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律常识中刑法知识:犯罪
犯罪是阶级社会中的一种社会政治现象。一般来说,犯罪是指统治阶级通过法律规定的,因危害其经济利益和统治秩序而用刑罚加以制止的行为。我国刑法对犯罪概念做出了科学的概括。《刑法》第13条规定:“一切危害国家主权、领土完整和安全,分裂国家、*人民民主专政的政权和*社会主义制度,破坏社会秩序和经济秩序,侵害国有财产或者劳动众集体全部的财产,侵害公民私人全部财产,侵害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和其他权利,以及其他危害社会的行为,依照法律应当受刑罚惩罚的都是犯罪。”这是我们认定犯罪、区分罪与非罪界限的法律依据。
犯罪具有以下特征:严峻的社会危害性;刑事违法性;应受刑罚惩罚性。
(二)犯罪构成
犯罪构成是指我国刑法规定的,打算某一详细行为社会危害性及其程度,而为该行为构成犯罪所必需的一切客观和主观要件的总和。任何一种犯罪的成立都必需同时具备四个条件,即犯罪客体、犯罪客观方面、犯罪主体和犯罪主观方面。
1.犯罪客体
犯罪客体是指我国刑法所爱护而为犯罪行为所侵害的社会主义社会
关系。
我国刑法理论将犯罪客体分为一般客体、同类客体和直接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犯罪未遂
犯罪的客观方面,是指犯罪活动的外在表现,是犯罪行为和由这种行为所造成的危害结果。包括危害行为、危害结果以及犯罪的时间、地点和方法等。危害行为是一切犯罪构成的要件,危害结果是绝大多数犯罪构成的要件;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是某些犯罪构成的条件。
3.犯罪主体
犯罪主体是指实施危害社会行为依法应当担当刑事责任的人和单位。自然人作为犯罪主体,必需到达:
(1)法定刑事责任年龄;
(2)具有刑事责任力量;
(3)实施危害社会的行为,触犯刑律。责任年龄和责任力量是自然人成为犯罪主体的必要条件。
刑事责任年龄,是刑法所规定的,行为人对自己的犯罪行为担当刑事责任必需到达的年龄。我国《刑法》
规定:
(1)已满16周岁的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
(2)已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人,犯有意杀人、有意损害致人重伤或者死亡、强*、抢劫、贩卖、放火、爆炸、投毒罪的,应当负刑事责任。
(3)已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人犯罪,应当从轻或者减轻惩罚。因不满16周岁不予刑事惩罚的,责令他的家长或者监护人加以管教,在必要的时候也可以由政府收容教养。
刑事责任力量,是指行为人在刑法意义上识别和掌握自己行为的力量,行为人成为犯罪主体必需具备这种力量。我国刑法规定,精神病人在不能识别和掌握自己行为的时候造成危害社会的结果,经法定程序鉴定不负刑事责任。尚未完全丢失识别和掌握自己力量的精神病人犯罪,应当负刑事责任,但可以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4.犯罪的主观方面
犯罪的主观方面是指犯罪主体对自己所实施的犯罪及危害结果所持的心理态度,这种心理态度是由罪过、犯罪目的、犯罪动机等主观方面因素所构成。
罪过是行为人对自己实施的行为及其危害结果所持的有意或者过失的心理态度。
(1)犯罪有意
在我国刑法中,犯罪有意是指行为人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盼望或者放任这种结果发生从而构成犯罪的心理态度。依据熟悉因素和意志因素的不同,犯罪有意可分为直接有意和间接有意两种形式。
(2)犯罪过失
依据我国刑法规定,犯罪过失是指行为人应当预见自己的行为可能发
生危害社会的结果,由于疏忽大意而没有预见,或者已经预见而轻信能够避开,以致发生危害结果的心理态度。依据行为人对可能发生的危害结果是否有预见,犯罪过失又分为疏忽大意的过失和过于自信的过失。
(3)意外大事
假如行为在客观上造成损害结果,但主观上并不是出于有意或者过失,而是由于不行抗拒或者不能预见的缘由所引起的,即所谓的意外大事,则不构成犯罪。
犯罪目的是指犯罪主体盼望通过实施犯罪行为到达某种结果的心理状态。
(三)正值防卫和紧急避险
1.正值防卫
正值防卫是指为了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进展的不法侵害,而实行的制止不法侵害的行为。因实行正值防卫而使不法侵害人造成损害的,不负刑事责任。
2.紧急避险
紧急避险是指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财产和其他合法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急,不得已而实行的损害较小合法权益,以爱护较大合法权益的行为。
避险行为超过必要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失的,构成避险过当。对于避险过当,应当酌情减轻或者免除惩罚。
(四)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以及犯罪的既遂,是有意犯罪行为进展中可能消失的几个不同的形态。有意犯罪过程是行为人的主观到客观的进展过程,这一过程中存在因主客观各种缘由停顿下来的犯罪形态,包括犯罪的预备、未遂、中止。
1.犯罪预备
犯罪预备是指为了犯罪预备工具,制造条件,但由于行为人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能着手实施犯罪的情形。
刑法规定:对犯罪预备的罪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减轻惩罚或者免除惩罚。
2.犯罪未遂
已经着手实施犯罪,由于犯罪分子意志以外的缘由而未得逞的,是犯罪未遂。
刑法规定:对于未遂犯,可以比照既遂犯从轻或者减轻惩罚。
3.犯罪中止
犯罪中止是在犯罪过程中,自动放弃犯罪或者自动有效地防止犯罪结果发生的行为。
刑法规定:对于终止犯罪,没有造成损害的,应当免除惩罚;造成损害的,应当减轻惩罚。
(五)共同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