奖牌获取情况是基本吻合的。短道速滑、速度滑冰、花样滑冰、自由式滑雪等正是历年来中国在冬奥会中的优势项目。[4]
沉珂的故事在报道体裁方面,《人民日报》头版主要利用消息、通讯及时传递赛讯。报道体裁划分为消息、评论、通讯与其他四类,其中,消息、通讯占比最多,分别为41.82%、27.27%,二者合计69.09%;评论仅有消息的一半,占据21.82%;其他报道体裁占9.09%。消息和通讯强调客观性和时新性,旨在对公众进行客观情况的及时告知;评论有鲜明的导向性,旨在向公众输出某种思想观点。体育赛事的热度往往在决出胜负时达到顶峰,而后迅速冷却,这就要求报道必须抢时效,不可错过赛事的保鲜期。因此,《人民日报》头版冬奥会报道以消息、通讯为主,力求为公众提供时效性强或蕴含一定思想的信息;运动员获奖背后蕴藏的体育精神具备一定的教育价值,因而可以成为《人民日报》头版评论、社论的观点来源。
如何针灸在报道倾向方面,《人民日报》头版致力于打造简约、安全、精彩的冬奥盛会形象。媒体报道的倾向性,是各媒体在表达传播意图过程中最明显的态度选择。[5]报道倾向划分为“赞扬性”、“批评性”和“中
立”三类,其中,批评性报道数量为0;赞扬性报道与中立报道分别占56.36%、43.64%。冬奥会作为全球性的体育盛会,是向世界展现中国的体育水平和体育精神的舞台,也是展示中国形象、呈现中国改革开放的巨大成就的重要机会。[6]在新冠疫情的阴霾笼罩之下,冬奥会既能展示作为东道主的中国的伟大抗疫精神和卓越抗疫成效,也将重新提振世界各国的信心和士气。[7]因此,《人民日报》头版冬奥会报道几乎不涉及负面议题或争议性议题,力图通过正面宣传来维护我国阳光、富强、开放的良好国际形象。
(二)结构框架:以“主要事件”报道结构为主,凸显中国特
荷兰学者范·迪克提出了图式结构分析法,从结构层面来分析新闻报道。在此基础上,学者臧国仁在《新闻媒体与消息来源——媒介框架与真实建构之论述》一书中指出“分析框架的中层次结构就是分析新闻的图式结构,它包括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史、结果、影响、归因、评估等”。[8]本文根据臧国仁中层次结构
64
的观点,从上述七个范畴对样本的结构框架进行分析。
1.“主要事件”报道结构:聚焦本届冬奥赛事,彰显体育强国风采
林正应
样本使用最多的报道结构是“主要事件”,占49.09%,这体现了《人民日报》头版聚焦本届冬奥会相关事宜的报道思路,对冬奥会筹备工作、比赛情况、运动员成绩等予以关注。例如,2022年2月2日,北京冬奥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正式开始。2月3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报道《北京2022年冬奥会火炬接力启动仪式在京隆重举行韩正点燃火炬并宣布火炬接力开始》,对奥林匹克森林公园的现场情况及启动仪式的进程进行了详细报道。
2.“结果”和“评估”报道结构:展示评价比赛结果,弘扬中华体育精神
“结果”和“评估”报道结构的使用频次并列第二,均占14.55%。“结果”即对比赛结果的公布,这说明《人民日报》头版比较关注比赛成绩和奖牌统计情况。在2月7日的短道速滑男子1000米比赛中,中国队运动员任子威摘取了中国队在该项目的冬奥会首金。2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立即刊发了一则图片报道,公布了这一振奋人心的消息。
“评估”报道结构侧重于对赛事的分析、评价。《今日谈》栏目有不少评论对取得优异成绩的中国运动员给予了褒奖,并对他们为国争光的光辉形象进行了正面宣传。这些评论将“主要事件”置于主流价值观的审视和检验之下,将符合主流价值观标准的运动员体塑造成社会公众的榜样并展开广泛宣传。例如,在2月8日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中,18岁的中国队选手谷爱凌成功挑战超高难度动作,夺得冠军。2月10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用拼搏展现青春风采》,对勇于超越自我的中国
队年轻选手进行了高度评价,认为他们挑战自我、突破极限的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中华体育精神的内涵。
3.“归因”报道结构:探讨奥运健儿制胜关键,鼓励社会公众为梦拼搏
“归因”报道结构探讨的是影响比赛成绩的因素。这部分报道占9.09%,大多是对中国运动员取得骄人成绩的根本原因进行剖析。在2月7日的单板滑雪男子坡面障碍技巧决赛中,17岁的中国队选手苏翊鸣完成高难度动作拿下银牌,创下冬奥会中国队在该项目的历史最佳成绩。2月8日,《人民日报》头版刊发评论《人生能有几回搏》,没有驻足于对运动员的喝彩和对奖牌的关注上,而是透视了运动员备战冬奥的艰辛,道出了金牌的来之不易。文章指出,中国短道速滑队能取得金牌,靠的是运动员经年累月的高强度训练,运动员的拼搏精神值得每个人学习。通过“归因”这一报道结构,《人民日报》头版将显性的“成绩”、“奖牌”、“荣誉”等归因于隐性的“努力”、“拼搏”、“奋斗”等因素,划定了一个鼓励普通人为梦想拼搏的话语框架,以奋力拼搏诠释了奥林匹克精神。
