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鉴赏
第⼀讲:电影娱乐
观众从电影获得娱乐享受的四条途径:
⼀、视听快感
电影独创的视听语⾔,提供了⼀种新的讲故事⼿段和接受故事的经验。
⼆、明星崇拜
电影明星成为⼤众梦想的养料,供影迷们追随、迷恋、膜拜。
三、梦幻效果
乔治·梅⾥爱最早把戏剧、魔术、特技引⼊电影,第⼀次发现了电影的幻想功能,第⼀次系统地把绝⼤部分舞台剧的要素——剧本、演员、服装、化妆、布景、分幕分场等运⽤到电影⾥
四、故事消费
(⼀)⼈对故事的渴望
故事是世界上占主导地位的⽂化⼒量,不同民族的故事,构成这个民族国家的想象共同体。
影视艺术是承载传播这⼀想象共同体的主要媒介
(⼆)故事的娱乐⽅式
1、“娱乐即是沉湎于故事的仪式之中,⼀直到知识上和情感上都满⾜为⽌。对电影观众来说,娱乐即是这样⼀种仪式:坐在⿊暗的影院之中,将注意⼒集中在银幕上,来体验故事的意义以及随着对故事的见解⽽来的强烈的、有时甚⾄是痛苦的情感刺激,并且,这种感情会随着意义的加深⽽得到极度的满⾜。”
2、影视故事以娱其⼼智为主要特征,不但不排斥其精神内涵,⽽且需要⼀定的智⼒⽀撑。
3、故事具有对情绪的疏导和宣泄作⽤。
(三)渴望丰富的⼈⽣体验和价值认同
1、由于影像接受的直观性和临场感,观众通过移情对主⼈公产⽣认同⼼理,并卷⼊到故事之中。
2、故事给观众提供交流和模仿的对象。
电影与意识形态
意识形态是⼀种反映个⼈、集团、阶级、社会要求和理想价值观念体系。
拉斯韦尔的5W 传播模式
⼀、直露型
电影审查⽚⾯强调为政治服务,⾏政⼲预作为主要管理⽅式,政策缺乏稳定性,致使电影的意识形态功能、宣传教育功能被抬⾼到不适当的地步
⼆、间接型
影⽚主⼈公分别代表相互冲突的价值观念,⼈物的主张、态度、⽴场随着情节发展逐渐明朗,编导并不对这些价值观念作明确的交代,⽽是通过影像、声⾳等表达⽅式体现出⼀定的倾向性,间接暗⽰并引导观众产⽣解读兴趣。
三、中性型
娱乐⽚(或称商业⽚)往往淡化社会环境或时代,刻意营造⼀个模糊的、中性的背景,即使逻辑上破绽百出,只要故事情节能够基本流畅地叙述下去,视听效果差强⼈意就⾏
电影与科技
1654年,德国⼈发明了幻灯术。
1824年,法国的尼埃普斯拍摄第⼀幅静物照⽚《餐桌》
1825年,费东和派⼒司博⼠发明幻盘Thaumatrope
1877年,法国⼈雷诺制成“活动视镜”
1882年,法国⽣理学家马莱发明“摄影”
1887年,爱迪⽣和助⼿迪克逊发明胶⽚凿孔⽅法
1894年,爱迪⽣发明的电影视镜
1894年底,卢⽶埃尔兄弟发明了世界上第⼀台电影放映机
1895年12⽉28⽇,卢⽶埃尔在巴黎三普⾟路14号咖啡馆地下室印度沙龙,公开售票举⾏第⼀次商业性电影放映
卢⽶埃尔兄弟代表作品:《⼯⼚⼤门》、《婴⼉喝汤午餐》、《⽔浇园丁》、《⽕车进站》
1927年,美国的华纳公司摄制了第⼀部有声电影《爵⼠歌王》
1935年,世界上第⼀部彩⾊电影《浮华世界》在美国⾸映
20世纪80年代以来,电影开始引进数字技术
第⼆讲:影视鉴赏对象与元素
在20世纪,⼀个⼈不懂得电影语⾔等于不识字,也是⽂盲。 ——拉兹洛.莫赫⾥-纳吉
⼀、对电影艺术语⾔要素的欣赏
(⼀)画⾯与画⾯构图
1、景别
景别是被拍摄的主体(可以是⼈、物或环境)在画框内呈现的范围
