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课 国家出路的探索与列强侵略的加剧
知识点一、太平天国运动
1.(2018·海南高考·7)1853年,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正式建立了县试、省试、京试三级考试制度。考试科目以诗、文为主,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而出自太平天国颁布的诏令。由此可知,太平天国(  )
A.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            B.照搬明清科举制度
C.用传统文化排除外来思想            D.获得士人广泛支持
【答案】A
【解析】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程朱理学的统治地位,故A项正确;蔡思贝王浩信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没有照搬明清科举制度,故B项错误;据材料“试题不取自‘四书五经’”,可得出太平天国否定儒家传统文化,故C项错误;材料只反映出太平天国考试制度内容的变化,没有体现士人对此的态度,故D项错误。
2.(2016·江苏单科·6)有学者认为,《天朝田亩制度》在晚清思想史中具有独特性,显示了传统思想里从未有过的一种组合,即“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在这种思想的“组合”过程中,没有对其产生影响的是(  )
A.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      B.基督教平等思想
C.《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      D.“中体西用”思想
【答案】D
【解析】农民起义中的“均贫富”思想体现平均主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A项正确,不符合题意;基督教平等思想体现平等,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B项正确,不符合题意;《礼记·礼运》中“大同”思想体现天下为公,是“财产共有与权力全面控制的组合”思想的来源之一,故C项正确,不符合题意;“中体西用”思想是19世纪60年代地主阶级洋务派开展洋务运动的指导思想,与太平天国运动无关,故D项错误,符合题意。
3.2015·重庆文综·6太平天国运动之初,曾国藩指出:“今春以来,粤盗益复猖獗,西
郭美美baby
尽泗镇,东侵平梧,二千里中,几无一尺净土。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据此可知,曾国藩认为太平天国运动爆发的原因是(  )
A镀膜.自然灾害频仍      B.社会治安混乱
C.土地兼并严重       D.官吏贪暴腐败
【答案】D
【解析】自然灾害频仍材料无从体现,故A项错误;材料强调官吏本身的不作为造成民众参加太平天国运动,社会治安混乱是其表现,故B项错误;土地兼并严重材料无从体现,故C项错误;推寻本原,何尝不以有司虐用其民,鱼肉日久,激而不复反顾? 盖大吏之泄泄(闲谈)于上,而一切废置不问者非一朝夕之故矣。可知曾国藩认为农民起义是因官吏长时间鱼肉百姓,不作为激起民愤所致,故D项正确。
4.2015·北京文综·16太平天国提倡“剪辫蓄发”,认为当时人的发饰“坏先人之服冕,是使中国之人忘其根本也”。辛亥革命期间,革命党人认为“欲除满清之藩篱,必先去满清之
形状”,提倡“剪辫易服”。二者均希望通过变革发饰(  )
A.与西方文明相对接              B.号召推翻清朝统治
C.提倡民主自由思想              D.表明各自宗教信仰
【答案】B
【解析】由材料可知,太平天国与革命党人变革发饰都是为了解决中国内部的问题,而不是为了与西方文明对接,故A项错误;太平天国变革发饰,以推翻清政府统治,革命党人变革发饰,以“除满清之藩篱”,反满革命,二者都为了推翻清朝统治,故B项正确;太平天国并未提倡民主自由思想,故C项错误;革命党人变革发饰并不是为了表明宗教信仰,故D项错误。
5.(2015·江苏单科·6)某学者说:“农民造反者……长歌涌入金陵,开始建造人间小天堂,曾是他们的喜剧;天京陷落……则是他们的悲剧。”“他们”从“喜剧”走向“悲剧”的根本原因是(  )
A.定都天京的战略失误              B.“人间小天堂”的腐朽享乐
C.绝对平均的社会纲领              D.“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
【答案】D
【解析】“长歌涌入金陵,定都天京后孤军北伐,是失败的主观原因,但不是根本原因,故A项错误;腐朽享乐导致内部矛盾尖锐,以致发生内讧,这是领导者被胜利冲昏头脑,进取心逐渐衰退的表现,但不是根本原因,故B项错误;《天朝田亩制度》主张绝对平均,在当时是根本不可能实现的空想,但这是农民阶级的局限性的表现之一,故C项错误;农民造反者的社会角,说明失败的根本原因是农民阶级自身的局限性,故D项正确。
6王嘉尔杨紫.(2012·重庆文综卷·15)平军某将领回忆自己在1862年指挥的一段战事时,自豪地说:“有巡抚李鸿章到上海,招集洋鬼,与我交兵……那时洋鬼并不敢与我见仗。战其即败。”这位将领是(  )
A.秦日纲                          B.陈玉成
C.李秀成                          D.石达开
【答案】C
【解析】关键信息:1862、上海、洋鬼。结合所学知识,题干反映的是李秀成攻上海遭洋队,C项正确。金健模ABD项与题意不符。
7.(2011·全国新课标文综·29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宫、拆孔庙、查禁孔孟“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弟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答案】A 
