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身体,两个灵魂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始建于1935年,是当时远东最大、设备最完善的精神科专科医院之一。如今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已成为上海市三级甲等精神卫生专科医院,担负着全市精神卫生的医疗、教学、科研、预防、康复、心理咨询/和对外学术交流等任务,是全国规模最大、业务种类最全、领衔学科最多的精神卫生机构。
2006年5月,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成为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徐汇院区地处宛平南路600号;闵行院区地处沪闵路3210号。总建筑面积约10万平方米。中心同时也是上海市疾病预防控制精神卫生分中心、上海市精神卫生临床质量控制中心、上海市心理咨询培训中心、国家精神药物临床试验机构、WHO――上海精神卫生研究与培训合作中心。
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临床科室齐全、技术力量雄厚,主要诊治精神分裂症、心境障碍、器质性精神障碍、儿童青少年及老年期精神障碍、神经症性障碍等各类精神障碍患者及药物依赖患者。中心设有普通精神科以及老年、康复、临床心理、儿少、传染、自愿戒毒等临床科室。核定床位1878张,目前实际开放床位2136张。
上海市精神卫生研究所成立于1981年3月,设有14个研究室,主要从事精神医学的临床应用研究。近十余年来,荣获国家级、省部级和局级科研成果奖共26项。目前作为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有:上海市精神疾病临床医学中心、老年精神医学、预防精神医学。
位于零陵路604号的上海市心理咨询与中心,主要为各类心理障碍患者及受心理困扰的来询者提供心理咨询服务,并开展多种心理。“上海市心理援助热线(上海12320-5)”为上海市民提供心理危机干预和心理健康促进服务。
精神分裂症,不仅是各类电影里经久不衰的讨论话题,也是奥斯卡常见的得奖热点。然而,现实里的精神分裂症是不是如《搏击俱乐部》般高深玄妙,抑或是如《美丽人生》般感人肺腑,抑或是如《精神病患者》那般恐怖惊悚?揭开精神分裂症的面纱,我们也许会发现这种最难以治愈、最痛苦的精神疾病并没有我们想得那么神秘。
《科学生活》:吴医生,您好!生活中我们接触“精神分裂症”这个词汇时,它基本都是贬义词,或许还有侮辱性――这部分源自于普通市民对精神分裂症的不了解,甚至可能还有误解。您能和我们谈一谈什么是精神分裂症吗?它是否有类型之分?
吴彦医生:精神分裂症是一组病因未明的精神病,多起病于青壮年,常缓慢起病,具有思维、情感、行为等多方面障碍,及精神活动不协调。通常意识清晰,智能尚好。精神分裂症是精神科最常见的精神疾
病,精神分裂症之所以说是重型疾病,主要是因为它的发病期会影响患者的学习、工作,并伴有反复发作的倾向,可能会维持终生,影响患者的社会生活。
我们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只有短短100年左右,以前把精神分裂症叫做“早发性痴呆”,也是由于病患年轻时出现认知能力的下降,给人感觉似乎是痴呆的症状。到了1911年,瑞士精神病学家E.Bleuler将相关病例归纳总结后,命名了“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后来全世界诊断该类疾病就用了“精神分裂症”这个名称。上世纪末,日本在其国内针对精神分裂症名称发起调查,认为这个名字有些不雅,便改名为“统合失调症”,现在日本统一把精神分裂症称为统合失调症。其实怎么称呼并不重要,关键是人们的观念,若是带着歧视的心态,无论叫什么名字都会被认为是带侮辱性的词汇。
精神分裂症有着不同分型:偏执型、青春型、紧张型、单纯型等。
偏执型是比较多见的精神分裂症类型,以幻觉、妄想为主要表现。幻听是指耳朵里听到声音,多是评价其做得不好或对其指手画脚等内容,人受幻觉影响。妄想则比较多的表现为被害妄想等。
青春型精神分裂症的主要特征为想象力丰富,发病期多在青春期,患者多有联想散漫、无目的,讲话、做事无逻辑,情绪表达不协调,装扮奇怪疯癫为主。就好像30年前在牛仔裤外面套一件裙子一样,也许现在看来时尚,但在当时是很奇怪的打扮。
紧张型以木僵、缄默、违拗、蜡样屈曲等为主要表现,平时不言不语不动,问之不答,甚至不吃东西,可以长时间维持同一姿势。把紧张型患者的手抬起来,他也会维持这一动作,像一座雕像。
单纯型精神分裂症起病缓慢,一般多发于青少年时期,表现为思维贫乏、情感淡漠、意志要求减退,疏懒、邋遢,没有特别的喜悲,有些病人甚至会不洗头、不洗脸、不理发等等。有研究认为“家里蹲”即那些不出房门、不洗漱甚至无法正常工作的人,可能是单纯型精神分裂症的表现――当然,这只是推测而已。
四种类型中,紧张型的预后是最好的,紧张状态消除后对生活基本没有影响;而单纯型的预后是最差的,其适应社会的能力也会下降。
《科学生活》:我们通常认为精神分裂症的病人一般会否认自己有病,但又不知道怎样的情况是说明一个人患有精神分裂症,这往往延误了精神分裂症的诊断。您能跟我们说说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原因吗?