◆远景表现⼴阔空间和场⾯的景别,如⾃然风光、⼤规模的众场⾯等。
当远景镜头中只有少数⼈物时,⼈物会显得⾮常⼩,⽽环境的特征则格外鲜明,这时⼀般是要强调环境与⼈的特殊关系。
◆全景表现成年⼈的全⾝或场景全貌的景别。
有⽐较明确的表现中⼼,⼀般有两个结构元素:⼈物与背景。
全景关注的是⼈在环境中的情况,通过⼈物在环境中的位置、运动等交代事件和传达意念。
◆中景表现成年⼈⾝体膝盖以上或场景局部的景别,中景可以使观众清楚地看到⼈物的造型、动作、运动或者⼀部分场景的设置,从⽽交代⼈物之间、⼈物和场景的关系。⼜称“过渡镜头”
◆近景表现成年⼈⾝体胸部以上或物体局部、其⾯积占画幅⼀半以上的景别。在这种景别⾥,环境只剩下相当简略的轮廓,变为背景;同时形成了⼀个相对狭⼩、封闭的空间,适于展现亲密对话、细微的表情、⼩幅度动作或重要的道具,特别是⼈物的表情和眼神。◆特写表现⼈⾝体肩部以上的头像或被拍摄物体微⼩局部的景别。当表现⼈物时,特写可以把⼈们难以观察到的细微表情和⼼理活动清晰地传达给观众,从⽽达到刻画⼈物、烘托情绪、推进情节等⽬的。
2、画⾯构图
◆主体指画⾯的主要表现对象,可以是⼈,也可以是物,它处于中⼼的地位
◆陪体指与主体构成⼀定的关系,作为主体的陪衬⽽出现的⼈或物。具有突出主体、说明主体、均衡画⾯、美化画⾯和渲染⽓氛的作⽤。
◆环境是指影视画⾯⾥主要对象周围的⼈物、景物和空间。
包括前景、后景、背景三个部分。
从构图的风格化的⾓度,构图可以区分为:
(⼆)声⾳
⼈声(包括台词)、环境⾳响与⾳乐
◆对⽩:传递、交流、沟通、表达的基本功能,同时⽤来表现个性、塑造形象、推动剧情。
◆旁⽩:代表作者或剧中⼈物对剧情进⾏简要介绍或评述的语⾔。◆独⽩:⼈物独⾃表述或倾吐⾃⼰内⼼的活动的⼈声。
第三讲:电影美学思潮与流派
⼀、什么是电影美学电影美学是关于电影的美及美的创造,研究的是电影中的审美意象与⼈的现实⽣活之间关系的问题。
⼆、四类电影美学思潮
1.写实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2.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3.娱乐电影美学思潮
4.政治电影美学思潮
写实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基本观念
1、电影本质:认为电影是对现实⽣活的反映,电影应该进⼊现实、了解现实。
2、反映现实的尺度:⽐较严格地遵守客观、真实、中⽴的原则
3、电影本体:写实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纪实性,强调电影记录⼿段和技术。
4、电影功能:写实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认知性。它认为电影的功能是认知性,⽽不是娱乐。
5、创作的⼈⽂倾向:写实主义带有强烈的批判⾊彩
概⾔之:讲究电影的真实性
⼆、发展过程
1.朴素写实主义的美学萌芽
1895年,卢⽶埃尔兄弟发明了“电影机”,他们发挥了电影的照相功能,客观记录外界的⼈与事物,拍出了《⼯⼚的⼤门》、《婴⼉的午餐》、《⽕车进站》等影⽚。电影成为“重现⽣活的机器”