“先前事件”、“影响”、“历史”报道结构较少,分别占5.45%、5.45%、3.64%。
(三)话语框架:回归奥运精神的趋势下,金牌情结依然存留
下文从标题特征、话语主题、话语基调三个方面对样本的话语框架进行分析。
1.标题特征:以形式多元的标题,勾勒出“绿、开放、共享、廉洁”的冬奥全景
郭书瑶写真以简洁有力的文字设置冬奥报道议程,发挥舆论引导作用。
这类标题多见于报道国家领导人重大活动的消息和通讯,通常由要素完整的陈述句构成,言简意赅、主题重大、信息量丰富,正确引导舆论。
运用口号式的对仗句型,渲染冬奥会的热烈气氛。
例如,2月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为全民健身助力为美好生活添彩》、2月16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因热爱而坚持因梦想而
65
坚定》等标题在形式上对仗工整,标题的两句话字数相等、词性相同、风格一致,读起来像口号一样朗朗上口,或是气势恢宏或是充满诗意,烘托了热情洋溢、积极向上的冬奥氛围。
巧妙融合冬奥口号,彰显中国的办奥理念与特。
北京冬奥会的口号是“一起向未来”,这为《人民日报》头版的许多冬奥会报道标题提供了灵感。例如,
2月2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同筑冰雪梦一起向未来》、2月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让我们一起向未来!》等。
此外,本届冬奥会筹办举办的原则和总体要求“向世界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也多次出现在《人民日报》头版冬奥会报道标题中。例如,1月2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全力以赴做好最后阶段各项工作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2月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向世界呈现一届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等。
使用感情强烈的感叹句/反问句,展现大国信心。
例如,2月4日的《人民日报》头版社论《让我们一起向未来!》,标题运用感情彩强烈的感叹句,奠定了全文慷慨激昂、热血澎湃的情感基调;正文中也多次运用感叹句和排比句,传递了正能量,彰显了中国办好冬奥会的信心和决心。
2.话语主题:“关注金牌”与“超越金牌”的奥运观互补
“关注金牌”:是指报道侧重于对运动员的成绩、排名、奖牌获取情况等的介绍。
例如,2月2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图片报道围绕“金牌”这一主题,对2月19日的赛果进行了报道,内容包括当日累计产生及中国体育代表团累计获得的金牌数量、获得金牌的队伍等。金牌数量最能直观
反映一个国家的体育代表团水平,在头版报道中国的金牌数量,有利于构建中国的“体育强国”形象;同时,金牌是大多数公众共同关心的话题,把有关金牌的信息放在头版,能迅速吸引公众的关注。
“体育精神”:是指报道侧重于对以“为国争光、无私奉献、科学求实、遵纪守法、团结协作、顽强拼搏”为主要内容的中华体育精神的弘扬。
例如,2月20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心怀梦想奋斗不已》总结了冬奥会举办过程中中国队运动员带给人们的启示,即要坚持梦想、接续奋斗,书写精彩人生。这篇报道没有对中国队运动员取得的耀眼成绩进行展示,而是对其体现出来的体育精神进行了弘扬。
喝什么饮料健康“人文情怀”:是指报道充满人情味,采用微观视角敏锐捕捉台前幕后令人动容的瞬间,挖掘容易被忽视的细节背后的人文情怀。
例如,2月8日的自由式滑雪女子大跳台决赛结束后,中国队选手谷爱凌向出现失误的法国队选手苔丝·勒德送去安慰。对此,2月1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做传递情谊的友好使者》评论道,“中国队运动员的表现,展现了风格,收获了友谊,赢得了赞誉”,是对中国“积极进取、开放包容、理性平和”的国民心态的展示。媒体报道既有力度又有温度,方能胜任奥运传播所承担的改善和塑造民族形象的重要任务。[9]
3.话语基调:不吝溢美之辞讴歌奥运精神,基于客观视角提供赛事信息
