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坐落在北京西北郊一片风景秀丽的古代皇家园林之中。她的前身——清华学堂,创建于1911年,是清政府利用庚子赔款退款建立的留美预备学校。1928年,更名为国立清华大学。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后,辗转南迁到昆明,与北京大学、南开大学一起组建国立西南联合大学。1946年,迁回清华园复校办学。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后,清华大学成为一所多科性工业大学,重点为国家培养工程技术人才。改革开放以来,逐步恢复和建立了理科与文科等多类学科。1999年,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并入,成立清华大学美术学院。清华大学是中国高层次人才培养和高水平学术研究的重要基地之一。按照综合性、研究型、开放式的办学模式,现共设有16个学院,58个系。已基本形成理学、工学、文学、哲学、历史学、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医学、教育学和艺术学等门类齐全的综合性学科布局。在一个世纪的历史中,清华的发展始终与国家和名族的命运兴衰与共。她培养了17万名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涌现出一批学术大师、兴业英才、治国栋梁,为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进步、科技创新和文化繁荣做出了杰出贡献,赢得了高度赞誉,是中国现代高等教育发展的一种标志和一个缩影。
清华大学精英汇集、名师荟萃,是全国拥有科学院及工程院院士最多的高校,学校遵循培养与引进并举的方针,切实加强学术骨干和青年教师队伍建设,在国内外广泛选聘优秀人才。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政宁、数学大师林家翘、图灵奖获得者期智、菲尔兹奖获得者成桐等,就是
他们中的杰出代表。教学相长,星火相传,清华大学因此成为中国青年学生最向往的高等学府之一,清华大学也一直以能够集天下之英才而与之为自豪。每年通过竞争选拔,都有一拼最优秀的青年人进入学校,他们吸收中西文汇、古今贯通、文理渗透的学术营养,培育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大学精神,清华大学始终以人才培养为根本任务,努力实现高素质、高层次、多样化、创造性的人才培养目标。多学科交叉的综合优势,雄厚卓越的师资力量,完善先进的教学设施,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以及严谨务实的学风校风,为青年学生的成长创造了良好的环境。以清华学堂人才培养计划为代表的多项教育教学改革不断推出,贯彻因材施教的理念,促进学生又红又专全面发展。活跃在清华园中的3万名莘莘学子,研究生数量约占2/3,自设立学位制度以来,清华已累计招收研究生8万多人。人才培养质量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清华大学高度重视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着力实施全球视野下的国际人才培养计划,不断创新的实践教育、课外科技和学术活动,增长学生才干的社会工作和社团活动,陶冶情操、健康身心的艺术课程、体育课程,和多层次、多样化的众性文化体育活动,第二课堂成为培养学生健全人格、创新能力、兴趣专长和公益精神的重要平台。清华大学在国内率先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开辟绿通道,建立多渠道、大力度、有保障的经济资助体系,履行了决不让一个勤奋和有才华的学生因为家庭经济困难而辍学的庄重承诺。学校提出拥护
党、拥护社会主义、服务祖国、服务人名的思想政治目标,积极开展就业引导,鼓励学生到国家建设的主战场去建功立业。越来越多的清华毕业生选择到西部、到东北、到基层、到改革开放第一线去工作创业。把个人价值的实现融入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伟业之中。
清华大学被评为全球最美大学校园之一,拥有先进的教学基础设施和科研支撑体系,内容齐全,水平领先,服务完善的图书馆和校园网,为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提供强有力的支持,一批现代的建筑显著改善了教学条件,绿大学建设不断推进,各种服务设施有效的满足了广大师生学习,工作和生活的需求。