吴彦医生:病人如果在发病期,那他一般不能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是病态,即使知道自己有病也不能分清现实与幻觉。缓解期的病人了解自己发病期的异样后,会接受这一问题并积极,甚至可以正常工作生活,与常人无异。
我国对精神分裂症的认识只有短短100多年,其病因也至今未明,研究发现精神分裂症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有以下几种。
社会应激事件。有资料显示,社会动乱时精神分裂症患病率有所增高,所以社会应激事件被认为是引发精神分裂症的因素之一。但这并不意味着所有经受社会应激的人都会患精神分裂症。
性格问题。有研究显示,内向、孤僻、少话、不合的人易得精神分裂症。不过这也同样不是唯一因素,开朗性格的人也会患病。
遗传因素。家系调查发现,有家族史的人比没有家族史的人患病率要高(上海调查为6.2倍),且血缘越近患病率越高。双生子研究发现,同卵双生的同病率是异卵双生的4~6倍。中枢多巴胺功能亢进。研究发现,提高中枢多巴胺水平的药物会使人产生幻觉妄想,而幻觉妄想是精神分裂症的常见症状,并且拮抗多巴胺的药物可以改善精神分裂症的症状,目前使用的抗精神病药物多有此作用。
感染因素。早在20世纪初精神病学家就注意到精神分裂症与感染性因素的关系,尤其是1918~1919年的流感病毒大流行后,一些患过流感的人表现出精神分裂样症状;另外,还发现嗜睡性脑炎患者经常表现出精神分裂症的症状;孕妇在怀孕期间感染慢病毒会导致孩子的精神分裂症患病增高等。但大多数精神分裂症患者缺乏感染的证据。
总而言之,精神分裂症病因依然还在探索中,确切原因还不清楚,所以只能说与众多原因有关。
《科学生活》:如今,我们越来越频繁地听到精神分裂症这一疾病,这是否意味着其发病率逐年增高?该病在全国的发病情况和发展趋势是怎样的呢?
吴彦医生: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从统计上来说的确呈上升趋势,当然这和资料的收集方式、信息传播的发达也有一定关系。不同国家精神分裂症发病率确有不同,同一国家的不同城市精神分裂症发病率也有不同。发达国家的发病率较高,但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发病率也不低。其实每个人患精神分裂症的概率是相同的,终生患病率约是1%。
《科学生活》:吴医生,精神分裂症作为一个重型精神病,它是否有多发人?他们有哪些共同点呢?预后又是如何?病人家属该如何辨别呢?
吴彦医生:18~35岁是精神分裂症的首发年龄,过了这个阶段患病可能性就会减少。50岁以后首发的精神分裂症被称为晚发型精神分裂症,这相对较少。但是,有些老人出现了精神分裂症症状但并不能诊断为精神分裂症,因为精神分裂症症状可以继发于其他疾病,如脑部血管性改变――脑梗、脑溢血等,就会由于脑部器质性损害导致出现精神分裂症症状。
日本三级全大电影总体而言,精神分裂症预后是不好的,但也不绝对,有些因素提示预后会相对较好。一是起病年龄越晚,预后相对会越好,起病年龄越早的预后不佳。二是病前性格外向的人要比性格内向的人预后要好。三是发病前有诱因的要比发病前无诱因的要好。四是无家族史的预后要好。从临床表现来说,以阳性症状为主的紧张型、偏执型精神分裂症要比以思维贫乏、情感淡漠阴性症状为主的精神分裂症预后要好。家庭、社会的支持情况也会影响精神分裂症预后。
病人家属可以从纵向与横向两个方面来观察。纵向就是目前与以前的言行作比较;横向就是和周围的人作比较。两方面比较下来,若是言行出现明显异常,家属应及时带其就医,不至耽搁。
《科学生活》:网上看到不少精神分裂症有的发展到精神衰退状态,造成精神残疾。有的受幻觉、妄想、逻辑障碍、情绪障碍等精神症状的影响,可能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精神分裂症对我们的日常生活有多大的影响呢?到底这些患者的“幻觉”和“妄想”会不会在社会中接触到实际事物后消失?