恩特曼说:“新闻文本的框架是通过使用或拒绝使用某些关键词、常用语、僵化的形象、信息源和句子,通过某些事实和判断的聚合来强化主题。”[10]经过对样本的考察,本文对《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的话语基调总结如下:基于客观视角呈现冬奥会重要议题,为公众提供权威的冬奥会信息。这类报道的主题通常是“国家领导人出席重要活动或致辞”,或是对赛事进展、比赛结果进行介绍,语言凝练,文风严肃,情感基调中立。
例如,2月19日的《人民日报》头版图片报道介绍了2月18日自由式滑雪项目中国队的赛
66
果,不到200字的正文呈现了排名、奖牌累计数量等大量赛事数据。
使用抒情性文字,讴歌奥运精神。此类报道通常采用描写性语言,大量运用形容词和修辞手法;语句中常常出现“梦想”、“青春”、“拼搏”等关键词,表现出积极向上的感情彩。
例如,2月23日的《人民日报》头版报道《我们向世界兑现了承诺》,对本届冬奥会成功举办的过程进行了回顾。文中,“从立春日‘一片雪花’起笔,到临别时‘折柳寄情’收笔,一幅关于拼搏与梦想、团结与和平的冰雪画卷,伴着‘双奥之城’的荣光,满怀‘一起向未来’的期望,铺展在全世界面前”等语句文采斐然,生动活泼,极具画面感和美感,中国成功举办冬奥会的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结语
本文通过对《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的主题框架、结构框架、话语框架的研究,发现《人民日报》头版北京冬奥会报道具有以下特征:在报道的主题框架上,重视对国家领导人良好媒介形象的构建以及对奥林匹克精神的宣扬;着重报道中国队优势项目;以消息、通讯为主要体裁;报道倾向都为正面或中立。在报道的结构框架上,以“主要事件”报道结构为主,以“结果”和“评估”报道结构为辅,重点报道本届冬奥会赛事,并对中华体育精神进行正面宣传。在报道的话语框架上,以形式多元的标题勾勒冬奥舆论图景;秉持“关注金牌”和“超越金牌”的理念;报道赛事信息时采用客观公正视角,宣扬体育精神时使用抒情性文字。
作为历史上首座“双奥之城”,北京沿袭了2008年北京奥运会的历史荣光,承载着世界人民的热切期盼,在充满希望的立春时节揭开了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序幕。而随着2022年北京冬奥会的圆满落幕,中国也成功兑现了“向世界呈现一场简约、安全、精彩的奥运盛会”的承诺,完美续写了“双奥之城”的华章。这不仅让奥林
匹克精神焕发出勃勃生机,也让中国体育代表团的体育竞技水平获得了世界更多的认可,更让作为东道主的中国的大国形象更加深入人心。作为我国最具代表性、权威性的官方主流媒体之一,《人民日报》的头版报道极大地影响着世界对中国的认知。在全球一体化的背景下,《人民日报》头版冬奥会报道框架与时俱进,让主流话语时刻保持与世界交互的活力。■
注释:
[1]曹乃凡.人民日报头版奥运新闻报道的对比研究——以里约奥运会和东京奥运会为例[J].新闻研究导刊,2021(16).
[2]牛德法,李芳.冬奥会体育新闻传播话语流变研究——以《中国体育报》冬奥会报道为例[J].记者摇篮,2021(06).
[3]马立明,黄泽敏.中国国家形象建构的逻辑演变及其深层原因——以2022年北京冬奥会开幕式为例[J].对外传播,2022(03).
[4]孙哲.从历届冬奥会看中国冰雪项目的未来和发展[J].冰雪体育创新研究,2021(10).
[5]余婷婷.《人民日报(海外版)》2008年北京奥运报道的内容及特点分析[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09).
[6]于潇,袁磊,关富余.2022年北京-张家口冬奥会新闻传播报道策略研究[J].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18(07).
[7]范红,周鑫慈.奥运会对国家形象的建构逻辑与整合策略——对北京2022年冬奥会国际传播的新思考[J].对外传播,2021(11).
[8]原平方,田璐,张永洁.新闻框架视角下的“孙杨事件”报道对比分析——以微博平台“中国新闻周刊”与“新浪体育”为例[J].西部学刊,2020(23).
[9]庄严,信莉丽.大陆媒介建构下的台湾体育形象研究——以《人民日报》奥运报道为例(1984-2012)[J].东南传播,2014(06).
[10]李希光,Brad Thompson,于家娣,包丽敏.新闻构架与国家利益——中美媒体关于中国驻南使馆被炸和学生示威报道的比较分析[J].国际新闻界,2000(01).
(作者:广东技术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
责编:项贤勇张清 毕福剑
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