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世纪是一个崭新而别样的世纪,更是一个影响力直达今天的世纪,世界的大变局由此开始。自那时起,世界各国的交往日益勃兴。侵略与开拓相联系,贸易与搏杀相混淆,经济与军事相纠缠,崛起与争霸相伴随。
500年来,世界舞台上演出了一幕幕王雄争霸的正剧,你方唱罢,我又登场,世界各大国家江山代代,各领风骚,在不同历史时期创造了属于自己的辉煌,同时也给其他国家和民族带去了不同程度的伤痛。而今天,实力和信心日增的中国,选择了以更加广阔的胸襟和真正开放的心态去看待历史和现实。
15世纪的中国正值鼎盛,郑和率领当时天下第一的舰队七下西洋,彰显着大国无与伦比的风范。15世纪的欧洲刚从传统社会向近代社会过渡,新航路的开辟标志着早起期殖民主义的开端。21世纪的欧洲不管是经济,军事,或是政治,都处于世界领先水平;21世纪的中国,正趁着改革开放的良机,努力发展,已实现中华名族的伟大复兴。500年的时间漫长的足以颠倒世界的格局,战争的屈辱还历历在目,抗日战争的惨烈至今无法忘怀,到底是什么让曾经一度领先于世界的中国被狠狠的抛弃,中间的原因可能有千千万万,但工业革命这一因素绝不会被忽略,发生在18世纪的工业革命在世界历史舞台上扮演了不可或缺的角。可为什么工业革命无意垂青正值鼎盛的中国,而对新生的欧洲情有独钟?个中原因,恐怕不是三两句话就能说清楚的了。
中国封建社会土地制度变动的基本趋势是土地兼并和大地产的产生,而土地兼并和大地产产生的结果,并不是土地经营规模的扩大,而仍然是小块土地经营,所以仍是小农经济。在小农经济的局限下,土地占有方式趋向集中,而土地经营方式则趋向分散。在中国历史上的大多数情况下,相对于人口来说,土地都是稀缺的要素。在这种情况下,单纯依靠土地是不能维持整个家庭的生计的,所以不得不采取充分利用剩余劳动力的生产方式。男耕女织是中国小农经济的最典型写照。事实上,中国的家庭手工业在小农经济中的重要性并不亚于农业。在通常情况下,小块土地的产出除供一家人的口粮外,已经剩余不多,而往往还要缴纳繁重的税务,所以农民常常是不得温饱的。因此,农民必须通过家庭手工业来补充个土地的产出,通过出售手工业产品获得收入以补充口粮的不足。这种农业与家庭手工业紧密结合的生产方式,阻碍商品生产,阻碍市场的形成和发展,导致自然经济的顽固性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难以成长。
清朝入都北京后,为解决八旗官兵生计,决定强占北京附近的土地,遂下圈地之令。很多农民田地被占,流离失所,饥寒迫身;同时又强迫汉族农民“投充”,补充其壮丁队伍。清朝时的圈地更是给汉族人民带来极大痛苦,所圈之地,原田主被逐出家门,背乡离井,因此纷纷起而反抗。顺治四年,大规模的圈地已停止,但零碎的圈地、换地、带地投充仍不断发生。康熙八年六月十七日作出永远不许再圈的决定,圈地至此最后停止。清初大规模地圈地导致“近畿土地,皆为八旗勋旧所圈,民无恒产,皆赖租种旗地为生”。清朝的这项政策,更是让中国与工业革命背道而驰。
明清时期,江南地区的手工业有了较快发展,并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小农经济仍占统治地位并持续发展。这时中国的经济虽然繁荣,但这种繁荣只是以农业为主的手工贸易的发达,没有上升到工业上面去。例如,中国的纺织历史要比欧洲国家早好多年,中国汉代和唐代是两个鼎盛期,中国被世界各国誉为“丝国”。不同的是,中国永远是手工作业,永远是人代替机器。北宋的繁荣不是真正工商业的繁荣,而是手工作坊式商贸的繁荣。这跟英国的工业革命是不一样的,
前者依然是以人为中心的手工作坊和商贸活动,后者则是机器代替手工,专业化实现规模化产出,是改变了人类的生活方式。
15世纪新航道的开辟扩大了欧洲的贸易范围和贸易规模,地理大发现导致世界经济史上最大的一次商业冲击,是欧洲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的变革,这种变革集中表现在商业的革命性变化上。中世纪欧洲是分散的城邦,欧洲民族国家的形成与民族经济,统一的国内市场也是经济发展的前提。德国工业革命前有数以百计的公国,出口货物要缴几次甚至十几次税,使其在工业革命准备阶段落后。英国、法国由于有统一的国内市场而在工场手工业和工业革命初期占据优势。李斯特建议通过关税联盟解决,实践证明不行,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德国实现了这一点。李斯特提出必须通过和平方式统一德意志,否则几百个小国之间关税壁垒是经济发展的障碍,俾斯麦通过铁血方式实现了李斯特的理想。价格革命是商业革命最直观的表现。16世纪非洲和美洲的金银大量流入欧洲,导致严重的通货膨胀。进而推动封建社会解体。由于黄金和白银数量成倍增加,商品和土地价格大幅度提高。当时凡是签订了长期固定租约的大租赁农