吴彦医生:早期患者会有一些过激行为。早期患者在发病期,其情绪、行为受到感知、幻觉、妄想的影响会做出不合常理的事情,这包括可能出现伤害自己和他人的行为。
在我接触的病人中,有些人症状消失、自知力恢复,言行与常人无异,可他却自杀了,调查下来最后的原因是由于不堪忍受周围人对他有歧视导致其产生自杀的念头。精神分裂症说到底还是一种疾病,我们要公平地对待病患,不要带有歧视的眼光。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的隔离只会使其社会功能受影响。相反,一些缓解期的患者可以胜任日常生活、学习和工作,并与常人无异。
《科学生活》:吴医生,精神分裂症有哪些方法?是否要从生理、心理两方面双管齐下?上有哪些
要点?
吴彦医生:精神分裂症的可分为四个方面。
药物。药物对精神分裂症的症状是有效的,如今抗精神分裂症药物较多,选择余地较大,新型药物疗效明确、不良反应也较少,很少会出现传统药物带来迟钝等不良反应。
物理。对相对兴奋、冲动的病患,或是处于失控状态时的病患,以及有顽固性幻觉妄想的病患可以进行物理――电休克。电休克是使用极弱的电流诱发大脑皮层放电来达到效果。相关研究认为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电波异常,通过人工诱导放电起到作用。
心理。一般认为,心理对精神分裂症核心症状是无效的,但对病患认知自身疾病有着极大的帮助。让病患知晓自己的疾病,可以在发病时自我约束,也可提高依从性及自信心,明白自己的病和糖尿病、高血压一样,需要坚持用药、注意随访。
社会支持。完善的医疗体系、有力的社区支持、稳定的职业保障以及和谐的家庭结构均有利于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
《科学生活》:据我们所知,精神分裂症的终身患病率较高,而且会反复发作。电影《美丽人生》的男主角一生都在和自己的幻觉作斗争。请吴医生给我们谈一谈您对如何减少终生患病率、提高病人生活质量的
见解。
吴彦医生:应该说精神分裂症容易复发。在上,就有控制症状、预防复发这两个
目的,所以现在倡导坚持全病程。一般首发精神分裂症药物期需要2~3年,有过一次复发的药物期需要3~5年,三次以上复发建议终生服药。终生用药时间虽长,但大多数人可以用小剂量药物控制病情;经常复发的话服药的剂量就需要加大,这样不良反应风险也加大。任何药物都会有不良反应,即使是感冒药也会致人嗜睡,精神分裂症药物的不良反应一般是病人会过度镇静。医生用药时会权衡利弊,争取做到最佳的疗效,最小的不良反应,病人可以放心服药。
《科学生活》:精神分裂症患者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需要有哪些注意点呢?
吴彦医生:我们要尊重精神分裂症患者的人格,当然,也要尊重其有精神异常的事实,要给其一个稳定的家庭、社会环境,尽量不要有太多波动。作为家属需要细心观察,如发现患者情绪不稳、失眠言行异常,就要及时就医。
《科学生活》:精神卫生工作有“三级预防”的概念,一级预防是指从病因发病机理方面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二级预防指早期发现,早期诊断和早期。三级预防指预防复发和防止残疾。精神分裂症患者该如何从预防着手呢?
吴彦医生:一级预防是指从病因发病机理方面采取措施,预防疾病的发生,但因精神分裂症的病因及发病机理还不清楚,所以一级预防难以实施。二级预防的重点应放在早期发现、早期和预防复发上。因此建立精神病防治机构,普及精神病防治知识,消除对精神病人歧视、不正确的看法,使病人能及早发现和早期得到。在返回社会后,减少心理应激,坚持服药,避免复发,减轻残疾。国内外的经验均说明其重要性和可行性。三级预防主要指康复,指利用尽可能取得的条件采取综合的手段,使患者达到最大限度的功能恢复。精神分裂症病人复发率高,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尽量让病人不复发或少复发,是重要的防治措施,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出院前指导;患者家属进行健康教育;建立定期门诊随访制度;提高全社会的心理卫生知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