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硕士专业基础课(刑法学)-试卷46
(总分:78.00,做题时间:90分钟)
一、 单项选择题(总题数:16,分数:32.00)
1.甲、乙因生活琐事互相斗殴,乙感到不是甲的对手而逃跑。甲紧追不舍,乙逃出500米后被甲赶上。甲用木棍劈头盖脸地打来。情急之下,乙抽出随身携带的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乙的行为( )。
 A.构成故意杀人罪未遂
 B.构成故意伤害罪
 C.构成寻衅滋事罪
 D.不构成犯罪 
对于相互斗殴或者互相伤害行为,均不构成正当防卫,但是如果一个人求饶的,或者一方穷追
不舍,不依不饶的,另一方迫不得已反击的,属于正当防卫。本题中,甲对乙穷追不舍,并用木棍打乙,乙在逃跑途中用水果刀朝甲刺去,致甲重伤,符合正当防卫的起因、时间、对象、主观及限度条件,属于正当防卫,不构成犯罪。故选D项。
2.甲正在劫持一女乘客作为人质以抗拒警方拘捕,乘客乙为救人质,乘甲不备将其杀死。乙的行为属于( )。
 A.故意杀人罪
 B.防卫过当
 C.偶然防.
 D.正当防卫 
《刑法》第20条第3款规定,对正在进行行凶、杀人、抢劫、、以及其他严重危及人身安全的暴力犯罪,采取防卫行为,造成不法侵害人伤亡的,不属于防卫过当,不负刑事责任。据此,乙的行为是行使无限防卫权的行为,属于正当防卫,故选D项,不选A、B项。
偶然防卫是指行为人的行为表面上符合正当防卫的特征,但实际上并无防卫的意图,本题表述中,乙明显有防卫意图,故不选C项。
3.甲与乙发生争执后,甲扬言要把乙杀死,并去商店买了一把匕首。乙害怕甲杀死自己,就在甲从商店回来的路上,用猎将甲打死。乙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
 B.故意犯罪 
 C.防卫过当
 D.假想防卫
防卫不适时包括事前防卫和事后防卫两种情况。防卫不适时构成犯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本题表述中,乙的行为不构成正当防卫,而属于事前防卫,对于事前防卫造成损害的,符合具体犯罪构成的,按照犯罪处理。故选B项。
4.甲与乙素有仇怨,一日,两人在市场相遇。乙故意拦住甲,百般辱骂,甲挥舞拳头作势欲
打乙。乙拿起旁边肉摊上的一把屠刀将甲杀死。乙的行为属于( )。
 A.正当防卫
 B.紧急避险
 C.故意杀人 
 D.防卫过当
乙的行为不符合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不是正当防卫,而是防卫挑拨,因此乙应当承担故意杀人罪的刑事责任。故选C项。
5.避险过当的主观罪过形态是( )。
 A.过失
 B.直接故意
 C.直接故意和过失
 D.间接故意和过失 
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不可能是直接故意,一般表现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少数情形也存在过于自信的过失。但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是否可以是间接故意尚有争议。考试大纲似乎坚持过失说,但本书采取间接故意加过失说,即避险过当的罪过形式主要是过失,但少数情况下不排除间接故意的可能,故选D项。
6.下列关于正当化事由的表述,正确的是( )。
 A.某人民检察院检察长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签发对犯罪嫌疑人沈某实施逮捕的行为属于正当业务行为
 B.对被害人实施“安乐死”的行为属于经被害人承诺的正当化事由
 C.某律师在法庭上为了维护被告人的合法权益,不得已泄露他人隐私的,属于义务冲突的正当化事由 
 D.被害人甲到乙并将其杀死,夺回了被乙在事发前一日抢走的财物,甲的行为属于自救行为
某检察院检察长依据刑事诉讼法的规定签发对犯罪嫌疑人沈某实施逮捕的行为属于法令行为,而不是正当业务行为。故A项表述错误。在我国,对被害人实施“安乐死”属于故意杀人行为,即便经被害人承诺,也不得对其实施“安乐死”。故B项表述错误。C项表述属于义务冲突,选C项。D项表述不属于自救行为,而是故意杀人行为,因为自救行为必须具有适当性或相当性,否则对造成的损害需要负相应的刑事责任。
