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
浅析VR 技术下电影的优势与不足
刘毅阳
(安徽师范大学 安徽 芜湖 241003)
作者简介:刘毅阳(1993-),男,安徽滁州人,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戏剧与影视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摘 要】2016年,VR(全景影像)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电影作为现代人类最常见的娱乐休闲方式,自然也加入其中。有人认为,VR 电影是电影的新时代,必将会导致传统电影的覆灭,也有人认为,VR 电影是画蛇添足,反而降低了受众的观影感受。毋庸置疑,VR 技术对电影带来的变化是具有革命性和颠覆性的。但全景影像使观众投入其中,在获得更好的沉浸式体验的同时,也会改变电影原来的画面与制作条件。VR 电影的受众参与互动又将改变电影原本的故事情节,从一定程度上改变了电影故事与结局。本文试图分析VR 技术下的电影的优势与不足,并探究未来电影技术的发展与走向。
【关键词】VR 技术;电影;优势;不足
中图分类号:J9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8)09-0112-02
一、电影重大技术的发展历程
法国人卢米埃兄弟在1895年拍摄了《工厂大门》《火车进站》等短片,标志着世界电影的诞生。但一开始的电影只是对一个事件进行记录,并且由于技术的原因,无法进行大规模公映。电影刚开始只是默片,直到1927年华纳公司拍摄的第一部有声影片《爵士歌王》之后,有声电影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迅速发展起来。
解决了声音问题之后,电影制作人开始考虑摄制彩影片。1935年,美国迪士尼公司拍摄的故事片《名利场》标志着彩电影的诞生。由于技术方面的原因,直至20世纪50年代,柯达公司将彩胶卷研制出来之后,彩电影才慢慢走入观众视野。彩进入电影,是电影创作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彩的运用大大加强了画面的可观性,提升了观众的视觉感受,电影制作者们也将更好地利用彩来表现电影的主题,使电影的画面和叙事有了新的生命力。
20世纪50年代,电视机的出现给电影艺术的发展带来了巨大影响,使得观影人数急剧下降。为了改变现状,增加电影的竞争力,电影制作者开始尝试使用宽银幕、立体声技术。
在20世纪50年代初期,福克斯公司获得西斯科普宽银幕电影技术的专利使用权。起初的电影银幕宽
高比为1.85:1,但为了能在宽银幕上增加光学声道,于是占用了画面区域,使得银幕的宽高比最终定为2.35:1。[1]在1934年的电影《幻想曲》中,导演就尝试使用还音技术来展现立体声效果。但在20世纪50年代,西斯科普宽银幕与立体声技术结合时,采用的是4声道涂磁立体声技术。之后,又发展成为杜比的4-2-4模拟立体声技术。[2]
宽银幕比电视荧幕要更加接近人的眼角范围,可以更大范围展现电影中的画面和细节。立体声使得声音更加细腻、动听。这两者的搭配使得观众有了更强的沉浸感,有了更好的观影感,人们逐渐认识到电影带来的观感效果是电视机达不到的。正因为宽银幕加立体声的组合,才使得电影在和电视的竞争中没有被淘汰出局。
早在1950年,人们想通过3D 技术来突破原本2D 的局限,开创电影的新时代,可是,直到2010年上映的《阿凡达》才真正开启了3D 电影时代。3D 电影随即风靡世界,全景声、IMAX 屏幕等技术相继推出,大大加强了受众们的观影感受,
使得电影的休闲娱乐功能得到了广泛认同。2016年,李安
导演运用120FPS、3D、4K 技术制作的《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上映前引起了众多观众的期待,很多人认为这是电影技术史上的又一大变革。可是,2016年10月15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在纽约电影节全球首映上遭遇媒体负评。据统计,截止到2016年12月11日,《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全球票房
共计约2400万美元,其中海外票房占92.2%,主要是来自中国两岸三地的收入。美国本土票房占7.1%,仅有174万美元。[3]
票房是一部影片是否成功的风向标,不能断然说《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是失败的,但技术带来的变革是否真的能给电影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辉煌?就像现在VR 技术运用在电影上,是否能真正提升观众的观影感受?