【解析】拜上帝教在运动初期起了动员组织作用,但随着起义规模的扩大,其难以适应建设农民政权的需要,而农民阶级深受孔孟传统思想影响,运动后期洪秀全不得不借助尊孔方式维持政权;BC两项不是主要原因;D项不是原因。
知识点二、洋务运动
8.(2020全国Ⅲ卷·28)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各口岸轮船生意已被洋商占尽,华商领官船另树一帜,洋人势必挟重资以侵夺”,因此“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这表明
    A.商战成为对外交往中心            B.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
    C.求富以自强方针的改变            D.洋务派准备创办民用企业
【答案】D
【解析】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李鸿章认为……‘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自筹保险’”说明结合所学洋务派维护清政府的封建统治的目的可知洋务派主张创办民用工业以对抗外国经济入侵,故选D项;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可知面对外国入侵采取的措施不是对外交往的中心,排除A项;材料“李鸿章认为”说明不是清政府,且清政府鼓励民间投资设厂是在甲午战争以后,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 B项;据材料“面对外商轮船航运势力进一步扩展……‘须华商自立公司,自建行栈’”说明是坚持求富自
强的方针,排除 C项。
9.(2020全国Ⅰ卷·28)1876年,英国传教士在上海创办的《格致汇编》设有“互相问答”栏目,其中大多问题是从读者的兴趣、关注点出发的。各类问题所占比例如表1所示。
表1 《格致汇编》“互相问答”栏目各类问题所占比例
应用科学、各种技术
自然常识
基础科学
奇异和其他问题
42.5%
22.8%
17.5%
17.2%
据此可知,当时
胡诺言 陈琪    A.中体西用思想的传播受到了抑制    B.中外交汇促进维新思想深入发展
    C.西学传播适应了兴办实业的需求    D.崇尚科学成为了社会的主流思潮
【答案】C
【解析】材料各类问题中西方“应用科学、各种技术”占据多数,说明西学传播适应了引进西方先进技术设备、兴办实业的需求,故选C项;材料当时西方科学技术的传播,说明西用思想的传播没有受到抑制,排除A项;材料互答问题没有涉及政治制度的变革,与维新思想无关,排除B项;材料反映出国人对西方科学技术的关注,但没有体现出成为社会主流思想,排除D项。
10.(2019·江苏高考·6清末,江苏某师范学校的校歌唱道:“经义治事,(北宋教育家胡)遗风,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歌词体现的理念是(  )
A.全面复兴旧学  B.排斥西方新学  C.新学消解旧学  D.崇尚中体西用
【答案】D
【解析】“体用贵兼通。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表明提倡中体西用,故D项正确;“旧学沉沦,新知潮涌,两端执乎中”主张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外来文化并重,全面复兴旧学过于绝对,故A项错误;校歌主张学习西方
新学,而不是排斥西方新学,故B项错误;校歌主张中西并重,而不是新学消解旧学,故C项错误。
11.(2016·上海单科·18)下列选项中体现“中体西用”思想的是(  )
A.所谓造成新文化,融合东西两大文明之奇功,或可企致
B.形而上者中国也,以道胜;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
C.吾人倘以新输入之欧化为是,则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
D.吾人承孟荀传统之后,更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不必借甲以排乙,或借乙以排甲
【答案】B
【解析】“中体西用”思想提出学习西方的“器物”。“造成新文化”,强调的文化层面变革,“中体西用”思想还未达到,故A项错误;“形而下者西人也,以器胜”,主张学习西方先进的“器物”,故B项正确;“不得不以旧有之孔教为非”,与“中体西用”思想维护孔教地位不符合,故C项错误;“兼收并蓄西方两派学说”体现学习西方涉及思想文化层面,“中体西用”思想还未
达到,故D项错误。
12.(2015·四川文综·4)1893年,驻外公使薛福成在《出使日记》中写道:“总理衙门大臣萃毕生之全力以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或以官高挂名,或以浅尝自喜;或骤出骤入,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瀛寰志略》两书之名,尚有然以惊者。”这主要反映了(  )
A.中外交涉事务的减少    B.顽固派对洋务的抵制
C.立宪思想传播的困境    D.洋务专业人才的匮乏
【答案】D
【解析】结合中国近代历史可知,自战争以来中外之间的交涉事务应该是呈增多的趋势,故A项错误;根据题干“总理衙门大臣……交涉事务”等信息,可知其主要描述的对外交涉事务,而不是洋务运动,故B项错误;题干中并未体现出立宪思想,故C项错误;根据题干中“经理交涉事务者,殆鲜其人……听其自然。一闻《海国图志》……尚有然以惊者”可知当时的总理衙门大臣对西方事务完全不通,从而说明了当时洋务人才的缺乏,故D
项正确。
13.(2015·江苏单科·7)1876年,郭嵩焘出使海外期间常写信给李鸿章,报告日本派到西洋的留学生不限于机械一门,学政治、经济的都有,劝其扩大留学范围。他的这些言论引起了士大夫们的谩骂,有人说他是“汉奸”。结果,出使不到两年他就回国了。这说明(  )
A.李鸿章的洋务思想日趋保守          B.郭嵩焘对西方体制过于推崇
C.郭嵩焘的主张超越主流思想        D.清廷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