场主而获得了利益。地主得到的租金和雇工、农民的实际收入下降。租地农场主和商人成为新兴的贵族。这样,价格革命加速了社会分化——新兴农场主和工商业者的壮大,旧式封建贵族的衰落,城乡劳动者的进一步贫困,从而有力地推动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加速了封建社会的解体。
同时,贸易规模的扩大,需要有效率的商业组织的配合。这一时期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主要由两种方式:一是将意大利早先发明的商业技巧推而广之,如合伙制的推广;二是出现了商业组织的真正创新,,如特权公司。合伙制,股份公司等商业组织形式的创新,为商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保证,也为其他行业的企业组织形式提供了范例。伴随着欧洲国家的扩张和殖民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形成。世界市场的产生和发展是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紧密相连的。“世界市场本身就是形成这个生产方式的基础。另一方面,这个生产方式所固有的以越来越大的规模进行生产的必要性,促使世界市场不断扩大”,所以“对外贸易和世界市场既是资本主义生产的前提,又是它的结果”。在1450-1640年这个时期世界市场形成了。当然,在世界市场的形成过程中,充满了对其他国家和民族的压迫和殖民,如英国东印度公司对印度的统治,即国家政权、军事暴力与特权公司结合在一起对外扩展;荷兰对东南亚市场的控制;欧洲市场、大西洋贸易圈、太平洋贸易圈,三角贸易:欧洲(制成品)-非洲(奴隶贸易)-西印度岛、美洲(农产品、矿产)-欧洲;战争和中国的五口通商。地理大发现后的300年间,欧洲的商人奔走于世界各大洲,把欧洲原有的区域性市场同亚洲,美洲,非洲,大洋洲的许多国家和地区的地方性市场联结起来,贸易扩大到全球范围。在贸易拓展的背景下,由于各个地区生产率的不同以及武力征服,不同地区在贸易中处于不同的地位,出现了国际分工的萌芽,形成了以西欧为中心的世界市场。
近代农业革命是欧洲工业革命的另一个重要前提,它允许和促进了工业史无前例的大发展。农业产量的提高、解放劳动力和人口的增长为城市提供食物、为工业提供市场、提供劳动力,当然,工业革命的成果反过来对农业进行彻底的改造。农业革命推动了土地私有权的确立和资本主义大租赁制的形成。英国通过宗教改革防止出售教会土地,并通过圈地运动实现公地私有化;美国则通过自由占地运动、国有土地私有化、雇佣制大农场进行着农业革命。由于土地已被瓜分完,而欧洲又没有中国式的科举制度,社会各阶层的人们想要取得更高的收益只有在现在财富基础上努力,同时,欧洲封建社会经过几百年的运行形成了对封地内财
产权的承认与保护,于是社会上的聪明人纷纷将精力放在如何提高生产效率上,为工业革命积累了足够的理论和技术基础。与此同时,工场手工业的企业组织形式更趋向于分工、协作,英国这种工场手工业的发展被称为小工业革命:规模较大的手工工场有利于技艺的积累和传承,有利于分工与合作的发展,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和劳动生产率,并因此产生第一批企业家和产业工人。
在这些基础之上,欧洲工业革命的前提条件已经积累到了一定的程度,可以说,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是历史发展的趋势。之前一系列的措施为欧洲的变革和发展提供了改革创新的大环境,在氛围下,欧洲的经济制度也有了质的创新,例如金融制度的建立;银行和信用工具的发展;清算制度的建立以及股票市场的形成。同时,经济法体系的建立和政府行为的界定也为欧洲的商业活动设定了规则,以保证市场的持续运行和健康发展:在英国,出台了一系列保护财产和合同的法律、商品检验和价格控制制度、专利法
圈地运动、《取缔证券投机法》、评定工资制度、工厂法、济贫法等。政府行为由早期重商主义的积极干预转向自由放任。仅限于保护现存制度、维持经济秩序。资本的积累和技术体制的创新又为工业革命的开展起了推动作用,通过几百年的积累和酝酿,欧洲终于迎来了工业上的重大变革,从而领先于世界直至今日。
