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音史复习题
一、名词解释:
1、华彦钧:(阿炳)江苏无锡人,在二胡、琵琶的创作、演奏上有相当大的
造诣;琵琶技艺尤为高超。以卖唱奏乐为生。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不久,中央音乐学院研究部曾派员前往无锡录制他演奏的曲目,但只初步录了6首,遗憾是他于1950年冬病故。二胡代表作:《二泉映月》、《听松》、《寒春风曲》;
琵琶代表作:《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龙船》。
2、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1919年元月正式成立了蔡元培自任会长的“北
京大学音乐研究会”,它是一个新型音乐社团。先后组建了国乐和西乐两部分,并设中乐唱歌班等。聘请萧友梅为导师,并实际主持该会。因此。音研会实为北京大学所设一所业余音乐学校。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
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
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
3、上海国立音乐院:1927年11月27日,在上海成立了中国第一所独立
建制的高等音乐学校——国立音乐院。1929年7月更名为国立音乐专科学校。萧友梅为院长。特点:①专业性、学术性;②倡导“美育”教育;③传授中外音乐知识和技能;④促进世界文化运动;⑤创编音乐作品、创办音乐期刊。学生以当时黄自“四大弟子”之称的贺绿汀、陈田鹤、江定仙、刘雪庵为代表
4、丰子恺:(1898—1975)原名润,1919年取字子恺,浙江桐乡人。是李叔
同的学生。“五四”时期同吴梦非、刘志平,在上海创办了上海专科师范学校和中华美育会。是一位美术家,中国漫画的创始人,是文学家,翻译家,音乐理论家。编写翻译编译了《孩子们的音乐》、《音乐的常识》、《近代二大乐圣的生涯与艺术》等。
5、抗日救亡歌咏运动
1、第一阶段:“九一八事变后”开始;
(1)标志:国力音专成立抗日救国会,进行爱国主义歌曲创作;
(2)代表作品:《抗敌歌》、《毕业歌》、《义勇军进行曲》等;
(3)代表人物:黄自、聂耳等
2、第二阶段:1935年初;
(1)标志:“民众歌咏会”、“业余歌咏团”等抗日爱国音乐社团的相继成立;(2)代表作品:《救国军歌》、《松花江上》等;
(3)代表人物:吕骥、任光、冼星海等。
3、第三阶段:“七七事变”爆发后;
(1)标志:更多作曲家投入到抗日歌曲的创作中;
(2)代表作品:《大刀进行曲》、《游击队歌》等;
(3)代表人物:麦新、贺禄汀等;
(4)艺术特征:①集体歌咏;②易于传唱;③激昂的音调,进行曲节奏;④以劳动呼号为音调;⑤民歌小调的咏唱,或呼天喊地地哀鸣。
6、吕骥:(1909—2002)我国著名的作曲家、理论家及音乐教育。
1、代表作品:《保卫马德里》、《抗日军政大学校歌》等;
2、艺术特征:
(1)具有鲜明的时代性、战斗性和众性;
(2)吸收了民间音调,在结构上采用了新的手法。
3、音乐理论及主张
(1)论文:《新音乐的展望》、《论国防音乐》等;
(2)核心思想:提出“国防音乐”的口号,及以革命现实主义为核心的“新音乐运动”的理论主张。
7、马思聪:马思聪(1912—1987)中国小提琴家、作曲家。
1、小提琴曲:
(1)代表作品:《第一回旋曲》、《第二回旋曲》、《内蒙组曲》、《牧歌》、《西藏音诗》、《跳龙灯》等独奏曲;
(2)艺术特点:
①以民族音调为基础,调性音乐为前题,自由运用多种现代多声写作技巧
②运用小提琴演奏的特殊语言、演奏技巧,表现广博的中国民族精神和恬淡素雅的抒情风格。
2、交响音乐:
(1)代表作品:《山林之哥》、《第一交响曲》、《第二交响曲》等;
(2)艺术特点: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和声语言新颖,配器技法独特,大胆突破传统交响套曲的结构。
3、合唱歌曲:
(1)代表作品:《自由的号声》、《民主大合唱》、《中国少年先锋队队歌》等;(2)艺术特点:多采用民间音调,引进形象化的器乐思维,形成气势宏伟的音乐语言。
8、谭小麟:(1911一1948):中国作曲家。
1、器乐作品:《弦乐三重奏》、《木管三重奏》等;
2、声乐作品:《别离》、《正气歌》、《小路》等;
3、艺术特点:
梅兰芳代表作①大胆运用“新古典乐派”的创作技术与手法;