7.犯罪中止和犯罪未遂的关键区别在于,犯罪中止( )。
 A.是已经着手实行犯罪
 B.是犯罪没有得逞
 C.是被迫放弃犯罪
 D.是自动放弃犯罪 
犯罪中止具有时间性、自动性和客观有效性三个特征,其中,自动性是犯罪中止与犯罪未遂、犯罪预备的关键区别,即犯罪中止是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的发生,
是主观上不想再犯罪。犯罪未遂是犯罪由于客观原因而没有得逞,不是主观上想放弃犯罪,而是迫不得已或者基于某些原因导致犯罪没有得逞。因此,选D项。
8.犯罪未遂中的“犯罪未得逞”是指( )。
 A.犯罪结果没有发生
 B.行为没有具备某种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 
 C.犯罪行为没有实施完毕
 D.犯罪目的没有达到
根据通说,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构成的要件没有齐备,这是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的统一。从主观上看,犯罪未得逞是指犯罪直接故意的内容没有完全实现;从客观上看,行为人实施的犯罪是不完整的。可见,选B项。
9.药店营业员李某与王某有仇。某Eli某的妻子到药店买药为王某治病,李某将一包混在药中交给王某的妻子。后李某后悔,于第二天到王家欲取回,而王某谎称已服完。李某
见王某没有什么异常,就没有将真相告诉王某。几天后,王某因服用李某提供的而死亡。李某的行为属于( )。
 A.犯罪既遂 
 B.犯罪中止
 C.犯罪未遂
 D.犯罪预备
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是犯罪中止。李某虽然采取了制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动,但未能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因此,李某的行为不能成立犯罪中止,而是犯罪既遂。故选A项。
10.甲参加了一恐怖活动组织,在未来得及实施其他犯罪前,甲就被公安机关抓获。甲的行为属于( )。
 A.预备犯
 B.帮助犯
 C.举动犯 
 D.未遂犯
犯罪未遂举动犯是指按照法律规定,行为人一着手犯罪实行行为即告犯罪完成和完全符合构成要件,从而构成既遂的犯罪。 举动犯包括两类: (1)原本预备性质的犯罪构成。如《刑法》中规定的参加恐怖活动组织罪、参加黑社会性质组织罪等。这些犯罪中的实行行为从法理上讲原本是预备性质的行为,是为实行犯罪创造便利条件的预备行为,但由于这些预备性质的行为所涉及的犯罪性质严重,一旦进一步着手实行危害就很大,为有力地打击和防范这些犯罪,法律把这些预备性质的行为提升为这些犯罪构成中的实行行为,并且规定这些犯罪为举动犯,着手实行即构成既遂。 (2)教唆煽动性质的犯罪构成。如《刑法》规定的教唆他人吸食罪、传授犯罪方法罪等,这些犯罪的实行行为都是教唆性、煽动性的行为,针对多人实施,旨在激起多人产生和实现犯罪意图,因而这些犯罪的危害很大,而且即使实施完毕也不一定发生或不一定立即产生可以具体确定的有形的实际危害结果,考虑到这些犯罪的严重的社会危害性及其犯罪性质的特殊性质,刑法也把它们规定为举动犯。可见,选C项。值得注意的
是,如果备选项中没有举动犯这一选项,则应当选行为犯这一选项,但不能选预备犯、未遂犯或中止犯的有关选项。
11.甲因为丈夫乙与别的女人有染而产生了怨恨,决定杀乙。某日,甲将一瓶掺入水中让乙喝下。乙喝下茶水后,逐渐昏迷过去。甲看到乙昏迷倒地,逐渐产生了悔恨之意,于是来邻居将乙送往医院抢救,结果乙通过抢救脱离了生命危险。则对甲( )。
 A.按照既遂犯处罚
 B.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或者免除处罚
 C.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D.应当减轻处罚 
甲的行为属于犯罪中止。《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据此,对于甲的行为,应当减轻处罚,故选D项。
12.根据刑法规定,下列表述正确的是( )。