2.纪录⽚流派对于写实主义的继承
§美国探险家弗拉哈迪开启了⼈类学纪录电影运动,真正继承了写实主义传统。
代表作《北⽅的纳努克》
§“电影眼睛派”(20世纪20年代):以维尔托夫为中⼼ ——认为电影的作⽤在于如实地记录现实,通过对镜头的选择、剪接、配加字幕等⽅式赋予⽣活素材特定的含义,⽤电影来认识世界。
3.德国新客观派电影(1925年)
主张客观、详尽、真实地再现现实,⼜称“街道电影”
代表作有卡尔·格吕纳的《街道》、乔治·派勃斯特的《没有欢乐的街》和布鲁诺·拉恩的《街头惨剧》等
4.法国诗意现实主义电影(20世纪30年代以后)
多以法国的现实⽣活特别是下层⼈民的⽣活为题材,主张在表现⽇常⽣活真实图景的同时,通过各种电影⼿段表达出某种诗情画意。
先驱者是雷内·克莱尔和让·维果代表作《母狗》、《游戏规则》5.意⼤利新现实主义(第⼆次世界⼤战之后)
以反对战争、反映战争给⼈民带来的伤害为主题,并以朴实、真挚的风格展现战后意⼤利的现实情景
诞⽣的标志:1945年由罗西⾥尼执导的《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主要代表作:《偷⾃⾏车的⼈》、《罗马11时》、《艰⾟的⽶》、《温别尔托·D》等
标志性的⼝号:“还我普通⼈”“把摄影机扛到⼤街上”
6.写实主义的发展
出现了⼀个很重要的分⽀:⼼理式写实主义——通过事件对⼈的内⼼进⾏描述。
现代主义电影美学思潮
⼀、基本观念
1、电影本质:现代主义电影强调电影的表现性,认为电影是对世界、⾃我的认识的表现和感受,因此,它更注重象征性与⼼理化
2、电影本体:现代主义电影往往采⽤陌⽣化的电影形式,通过对同⼀性的破坏,表达特定的精神含义
3、电影功能:现代主义电影则强调电影是对⼈⽣经验、审美经验的⼀种超越
4、创作的⼈⽂倾向:现代主义电影体现着对世界及⼈的本性的思考。
5、技巧上:⽤事件的⽆逻辑组合(⽣活流⼿法)或⾮理性的意识活动(意识流⼿法)来代替或打乱逻辑的情节结构⽤跳接、⾃我介⼊或其他主观随意⼿法来破坏传统的技法
概⾔之:讲究电影的风格
⼆、发展过程
1.欧洲先锋电影运动(20世纪初期⾄20世纪20年代)
以法国先锋电影运动为主,包括德国表现主义、达达主义、超现实主义等电影运动
*达达主义是1916-1921年间存在于欧洲(主要是法国)的⼀个现代主义⽂艺流派。宗旨是反对⼀切有意义的事物,反对⼀切传统和常规,反对⽂学艺术甚⾄达达主义本⾝。
超现实主义者的宗旨是离开现实,返回原始,否认理性的作⽤,强调⼈们的下意识或⽆意识活动
表现主义意指不再把⾃然视为艺术的⾸要⽬地,以线条、形体和⾊彩来表现情绪与感觉作为艺术的唯⼀⽬地。表现主义电影中的演员、物体与布景设计都⽤来传达情绪与⼼理状态,不重视原来的物象意义。代表作品:《机械舞蹈》、《幕间休息》、《⼀条安达鲁狗》等
锦瑟⽆端五⼗弦,⼀弦⼀柱思华年。庄⽣晓梦迷蝴蝶,望帝春⼼托杜鹃。
沧海⽉明珠有泪,蓝⽥⽇暖⽟⽣烟。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亦惘然。
——李商隐《锦瑟》
*主张⾮情节化和⾮戏剧化,盲⽬反对叙事,反对舞台化与⽂学性;*⿎吹纯粹的运动、节奏与情绪,反对真实与理性;
*要求把现实变成梦幻,塑造充满潜意识活动的超现实世界;