二、VR 技术在电影上的运用优势
VR 技术具有的最主要特征是3“I”,并由此来区分相近的多媒体技术、科学计算可视化技术。VR 的3“I”特征即指交互性(Interactivity)、沉浸性(Immersion)、构想性
(Imagination)。
[4]
交互性是指使用者对虚拟环境内物体的可操作程度和得到反馈的自然程度。VR 技术主要的交互方式有:动作捕捉、触觉反馈、眼球追踪、肌电模拟、收视追踪、方向追踪、语音交互、传感器、制造真实场地等。[5]VR 电影中的交互功能可以让观众自由选取观看的内容和情节,可以根据受众的主观意向来决定故事的发展与结局,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
沉浸性是指利用现代技术,将人类的耳、鼻、眼等感知器官与虚构的画面完美结合,营造逼真的感受。传统电影采取的是屏幕式的播放模式,在电影院里只有部分或者一小块位置是观影的最佳区域,但VR 电影是360°全景影像,能将画面更好更完整地展示在观众面前。
构想性可以使电影变得“游戏化”,人们可以和电影中的人物互动、交流,增加了电影故事的发展脉络和可变性,使电影在娱乐性上有了新的突破。
三、VR 技术在电影上的不足
(一)影响画面的艺术性。传统电影的画面是由构图、彩、光线等一系列技法组合而成的。VR 电影中采用的全景式呈现将是对这些技法的颠覆性改变。全景中,受众可
《戏剧之家》2018年第09期 总第273期
113
影视观察
以从各个角度来观看电影,那么电影画面的构图也就不复存在。照明艺术可以使传统电影中的画面更具有观赏性,明暗对比也可以使画面的主题更加鲜明,但全景式画面大多只依靠自然光,那么光线的艺术
表达效果会大打折扣。全景式画面会让剧组工作人员在无意中入画,造成所谓的“穿帮”,电影的虚拟性和艺术性会受到很大影响。
(二)影响电影的故事性。电影是故事的视觉载体,人们通过电影可以表达现实生活中已经忘却或尚未达到或不可能发生的事情。VR技术的互动功能在让观众参与进来的同时,势必会影响电影本身的故事性。每个人都知道一个故事的好坏,但不是每个人都能讲好故事。故事决定了电影本身的质量和创作意义,如果电影失去了讲好故事的功能,也就失去了电影存在的本身意义。
(三)资金投入巨大。VR电影的制作成本到底有多高?有一个说法是“就算身价40亿的国民老公王思聪,仅仅拍摄9小时便会耗尽资产。”[6]VR电影的拍摄成本高是因为会增加大量的素材,同时也需要国外专业的视频处理软件。在观看VR电影时还需佩戴专业的头显,不同厂家,头显的价格是不一样的,不同影片需要佩戴的头显也不相同。另外,VR电影的素材渲染和处理需要大量的时间和人力。巨额成本提高了VR电影的门槛,会将很多中小型企业挡在门外,同时也阻碍了VR电影的大众化发展。
(四)盈利模式未成熟。巨大的投资应该带来巨大的收益,但现今VR电影的盈利渠道比较有限,主要靠内容提供商与线下体验店之间的付费分成,以及与内容平台之间付费点播分成、广告贴片和流量分成等。[7]未来随着VR电影的逐步发展,或许会增加其销售模式,改善目前的收益现状。
四、结语
VR电影作为电影的新模式,世界各国都开始了新的尝试。我们在跟风创作的同时,应该理性认识VR技术给电影行业带来的优势与不足,到VR电影的合理发展方向。面对这一新技术,我国相关部门也应该及时出台相关管理办法与政策,积极面对这一技术变化,鼓励中国电影的创新性发展,并进行规范化、合理化引导,使VR电影能早日进入大众化发展轨道。
参考文献:
[1]沈嘉熠.视角的解放——浅析宽银幕在视听语言上的拓展[J].当代电影,2007,(5):155.
