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络舆论暴⼒的⼏⼤表现,刻奇、阴谋、窥私
⾃魏则西事件以来,⽹络舆论暴⼒现象不断发⽣,8⽉14⽇零时,娱乐明星王宝强宣布离婚后,舆论场中,⽹民⼀边倒的辱骂马蓉,⼼疼王宝强,⽹络舆论暴⼒再度成为⽹民热议话题。
⽹络舆论暴⼒的表现形式
铺天盖地的辱骂
⽹络舆论暴⼒最直接的⽅式便是辱骂,⼀⾔不合就爆粗⼝,甚⾄进⾏⾔语性⼈⾝侮辱及攻击。“王宝强离婚事件”中,消息⼀经曝出,⽹络舆论便呈“⼀边倒”的态势向马蓉和宋喆集体开炮,截⽌到发稿前,马蓉微博粉丝量暴增⾄545万,⾸条微博评论量已达到465万。暴增的粉丝量和评论量⼏乎全是各式各样的疯狂辱骂,已呈铺天盖地之势。
⽆处遁形的“隐私”
互联⽹时代,个⼈隐私空间逐渐缩⼩甚⾄消失。热点事件⼀旦爆发,当事⼈“信息不保”,账号被扒、私密信息流出、甚⾄惨遭“⼈⾁”,不管是美好的还是丑陋的,统统曝露在“阳光”下,个⼈隐私⽆处遁形。
“门”事件,造成⼤量私⼈⼴为流传;毕福剑参加⼀顿饭局的视频,也将其推⾄风⼝浪尖;长春婴⼉被害案件,贾乃亮发动⼈⾁搜索将诅咒爱⼥者揪出致使其在⽹络“现形”。
baby秀黄晓明照片
添油加醋的传谣
⽹络媒体发布消息快捷,在经济利益的推动下,为了争取更多的受众和点击,很多⼈为了博眼球“蹭热点”,甚⾄“造热点”,以讹传讹。如2010年以来,秦⽕⽕等⼈组织⽹络推⼿炒作“郭美美炫富事件”,编造雷锋⽣活奢侈情节,造谣地⽅公务员被强令给红⼗字会捐款等谣⾔⼴为⼈知,造成巨⼤影响;2015年,庆安击案中,部分媒体以《安庆⽕车站⼀男⼦在孩⼦⾯前被警察开打死》为标题,引发公众对警察执法的质疑,甚⾄对涉事地⽅政府进⾏攻击。
恶意关联类⽐隐喻
⼴⼤的⽹民⾮常善于总结规律,王宝强事件中,⽹民将马蓉类⽐潘⾦莲,宋喆类⽐西门庆,⽽流⾏段⼦中的“⽼王”已经下岗,换成“⽼宋”了。此外,部分⽂章分析马蓉的⾏为较潘⾦莲已经有过之⽽⽆不及。甚⾄连曾经有过出轨丑闻的⽂章、陈赫等也都被⼀⼀提及。
细思极恐的阴谋“说”
娱乐圈⼀向变幻莫测,⽹络舆论更是风向不定。王宝强离婚事件中,各种阴谋论不断出现,其中最典型的便是王宝强曾遭⼈暗杀。部分娱乐⼤号如@⼋哥专⽤散布2013年、2015年,王宝强两次车祸都是被⼈蓄意谋杀的信息,⽹民@IT⼯程师博⽂:“现在舆论⾛向有些惊悚,有⽹友扒出王宝强13年和15年
发⽣两次车祸都没死,15年是他弟妹死了,⽽两次车祸马蓉和经纪⼈宋喆都不在车上,这很像是蓄意谋杀啊,⾝边有两个这样的⼈简直太恐怖了。”
为什么会形成⽹络舆论暴⼒
茬⼼理、违反公序良俗引发⽹民围观、道德审判
闵孝琳整容律师账号@庄志明律师曾发博“未出事,你相关部门越权,出了事,你相关部门失职,我想茬,还不容易?”来描述⽹络上的部分“职业茬者”⼼理。这些⼈经常出现在各种负⾯舆情事件中,通过“茬”来引发⽹民围观,形成⽹民情绪⼀边倒的⽹络舆论暴⼒。
此外,⼀些刷新道德底线,违背公序良俗的舆情事件,也容易引发较⼤的舆论浪潮,⽹民基于⾃⼰的判断,可能会对过错⽅⼤肆谴责与辱骂。王宝强事件中,加V微博账号@谦宗奇门隋国明称,“很少参与时政娱乐,关于王宝强离婚事件,我坚决义⽆反顾的站在宝宝这边。马宋得不到惩罚,就是压垮中国公序良俗的最后⼀根稻草,结果会是毁灭和灾难性的。”
简单归因、盲⽬站队加剧舆论声量及情绪宣泄
画奥特曼怎么画任何舆情爆发之初,⽹民都会根据⽹络中已经曝光的部分信息来判断是⾮对错,并根据⾃⾝经历及经验,简单归因后,选择⾃⼰⽀持的⼀⽅发声站队。此种不了解事件真相便盲⽬介⼊的⾏为,往往在遭
遇舆情反转后,显得颇为尴尬。最典型的案例便是“成都男⼦暴打⼥司机”,此事在爆发之初,涉事男⼦遭遇千万⽹民指责,⽹络舆论喧嚣不⽌,刷爆⼏⼤社交平台,后遭遇舆情反转,涉事⼥⼦被指“活该被打”,彼时,舆论声量远超此前,⽹民的辱骂指责之声再掀⾼潮。
刻奇现象、从众⼼理导致舆论洪流跟风娄艺潇整容
