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学号:**********
目录:
一、 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二、 “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三、 林毅夫教授观点的思考与感悟
四、 文化、政治制度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内容摘要:
17世纪的中国和西欧的经济发展水平基本处于同一水平,甚至略强于西方,但工业革命却发生在了西欧,这是什么原因呢?本文将从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出发,结合林毅夫教授的观点,将历史对比,从经济、政治、文化、科学等各方面综合分析,论证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的必然性。
18世纪中叶,英国人瓦特改良蒸汽机之后,由一系列技术革命引起了从手工劳动向动力机器生产转变的重大飞跃。随后向英国乃至整个欧洲大陆传播,19世纪传至北美。它使英国成为“世界工厂”,掌握了世界经济霸主地位,改变了世界的面貌,确立了资产阶级对世界的统治,以大规模工厂化生产取代个体工场手工生产的一场生产与科技革命,引起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同时给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思想观念带来了巨大的变化,历史学家称这个时代为“机器时代”。此后工厂不再依河或溪流而建,很多以前依赖人力与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汽机发明后被机械化生产取代。工业革命是一般政治革命不可比拟的巨大变革,其影响涉及人类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使人类社会发生了巨大的变革,对人类的现代化进程推动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把人类推向了崭新的蒸汽时代。
工业革命前,中国和西欧经济的对比
工业革命发生在18世纪60年代的英国,它的标志是蒸汽机的发明和使用。这使英国长时间以现代工业的鼻祖自居,从而令许多世界大国汗颜,其中就包括我们这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泱泱大国。在赞叹英国人的开创精神的同时,我们不禁扪心自问:为什么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呢? 先来分析一下工业革命产生时中国与西欧的不同
在15、6世纪欧洲形成了以一批科学家为主导的科学热潮,到16、7世纪,以哥白尼的“日心说”为代表,初步形成了与中世纪神学与经验哲学完全不同的新兴科学体系,标志着近代科学的诞生。后经圈地运动开普勒、伽利略,特别是牛顿为代表的一大批科学家的推动,建立了近代自然科学体系。正是这些以发现、发明为主的科学家的引导,形成了一种促进生产力发展方面发明的科学浪潮,之后与资本家结合,使这种浪潮引起巨大的产业效应,之后大批资本家跟进、利用,甚至发明各种生产方式,以致生产方式的彻底改变,即工业革命发生。
那么,工业革命发生时的中国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当时的中国正处于清朝乾隆皇帝的统治时期,是整个清朝的全盛时期,也是中国封建社会最后的辉煌时期。其实在明朝中后期,中国民间就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但是这只出现在个别地区和生产部门,在全国范围内,占主导地位的仍然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到了明朝后期,统治腐朽,宦官专揽朝政,残酷
地迫害异己、镇压人民。土地集中达到惊人的地步。统治者不断加重对人民的赋税剥削,加上灾荒连年,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这样的环境下资本主义萌芽自然不会得到发展。后来随着农民起义和清兵入关,朝代的更迭势不可挡。连年的战火,使得中国的经济濒临崩溃,所以清朝的前几位君主要做的是恢复农业经济,而不是现实地去发展资本主义萌芽。
“韦伯疑问”和“李约瑟之谜”的辨析
工业革命为何没有首先发生在孕育了资本主义萌芽的中国?此即韦伯提出的疑问。这个疑问被李约瑟博士归纳为如下的两难问题:为何在前现代社会中国科技遥遥领先与其他文明?为何在现代中国不再领先?
首先我认为李约瑟博士的归纳不完全赞同,因为工业革命的发生,科技是其中的重要的前提,但绝不是唯一的前提,还应包括政治文化体制等因素,所以仅把韦伯的疑问归结于科技是不全面的
“高水平陷阱”的理论认为,中国技术创新的停滞缘自人地比例的失调,同时人均耕地下降,工业化积累不足。我想这在当时可能是其原因之一,但不能作为主要的原因,因为“人口数量
已经多到再也不需要节约人力的装置了”是无法成立的,于现在对比而言,中国人口比16世纪还多,却并未成为制约其高速增长的经济,劳动力在当时也会成为一种优势以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而且就当时来说,由于中国人口多,总体积累多于欧洲,而这些积累主要掌握在部分人手中,工业化的积累不足是不成立的,而且劳动力供给的巨大更会有利于资本主义的发展。
林毅夫教授观点的思考与感悟
林毅夫教授认为工业革命之所以没有发生在中国是因为科学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科学革命的发生主要是由于科技的发展,在当时而言中西双方在发明机制上存在着根本性的差异。中国的发明主要是依靠“试错和改错”的方式,科学革命之前,中国由于人口基数大,其实验和经验较为丰富,所以其科技发明一直领先于欧洲各国。而在14—17世纪欧洲各国已经形成了现代科学下的实验的发明创造,这是一种质的转变。自此之后,欧洲便利用这种优势,以强劲的增长速度领先于世界。可又是什么导致了西欧的发明方式发生质的转变了呢?