清华大学是这个最具创新性竞争力的大学之一,坚持顶天,立地,树人的科研理念,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瞄准世界科技前沿,积极开展学术研究和技术创新,在基础研究,应用研究,科技成果转化以及人文社科等领域具有雄厚的研究实力。清华大学建有一个信息科学与技术国家实验室,12个国家重点实验室,6个国家工程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和17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近年来,清华大学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专项,973计划项目等大量重要的科研任务,科研经费,专利申请,核备sca收录的论文数,及被引用数都名列前茅,清华大学在能源,材料,建筑,环境,化工。航空航天,先进制造等众多领域都取得了一大批学术成果,
有利的推动了中国科学技术的发展和创新,清华大学获得国际级奖励的数量名列国内高校之首,进入新世纪以来,大型辐射装备监测技术获得国家技术发明奖一等奖,移动式集装箱检查系统,10兆瓦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及平台体系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相继国际科技进步一等奖,下一代互联网技术等成果多次入选中国十大科技进展,及高水平的学术论文在国际知名期刊上发表并引起高度关注,按照入主流有特上水平和厚积薄发的思路,清华大学的文科建设发展迅速,各类研究课题和经费快速增加,优秀学术成果的获奖数量和等级大幅提高,学术品牌建设成效明显,以及教材,专著,期刊收到学术界得欢迎和好评,同时推动了国家许多政策的研究和决策,2008杨政年7月,清华大学入藏一批2300多年前的战国竹简,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新内容,学术价值巨大,中外交流,对外开放,一直是清华大学的传统,早期的清华学生曾远渡重洋,求学他乡,曾有多人在海外学成归国,成为各个领域的奠基人和开拓者。
今天的清华以更加开放的姿态加速发展,国际影响和国际声誉日益提高,从诺贝尔获得者到国家元首,政府首脑以及跨国企业总裁,许多国家和组织的知名人士纷纷来校访问,一批知名学者受聘支教与清华,每年以清华论坛为代表的各类学术会议频繁举行,数千人次师生出国学习研究和交流,不断拓展面向世界的人才培养和学术合作,在校学生中,百分之四十以
上的研究生和百分之三十以上的本科生具有海外交流求学的经历。与此同时,清华吸引了留学生规模稳步增长,学位研究生数量居全国高校首位,他们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成为校园一道独特的风景。清华大学与世界200多所大学和机构建立了战略伙伴关系,在涉及全球性重大问题的研究和咨询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积极参与大学国际组织和联盟,精心策划和推进重大海外文化和学术交流活动,为中国发挥文化软实力,拓展国际影响力做出了重要贡献。
清华大学承担着人才强国,科教兴国的重任,承载着国家的信任和人民的期望,始终坚持履行社会服务的责任和功能,作为人才培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学校面向社会提供高层次多样化的教育培训,在全国大力开展教育扶贫工程,已建立900个站点,覆盖百分之八十以上的国家及贫困县,清华大学积极发展一流的科技园,与国内大多数省事和企业建立了密切的合作关系,促进研究成果的转化和应用,为国家经济建设提供有力的支持,一批与地方政府合作建设的教育与研究机构推动了学校教学和科技资源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服务。近年来,在汶川和玉树抗震救灾、北京奥运会、庆祝新中国成立六十周年、上海世博会等一系列重大社会事件中,清华师生勇于担当,无私奉献,用智慧和汗水服务祖国回报社会。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校训,行胜于言的校风,严谨、勤奋、求实、创新的学风,爱国奉献、追求卓越的
传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清华人刚毅坚强、发奋图强、修养品德、荣载万物。
【校长发言】“百年清华、人文日新,面向未来,清华将致力于培养素质培训、人格完善、富有创造力的一代新人,加快建设世界一流大学的步伐,着眼中国、放眼世界,早日进入世界一流大学的前列,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人类文明的文明进步做出更大的贡献”
清华大学的百年历史,是几代清华人孜孜不倦、兴国安邦的奋斗史,是探索中国高等教育和人类科技文化自立自强的开拓史,是建设世界一流大学跨越发展的创新史,新的百年,清华大学正在展现他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海纳百川的胸怀、锐意进取的清华大学将以她富有魅力的传统和朝气蓬勃的精神,培养造就更多具有责任感、创造性和有世界眼光的一流人才,发展先进的科技和文化,为民族复兴、国家昌盛、人类社会和谐与繁荣不断续写新的壮丽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