通常情况下,刻奇现象被理解为,任何⼀件负⾯舆情中,当⼤部分⽹民集中声讨某⼈或某种现象时,即便少数⽹民对此存在疑问,却仍加⼊这场情感表达中。如王宝强离婚风波爆发之初,⾯对⼤量⽹民声讨辱骂马蓉,部分围观舆论表
⽰,“虽然⽬前事件真相不得⽽知,但看到那么多⼈骂马蓉,我也就放⼼了。”此外,从众⼼理也是加剧⽹络舆论暴⼒的因素之⼀,王宝强离婚风波爆出之初,⽹民对哪个是宋喆的微博账号并不清楚,但⼤量的⽹民跟风,纷纷跑到乒乓球运动员@宋喆同學的微博下进⾏评论及谴责,经新浪微博提⽰,“该⽹友为乒乓球运动员并⾮王宝强前经纪⼈”后,⽹民才表⽰,“跑错⽚场骂错⼈。”
触及舆论“敏感点”产⽣⼀边倒辱骂⾔论
部分涉及“弱者形象”、“地域差异”等舆情事件,往往会在短时间内引爆舆论场,这主要是因为⽹民在同情⼼、同理⼼的基础上,会⾃觉的帮忙弱者,⽽地域差异导致的“地域歧视”可能⾃⼰也曾遭受过。⽇
前,⽹络爆出了⼀则短视频,⼀名地铁⼥⼯作⼈员称⼀名来⾃外地的男乘客为“”,此事曝光后,舆论⼏乎⼀边倒地辱骂⼥地铁⼯作⼈员。舆论场中不乏“现⾝说法”之⼈,列举⾃⼰遭遇地域歧视的经历,地域差异引发的⽹络舆论暴⼒⼀触即发。
匿名性、“法不责众”⼼理致⽹络舆论暴⼒肆⽆忌惮
匿名性、“法不责众”⼼理致⽹络舆论暴⼒肆⽆忌惮
作为⽹络舆论传播的平台与媒介,⽹络⾃兴起时就是开放、⾃由的象征。它的开放和⾃由很⼤程度是源于匿名性,匿名性是最重要的媒介⽓质之⼀。在虚拟的社交平台中,⽹络匿名使部分⽹民变得勇于表达,敢于表达。同时,安全感就是⽹络匿名的魅⼒,这促使⽹民在发表⾔论时,少了后顾之忧。此外,若⼤量的⽹民对某个事件发表相同的意见和看法,即便明知是违法的,“法不责众”的⼼理也会促使他们肆⽆忌惮。
媒体预先为舆情定性助推⽹络舆论暴⼒的⽣成
红烧带鱼的家常做法时政作者@周成洋CY 曾发博称,“#医⽣被护⼠妻⼦注射致死# 这样的标题等同将事件定性了,误导性太强,建议媒体也可使⽤‘疑似’这种说法。当前,我们不可⽆端制造⽹络舆论暴⼒,因为并不利于正常的⽹络秩序,反⽽会使得⼀些职业被污名化。”通常情况下,传统媒体拥有庞⼤的粉丝体,其⼀⾔⼀
诸葛亮草船借箭歇后语⾏不仅是舆情⾛势的体现,甚⾄事关⽹民对舆情的认知,⽽舆论场中,不乏部分媒体为抢占舆论⽬光,获取点击量,发布⼀些未经证实的事件信息,为舆情定性,该⾏为⽆形中助推了⽹络舆论暴⼒的⽣成。
⽹络舆论暴⼒带来的负⾯影响
过多情绪宣泄,导致理性声⾳被掩盖,不利舆情正确引导
⽬前,我国⽹民⾔论⾏为相关法律法规尚不完善,⽹民⾔论责任意识淡薄,因此,舆情发⽣后,⽹络往往沦为民众情绪宣泄地。但过多的情绪宣泄会掩盖理性的声⾳,不利于舆情的正确引导。如台湾⼤巴车起⽕⼀事,真相未公布前,⽹民情绪激动,⼀时间各路谣⾔四起,使案件变得更加扑朔迷离。
⽹民情绪⼀边倒,道德及审判妨碍司法公正
随着微博、论坛等社交⼯具的发展,⽹民意见能够更好的呈现。但因为⽹民知识层⾯不⼀、所处背景不同,具有盲⽬性,容易以情感道德作为评判标准。因此,舆情发⽣后,不明真相的众受从众⼼理驱使,往往会站在主流⾔论这边,形成舆论⼀边倒的情况,给涉事者及相关部门较⼤的舆论压⼒。对司法机关⽽⾔,舆论合理,则有利于督促司法机关秉公执法;舆论不合理,这股压⼒将和公权⼒相冲突,妨碍司法公正,不利于法制的推进。“李天⼀事件”发⽣后,舆论⼀边倒⽀持“严惩李天⼀”,不断给司法机关施加压⼒,从⽽增加案件审理难度。
⼈⾁搜索结果威胁涉事者现实⼈⾝安全
⽹民情绪失控,便会产⽣极端⾏为,如⼈⾁搜索。⼈⾁搜索⼀⽅⾯是报复⼼理和猎奇⼼理作祟,另⼀⽅⾯,搜索结果被体得知,在“⼤多数”的“保护”下,个⼈⾏为更加肆⽆忌惮。这种⾏为不仅侵犯他⼈隐私、威胁当事⼈⼈⾝安全,更是挑战法律权威和道德底线。2016年年初,⽹络上曝出了“出租车司机暴打快递⼩哥”事件,后⽹民通过⼈⾁搜索,公布当事⼈隐私,更有甚者,寄灵牌到当事⼈家中,对当事⼈的正常⽣活造成严重影响。