[2]王旭锋.从历次电影技术革命展望“VR电影”的发展前景[J].电影评介,2017,(09):10-13.
[3]于帆.《比利·林恩的中场战事》:“沉浸式体验”电影的一次探索[J].电影艺术,2017,(01):57-61
[4]路莉.未来必胜的虚拟现实技术[J].中国发明与专利,2016,(2):45.
[5]9种VR交互方式解读[EB/OL].mt.sohu. com/20160127/n436032904.shtml.
[6]VR电影成本到底有多高?王思聪拍9个小时也“破产”[EB/OL].87870.baijia.baidu/article/512005.
[7]于秀娟.VR(虚拟现实)电影生产瓶颈及管理政策研究[J].当代电影,2016,(08):4-9.
(上接第111页)
娱乐电影的,在艺术化的表达手法上,大部分场景都能够用音乐渲染感情,但是在《普杰》这部纪录片中,笔者认为,用音乐渲染反倒是最不理想的表达手法,静音处理更能表达画面难以表达的内容。因为在影片前期铺垫下(普杰上学,以及新生活展开),作为观众,以为能看到美满的结局,没想到下一幕却是普杰的遗照,这样的处理方式更能表达导演的想法:怎么可能!已经说不出话的惊讶(同时这也是观众的感受),所以这里采用静音处理反而更加出。
这样的无声处理只有与剧情(普杰的照片)画面相结合,才能达到如此出的高度,同时,笔者认为,这也是导演最纯粹的想法体现。南·戈尔丁的一句关于摄影的名言能够符合导演的想法:“我常想,如果我拍了足够的照片,我就不会再失去任何人。事实上,我的照片让我看到了我失去了多少。”普杰、普杰的妈妈作为影片中的主人公,其照片数次出现,也一直在提醒我们,她们已逝去,而她们的逝去是哀伤的,无声的哀伤通过无声的处理,更加冲击人心……
本片的故事性满满,从一开始丢马的冲突性事件的发生,矛盾贯穿始终,这些都是故事本身所带给纪录片的亮点。而通过本片可以看出导演的用心之处,不但历时五年辛苦制作,而且明显可以看出拍摄中的后期剪辑意识,即使用大量的大特写、大全景等烘托故事情节。从镜头的晃动和一些素材特征也能看出,导演在拍摄过程中的素材意识:移动镜头时并没有关机。但是这也难免,毕竟只有一个机位,这样做既让素材有保证,同时对于这样的纪录片题材来说也更为保险(突发性强)。
观众通过朴实的纪录片能看到生活最本真的样子,普杰在影片当中的一幕幕影像,很像笔者家乡牧区的邻家小孩,平凡却不平淡,纪录片带给人的思考是沉重的,世事无常,留下的也只有坚强的老人家沧桑的面庞。
纪录片的魅力就在于此,目前国内受欢迎的大热纪录片如《我在故宫修文物》《大国工匠》等,都是大制作、大主题的传统主流纪录片,而越来越多的纪录片开始以人文视角、小人物的故事作为切口,对于剪辑与声画配合来讲,笔者认为,该片的讲述技巧与镜头运用都是值得学习的,小众的纪录片题材除了纪录片创作者用心体会故事以外,讲述故事的逻辑也是重中之重。除了创作者,现在的受众也不同以往,他们具有强鉴赏能力和消费能力,纪录片也开始慢慢出现在大银幕上,如《22》《重返狼》《摇摇晃晃的人间》等。
2017年的纪录片开始慢慢进入大众视野,逐渐被受众认可,引发社会强烈关注。以往被称之为“小众文化”的纪录片开始成为主流审美,也就是普通人追求的“真善美”。就像波兰导演所说的:“每一个人的生活中都充满故事和情节,既然现实生活中已经有了这些东西,我们又何必去编造呢?只需把它们拍下来就行了。”同时,中国纪录片需要创作者更多的真诚,如此才能成为一部作品、一个形象最为打动人的关键因素。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