除了经济因素外,政治和文化也是在研究工业革命发生在欧洲而不是中国的重要因素。中国几千年来推行的一直是高度集权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最高统治者考虑的是如何稳固江山,一切可能影响到政权稳定的活动都在限制范围内,统治者主要将精力放在内部统治上,再这样的中国社会里,富可敌国可能也会成为杀头的原因。另外,皇帝为了政权的稳定需要招揽一部分人才来帮助治理天下,科举制由此而生,科举制使得无数有天赋的人才将时间和精力集中与儒家经典的背诵和掌握文字表达上,因而无暇顾及其它方面的知识。这使得中国无法出现像李斯特或亚当斯密那样的经济学家,因而也没有合理的经济理论来引导中国的经济发展。在集权统治下,人们的私有财产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尊重,频繁变动的政策,官商勾结,王朝更替等无不严重挫伤着人们的创富积极性。在这样的社会里,人们更愿意去做官而不是经商。所以,虽然中国很早就具备了工业革命发展的物质基础,但由于分配激励制度的阻碍,工业革命还是不可能在中国首先发生。中国最高统治者为了自己的最大利益并不愿意社会上出现危害其统治的力量。
除此之外,科学技术方面的不足也使工业革命把中国拒之门外。其实,中国并不是缺少数理化这种本身
的科学知识,也不缺乏具有数理化知识的人才,但中国缺乏科学传统,中国缺乏把科学知识大规模的运用实践。在欧洲开展工业革命时,中国享受在康乾盛世的巨大满足感中,却忽视了盛世下的诸多弊端:第一,为了限制明末以来土地兼并的发展和商业资本的发展及恢复农业生产,清政府采取“重农抑商”政策,使得资本主义萌芽受到抑止;第二,大兴,残害大量文人学士,严重禁锢了人民的思想,使得明末繁荣的百家争鸣,科技发展彻底消失,中国从此进入一个死气沉沉而昏暗的时代,被欧洲人称为“中国的中世纪”。相比之下,当清朝吹嘘所谓“康乾盛世”之时,整个社会固步自封,甚至某些方面还出现倒退,欧洲世界却在进行着巨大变革,科技文明跨越式向前发展,大清国和西方资本主义的差距越拉越大。
鉴于以上原因,工业革命在欧洲开展顺应了历史发展的潮流,一系列的原因导致中国与工业革命越来越远。我们要以史为鉴,在建设现代化社会的进程中不断创新,紧跟时代潮流,从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⑴主要原因/政治前提:资产阶级在英国的统治日益加强;
⑵英国通过圈地运动,聚集了大量劳动力,同时也扩大了英国的国内市场;
⑶多年的海外贸易和殖民扩张,为英国积累原始资本和提供了广阔的原料地和市场,
⑶先进的技术和经验(这是后来的法国,德国等国都无法相比的)⑸随着
市场需求的增大,手工生产已无法满足需求. 于是,一场机器生产革命必然爆发.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
⑴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
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
⑵⑵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
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表现在英国即圈地运动)
⑶资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
巨额的货币资本(殖民);
⑷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一般认为,蒸汽机、煤炭、钢铁是促成工业革命技术加速发展的三项主要因素.工业革命都是以轻工业开始,向其他部门发展.在瓦特改进蒸汽机之前,整个生产所需动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随蒸汽机的发明和改进,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
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所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