 A.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 
 B.对于预备犯,应当比照既遂犯免除处罚
 C.对于中止犯,应当从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
 D.对于既遂犯,应当从重处罚
《刑法》第23条第2款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处罚。据此,A项表述正确。《刑法》第22条第2款规定,对于预备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处罚或者免除处罚。据此,B项表述错误。《刑法》第24条第2款规定,对于中止犯,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处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处罚。据此,C项表述错误。对于既遂犯,按照刑法分则条文规定的法定刑处罚。可见,D项表述错误。
13.下列关于犯罪停止形态的表述错误的是( )。
 A.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 
 B.犯罪预备与犯罪未遂的区别关键在于是否着手实行犯罪
 C.在犯罪过程中,可以成立犯罪预备、犯罪未遂和犯罪中止
 D.犯罪停止形态只存在于直接故意犯罪过程中
犯罪既遂与犯罪未遂区别的关键不在于是否实现了预期的目的,而在于是否齐备了犯罪构成的全部要件。可见,A项表述错误。是否已“着手”实行犯罪是犯罪未遂与预备犯区别的根本标志。预备犯是“准备实行犯罪”,由于遭到意志以外原因的阻止,未能开始实行犯罪。犯罪未遂是“已开始实行犯罪”。可见,B项表述正确。故意犯罪的停止形态是故意犯罪在其产生、发展和完成的过程及阶段中,因主客观原因而停止下来的各种犯罪状态,包括既遂、预备、未遂、中止等各类型态。可见,C项表述正确。只有故意犯罪而且是直接故意犯罪才有犯罪停止形态问题,间接故意和过失犯罪不存在完成形态和未完成形态,仅仅存在罪与非罪的问题。可见,D项表述正确。
14.甲与乙结有仇恨,准备购买猎杀乙。一日,二人在路上相遇,甲对乙扬言说:“我早晚要收拾你,你的末日就要到了。”由于甲未将猎带在身上,当日甲并未对乙有任何伤害行为。甲的扬言行为属于( )。
 A.犯罪未遂
 B.犯罪预备
 C.犯意表示 
 D.犯罪中止
虽然甲已经为杀乙准备了工具,进入了犯罪的预备阶段,但甲向乙扬言并未对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造成现实危险,应当认定为犯意表示。可见,选C项。
15.洪某因失恋欲杀原女友黄某,一日早上上班时见无他人,便手持车间工具将黄某击昏,以为黄已死而锁门离去,后黄某遇来上班的同事相救未死。洪某的行为属于( )。
 A.意外未遂
 B.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C.不能犯未遂
 D.能犯未遂 
从本题表述的情形看,洪某是能够将黄某杀死的,只不过以为黄某已经死亡而锁门离去,因此属于能犯未遂,选D项。
16.山区村民甲与乙有仇而欲杀乙,乙家门前有一座小木桥,桥下是几十米深的山涧。某晚,甲探悉乙离家外出办事,即破坏了小桥,将一块横板做成活板,意欲让乙跌下山涧摔死。甲预料到会有人经过小桥,但由于杀乙心切,也没顾那么多,结果一村民丙有事急乙,踩中活板摔死。乙因而幸免没有死亡。则( )。
 A.甲杀乙的行为属于未实行终了的未遂
 B.甲对丙的死亡持有疏忽大意的过失的心理态度
 C.甲对丙的死亡不存在犯罪目的 
 D.丙的死亡对甲而言属于意外事件
甲杀乙的行为属于实行终了的未遂,而不是未实行终了的未遂。故不选A项。甲对丙的死亡持有间接故意的心理态度,故不选B项。在直接故意犯罪中,可能有犯罪目的,但在间接故
意犯罪和过失犯罪中,不存在犯罪目的,因为间接故意犯罪的行为人放任危害结果的发生,根本不可能存在以希望、追求一定的危害结果发生为特征的犯罪目的。本题中,甲对乙的死亡是有犯罪目的的,即对乙死亡的结果的积极追求,但是甲对丙的死亡就不存在犯罪目的。可见,C项表述正确,D项表述错误。
二、 多项选择题(总题数:8,分数:1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