②善于利用表现术语、特殊音理智地表现乐曲的特定内容;
③作品具有很强的室内乐性;
④充满中国古典音乐气韵。
二、论述题
1、京剧的发展脉络
答:京剧的形成和成为最具代表性的全国性剧种,是中国传统音乐乃至整个传统艺术在近代发展最重要的历史成果。是由清乾隆末至咸丰年间先后进京的徽汉两调长期同台共艺,以皮黄腔为主的而吸收熔铸诸调众艺于一体,在咸丰末初步形成。辛亥革命至20年代是京剧的黄金时代,在北方尤其繁盛,名角有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精神对京剧艺术家有明显影响,艺术家对旧戏做了许多革新,扩大了京剧艺术的表现力,对京剧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1)梅兰芳对旦角艺术进行改革,创立了“花衫”,发展创造了雍容华贵的新腔,形成“梅派”。(2)程砚秋,艺术上勇于革新创造,广泛学习各剧种,向西方音乐学习,创造了婉转曲折,又刚劲有力,富于音乐性和内在的激情的独特风格的“程派”。(3)周信芳,形成了唱腔淳朴刚健,顿挫有
度,富有激情的“麒派”。
30年代以后,京剧每况愈下,由于城市商业化的影响,为了适应当时市民的欣赏趣味,在表演艺术上出现了拼凑杂耍,唱低级流行小曲等破坏京剧艺术体系的现象,虽然有不少京剧表演艺术家仍然坚持京剧艺术的传统,但是自清末民初以来的京剧艺术高峰已过。
2、综述学堂乐歌的产生、发展、艺术特点、代表人物、历史
意义
答:1、定义:20世纪初期在中国新式学校的音乐课程中教唱的歌曲。
2、形成:维新派和资产阶级革命派文人在各刊物上发表文章,鼓吹乐歌在思想启蒙方面的作用;
3、艺术形式:
(1)用简谱或五线谱记谱,供学生集体咏唱的齐唱曲;
(2)选曲填词、按词选曲;
(3)一个曲调被填写不同的词;
(4)少数配有钢琴伴奏;
4、意义:
(1)为中国近现代音乐史贡献了一批早期的优秀声乐作品,开“新音乐”创作之先河;(2)使“集体歌唱”这一歌唱形式深入人心,为后来的众歌咏运动打下了基础;(3)通过乐歌的传唱和学校音乐教育,西方基本音乐理论和技能开始系统地、大范围地在中国传播;(4)培养了中国近代音乐史上最早的一批传播和创建、发展学校音乐教育的人才,为后来中国近现代音乐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
5、主要的代表人物:沈心工、曾志忞、李叔同
(1)沈心工(1870-1947):原名沈庆鸿,字叔逵。中国音乐教育家。是中国近代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初创时期最早的音乐教师,编写出第一首乐歌《体操─兵操》,一生作有乐歌180余首。先后编辑出版了《学校唱歌集》、《重编学校唱歌集》和《民国唱歌集》。
(2)曾志忞(1879-1929):刊印了《练兵》、《游春》等六首歌曲,是目前能见到的最早公开发表的学堂歌曲,也是现能见到的中国人正式使用简谱的最早记
录。曾发起组织“亚雅音乐会”,这是我国近代第一个新式的音乐社团。发表的《音乐教育论》,该是我国最早的一篇系统阐述近代音乐教育问题的论文。发表的《和声略意》,是中国人写作的讲述西洋和声
学知识的第一篇文章,成为我国引进西洋和声学的先驱。
(3)李叔同(1880年-1942年):我国新文化运动的前驱,近代史上著名的艺术家、教育家、思想家、革新家。先后培养了文学家曹聚仁、画家丰子恺、潘天寿、音乐家刘质平等文化名人。是向中国传播西方音乐的先驱者。他主编了中国第一本乐期刊《音乐小杂志》。在国内最早推广钢琴。是“学堂乐歌”的最早推动者之一。代表作有《春游》、《西湖》、《送别》等。
3、萧友梅的音乐创作、音乐理论、音乐教育贡献
萧友梅(1884—1940):中国现代专业音乐教育的开拓者与奠基人,音乐理论家、作曲家。
1、音乐教育:
①推广音乐;
②创办了我国第一所专业高等音乐学府——国立音乐院;
2、音乐创作:
①声乐作品:主要收录于《今乐初集》、《新歌初集》、《新学制唱歌教科书》(三册)
A爱国题材:《五四纪念爱国歌》、《国民革命歌》等;
B学校题材:《问》、《南飞之雁语》等;
C合唱:《春江花月夜》、《别校辞》;
D艺术特点:
a:独唱作品旋律进行较平稳,篇幅较简短,偏重于上下对称的方正性结构;伴奏织体较简单,主要在和声上做衬托作用。
b:合唱主要运用了我国传统“大曲’的多段连缀结构。
②器乐创作:
A弦乐四重奏:《D大调弦乐四重奏》;
B钢琴曲:《夜曲》、《哀悼进行曲》;
C大提琴曲:《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