文化、政治制度因素对资本主义的影响
在15世纪经济发达的中国为何没有发生科学革命呢?林毅夫教授指出其中的原因是:在科举制度的激励机制下,大部分人仅限于对《四书五经》等传统儒家文化的研究,中国人对自然、科学技术等发现仅出于好奇心,并无深究。
首先要归因于文化,东西双方的文化是其中的重要原因,儒家文化历来都是中国的主导的文化,儒家讲究“修身、养性、齐家、治国、平天下”,讲究“中庸之道”,“大同”“无为而治”。我们的国家曾经有着另人羡慕的悠久文明,尤其在唐朝时期,中国是四方来朝的天朝大国。在那之后,中国仍然在世界上保持着领先地位,甚至于明朝郑和下西洋都比西方诸位航海家的时间要早。但是,文艺复兴之后当西方以自然科学为指南的时候,指导中国封建社会前进的却依然是儒家文明。这使清朝的统治者们从本质上就没有重视资本主义的发展,他们在中庸思想的影响下,单纯追求国泰民安和富足享乐,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从而使工业革命没有发生在中国。而欧洲呢?他们对财富的追求已经到了贪婪的程度,各阶层对财富的渴求到了嗜血的程度,这俨然已经成了欧洲的符号,在此推动下,结合资本主义的产生与发展,已经使经济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后资本主义迅速发展。
其实这里面还映射着制度的问题。14世纪时,中国处于封建社会,虽说是改朝换代,但其本
质没有发生任何变化,儒家文化的主导地位没有发生变化,科举制度没有发生变化,偏于中庸的哲学思想的发展深刻程度令我们至今都自豪,但关于科学类的激励政策却缓缓不曾发展,虽然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但重农轻末的思想没有瓦解,必将阻碍资本主义萌芽的进一步发展。而在14世纪,西欧封建主义已经开始解体,资本主义关系产生并逐渐发展起来,“重商主义”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成为商业资产阶级的一种意识形态,他们把货币的积累看作财富的唯一财富,而到了16世纪的欧洲呢,工业革命前的英国已经实行了君主立宪制,君主的权利被分散,国会参与政权。欧洲政府制定出的政策必然能顾及到各个方面的发展,文学,科学,经济各方面竞相发展。这革命不像中国,它不是简单的重复性夺权,而是一种顺应社会发展的时代抗争。他们的革命是为了发展资本主义而发动,所以最后双方妥协在一个都能接受的底线上,从而使资本主义得到了更好的发展,也为工业革命奠定了政治和经济基础。另外,由于权利分散,各国会成员利用所有权利为自己谋取发展以壮大自己,这样他们便会在政治,经济,文化,科学争先,我想这也促进了资产阶级发展小原因之一。
此外,英国具有13个殖民地,为英国的对外扩张提供源源不断地财源物源,而当发生战争之后的中国则不同,虽说中国地大物博,但远不及英国殖民地之多,再加上工业革命后的英国坚船利炮,中国战败割地赔款和官员腐败成风,致使空虚,无力促进军事,经
济文化的发展,所以此时中国算是“兵败如山倒” “一败不可收”。所以说此时的中国总体上来说,停滞不前是正常的现象
当时百废待兴的中国,第一要务却是恢复国民支柱产业---农业经济,到康熙执政的后期,农业经济复苏的时候,他做的继续发展农业经济,推动商业的发展。按照经济规律来说,这个时候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好时期,但是清朝奉行闭关锁国的政策,而且一些腐朽的封建制度仍旧没有被废除或限制,这使资本主义萌芽发展极其缓慢,直接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以至于到工业革命时期,中国仍然是一个以农业经济为主的国家。
另外虽然在当时中国的发展是领先的,但并不代表其发展的推动力(潜力)是巨大的。就像物体的速度可以暂时是最快的,但另一物体速度暂时虽是慢的,但如果有巨大的加速度,则其进步的速度也是巨大的,由此两点来看,欧洲的经济发展迅速领先是极有可能的,所以我们的分析就得以当时的社会的各种因素为出发点,而不仅仅是经济方面的因素,资产阶级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前提
结语:
工业革命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所决定的。资产阶级革命废除了封建制度,消除了不利于资本主义发展的种种束缚,为工业革命创造了重要的政治前提;消除农业中的封建制度和小农经济,为资本主义大工业的发展提供了充分的劳动力和国内市场,这主要表现在英国的圈地运动;本主义原始积累过程,提供了资本主义大工业所必需的大批自由劳动力和巨额的货币资本,这主要是从殖民地掠夺而来;资本主义工场手工业长期的发展,为大机器生产的出现准备了技术条件。
虽说工业革命发生时,中国的经济水平并不低于其它欧洲各国,但是,中国在政治,文化、科技上与他国存在着根本的差异,可以说是不如他国完善,科学革命还有工业革命的发生不能仅仅看经济,是各个方面综合的结果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