*把物放在⽐⼈更重要的地位,排斥逻辑思维。
西⽅电影中的现代主义迄今为⽌奉⾏不渝的“三⽆主义”:⽆理性、⽆情节和⽆⼈物性格
有助于电影摆脱平铺直叙的刻板⼿法和对⽣活的单纯复制,促进了蒙太奇理论、特别是表现性蒙太奇技巧的形成与发展,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
“新浪潮”电影最⼤的特点:强烈的个⼈⾊彩——“作者电影”风格
代表作品:《筋疲⼒尽》、《四百下》等
“作者电影”理论具体地规定了“电影作家”应当具备的三个条件:
*具有最低限度的电影技能;
*影⽚能明显地体现出导演的个性;
*影⽚必须有某种内在的含义,导演必须使其个性贯穿在其所有作品之中
“左岸派”电影:受到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更为⼴泛和全⾯,它强调对⼈的理解、强调电影的⽂学性,所以更是被⼈们看作“作家
电影”。它热衷于“意识流”电影的创作,主题集中在“记忆与遗忘”的⽭盾中,⼼理时空错综复杂,更为极
端,带有更⼤的实验性。
3.意⼤利现代主义电影运动(20世纪60年代起)
代表⼈物:⽶·安东尼奥尼、费德⾥科·费⾥尼
在表现形式上,完全打破了传统的叙事规则,展⽰创作者的哲理或主观想像的世界,尤其是现代资本主义社会中⼈的意识与潜意识
安东尼奥尼的作品影更像是⼀种哲学,⼀种将⼼理外在化、将哲理形象化的电影修辞⽅式
4、当代西⽅电影中的现代主义
娱乐电影瑞典的伯格曼以⼀种“作者电影”的⽅式开创了“主观电影”、“内省电影”、“哲理电影”的先河《第七封印》、《野草莓》、《呼喊与细语》
娱乐电影美学思潮
⼀、基本观念
1、电影本质:娱乐电影认为“游戏性”是电影的本质。它具有假定性、封闭性、模式性以及强烈的⽬的性
2、电影本体:娱乐电影呈现出明显的梦幻性特点,其主要体现⾃然是“造梦⼯⼚”好莱坞。
3、电影功能:娱乐电影倾向于对观众欲望的满⾜,通过消除观众对于现实的某种匮乏感来满⾜观众多⾓度、多层次的需要⼆、发展历程
1.⼏个重要⼈物
梅⾥爱:⽤⼿摇摄影机制造了慢动作、快动作、停机再拍、叠化等⼀系列原始的技巧镜头
格⾥菲斯:把镜头作为影⽚的构成单位,奠定了电影作为⼀门独⽴的艺术的基础
2.娱乐电影的重镇:好莱坞(20世纪20年代后)
*好莱坞的制⽚制度
A .垄断性的跨国企业;
⽶⾼梅、派拉蒙、华纳兄弟、20世纪福克斯、雷电华、环球、联美、哥伦⽐亚
B.流⽔线式的⽣产⽅式
C.突出演员作⽤的明星制度
娱乐电影成为思潮的标志:类型⽚的出现
3.类型化——好莱坞电影的经典
类型电影就是按照不同的类型或样式的规定创作出来的影⽚,是由于不同题材或技巧⽽形成的影⽚范畴、种类或形式。
类型电影的实质是⼀种艺术产品标准化的规范。
类型影⽚是以巨⼤的数量和⼀种特定的规范在各制⽚⼚的"流⽔线"上拍制出来的,是在好莱坞商业原则下的"⼀种寻内容的形式"
类型电影的三个基本元素:
1.公式化的情节
2.定型化的⼈物
3.图解式的视觉形象
*西部⽚cowboy film
是以美国西部风光为故事发⽣的背景,以19世纪下半叶美国⼈开发西部荒野⼟地为题材的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